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1 毫秒
1.
王哲 《活力》2012,(6):206-206
时政新闻可谓党报新闻报道的“门面”、“大梁”,而人大新闻是时政新闻的“重头戏”之一。随着社会各方对形势、大局的关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日益频繁地介入人大新闻报道,形成竞争纷起的格局。可以说,人大新闻报道已不再是党报的“专利”.以往“一统天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人大新闻的“市场”开始细分,表现手法“百花齐放”。  相似文献   

2.
王磊 《活力》2012,(10):215-215
一、对时政新闻报道“误区” 一般说来,在时政新闻报道中,由于认识和思考程度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误区。(一)时政新闻就是报道党政领导活动的新闻 这句话有一个潜台词:时政新闻要紧跟领导。从某种意义上看,时政新闻就是报道党政领导活动的新闻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如果细加分析,党政领导活动的新闻不一定就是时政新闻。把时政报道与领导活动画等号,这个认识会导致时政新闻违背新闻规律,其结果是时政新闻报道往往违背了新闻“三贴近”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张蕊 《活力》2013,(15):95-95
经济新闻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近些年来各级电视台的经济类新闻报道日益增多,节目形式也愈发多样化,拥有了一批广大的受众群体。但是,地方台的经济新闻报道目前却还难以摆脱“数字加成就”的报道模式。不能全面地得到地方受众的认可。为改变地方台经济新闻报道的处境。就要把经济新闻写“活”,就要在采写中努力做到站在“人”的角度看问题.在语言上下“软”功夫。寻找与读者的接近点.增强实用性和服务性。一、在新闻语言中凸显“亮点” 要在语言上下“软”工夫。要让相对专业的经济新闻“活”起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新闻语言“软”下来。语言“软”了,老百姓就容易看明白。而这,就需要在写作中下工夫,注意语言、字句的写法,用通俗轻快的语言来描写生硬的物体,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拟人手法等语言艺术可以极大地增加新闻的吸引力。要走在时代的前沿.巧用流行语和俗语。流行语与俗语是穿插在广大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通用词汇,其使用频率高、受众接受度广、趣味性强。譬如当下网络流行词汇,或者具有当地特色的方言俗语等,将这些语言融入到经济类新闻报道的标题当中,去代替一些专业性词汇,加大生活贴切度.提升老百姓的观看兴趣,拉近经济类新闻与普通大众的距离。拓宽新闻的受众面。  相似文献   

4.
李永善 《活力》2011,(6):226-226
一、新闻报道中的反向思维近些年的新闻报道中。有一种现象颇令人深思。当社会生活涌现某一新闻事物或时代人物时,各地媒体往往相拥而上,把新闻“炒”得热火朝天。有人称之为“飞蛾效应”.将新闻媒体喻为争先恐后“扑火”的飞蛾。这些报道大多角度相似,观点相近。只有极少数媒体独辟蹊径,从相异甚至相反的角度组织报道,结果传播更佳。这种报道方式,我们称之为求异思维或反向思维。  相似文献   

5.
李世连 《活力》2011,(6):198-198
“新闻故事化”是记者在新闻采写中运用得越来越多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可读性。使新闻报道充满了趣味性和人情味.为新闻写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式。同样是“讲”故事.报纸单纯的文字过于冷静。而电视纷繁的画面则让观众更多地被故事之外的东西所吸引,  相似文献   

6.
曲永君 《活力》2014,(2):100-100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问题,有很多似是而非的真理,一些生活中的“流言”也借助微博、手机短信迅速流传。比如喝骨头汤真会“补钙”吗?防辐射服对孕妇是否能起到保护作用?近期一种全新的新闻报道形式出现在央视及地方媒体的新闻报道中。这种新模式因为新颖独特的报道角度,贴近民生服务内容,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和热烈互动。这一类通过实验揭示生活真相的新闻报道,被媒体人称为“实验新闻”这是一种新的报道方式,本文对目前国内各家主要电视媒体所制作的“实验新闻”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7.
张树永 《活力》2011,(15):50-50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在新闻报道中,一个关注率很高的新闻事件往往能够引发出与之关联的其他新闻事件,这些事件也许已经存在,也许即将发生,但其新闻价值是由前者引发或提升的。这些新闻事件,相对来说就是新闻的“多个落点”。尤其是当我们想写出饱满精彩的文章.循着新闻事件“第一落点”,追踪新闻的第二、第三落点的意义便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8.
王景春 《活力》2010,(12):239-239
服务性新闻.或者称为实用性报道,它是一种为读者工作、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无偿提供信息与帮助的新闻。它不仅符合市场需求,满足读者需要,更是新闻报道“三贴近”的切实体现。随着报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服务性新闻也日益受到重视,开始成为媒体竞争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9.
王彦军  王秀文 《活力》2007,(12):70-70
一、新闻作品的主题美 鲁迅先生在《艺术论泽本序》中说过:“美的愉悦的根柢里,倘若不伏着功用,就不见得美。”受众在主题鲜明的新闻报道中,领悟到较新闻事实本身更深远的并非众所周知的世界,  相似文献   

10.
朱冬梅  苏雪菊 《活力》2010,(6):229-229
如今新闻已摘下了“高高在上”的帽子,大踏步地进入了“平民时代”。新闻报道开始不再唯政务报道马首示赡,转而吹起了“都市风”、“市民风”,老百姓成了当今新闻的主角,于是乎新闻开始变得越来越“低调”,越来越有人情味。新闻的服务性逐渐回归,并被重视,被凸显。因为只有通过服务,才能去影响受众,吸引受众,才能达到既定的传播目的,才能确保被受众认同。  相似文献   

11.
孙琰 《活力》2013,(10):109-109
言论是媒体的灵魂。人民日报一版的“今日谈”。羊城晚报的言论等,针砭时弊,精辟独到,短小精悍,都是很受受众欢迎的新闻评论。新闻评论是通过对新闻事件的评述阐明某种道理.是新闻报道的延伸、拓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12.
记者在新闻报道工作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别的新闻单位的记者已抢先报道了某一件事,由于种种原因,自己还需要再做文章。换句话说,是要“吃”人家的“剩饭”。  相似文献   

13.
张一诺 《活力》2013,(12):19-19
随着大众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提高以及媒体舆论监督力度的加大.近年来,新闻官司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据有关资料表明:在新闻报道引起的侵权诉讼(主要是名誉侵权诉讼中),针对新闻失实提出的侵权案达80%以上.其中媒体进行舆论监督,搞批评报道而被诉“新闻失实”的名誉侵权案占了绝大多数。在已判决的若干“新闻失实”侵权案中.很多被判败诉的媒体,对判决多持有疑义。  相似文献   

14.
刘兵 《活力》2014,(11):48-48
一、走出民生新闻的误区 所谓民生新闻,有人认为是以城市居民为传播对象,主要以城市新闻报道为主,关注普通市民的日常经济、社会生活等主要题材的“小”新闻;甚至有人认为民生新闻是“鸡零狗碎”的市井化、庸俗化的新闻。但这十几年来,民生新闻节目在摸索前进的过程中,不仅推动了电视本身的发展,也带动了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5.
媒介反腐一直是舆论监督的重要表现形式,进入新媒体时代,媒介的蓬勃发展使得媒介反腐的作用与日俱增,反腐新闻的增多也满足了人民日益加强的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参与愿望和知情权。但是,当前的反腐新闻低俗化问题也不断凸显,新闻媒体为了追求趣味地下的“卖点”不惜牺牲新闻的严肃性,黄色新闻层出不穷,给当今社会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陈涛 《活力》2012,(9):57-57
早在解放前的《申报》就已注意到民生新闻报道,并开设有《市井新闻》这一栏目。而电视类的民生新闻出现得更晚。2002年《南京零距离》走红后,因其特有的编辑思想在全国迅速掀起了民生新闻的高潮。在新闻编辑的表现形式上,民生类新闻的平民化表达更具亲和力。以往的新闻报道。百分之八十的报道遵循着固定的套路和模式。尤其是独特的“新华体”和“上帝的全知全能视角”,让受众感到漠然,无法引起受众的注意,使传统的新闻成为普通百姓眼中的“鸡肋”。如今许多民生新闻栏目的编辑风格摆脱了刻板严肃的包装,以轻松休闲的包装形式,根据新闻的内容表现出喜怒哀乐,敢于引导舆论,表达心声。  相似文献   

17.
马志 《活力》2012,(10):200-200
一、新闻报道中的反向思维 近些年的新闻报道中,有一种现象颇为令人深思。当社会生活涌现某一新闻事物或时代人物时,各地媒体往往相拥而上,把新闻“炒”得热火朝天。有人称之为“飞蛾效应”,将新闻媒体喻为争先恐后“扑火”的飞蛾。这些报道大多角度相似,观点相近。只有极少数媒介独辟蹊径,从相异甚至相反的角度组织报道,结果传播更佳。这种报道方式,我们称之为求异思维或反向思维。  相似文献   

18.
宋宇 《活力》2013,(12):92-92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播,民生新闻已经成为了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新闻传播载体。在新闻报道中.民生新闻更多的是立足民生.关注百姓生活,把镜头对准普通的市民,关注百姓的身边事,让市民看到民生新闻实用、重要的一面。但也正是因为这样,市民对于民生新闻的印象大多是报道鸡毛蒜皮的小事.杂七杂八、家长里短的琐事等方面。不过,民生本就包括人民群众对物质的需求和精神文化的需求两个方面。如何在“小而杂”民生新闻报道中策划采编富有特色的文化报道.也是需要记者强烈的策划意识与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19.
王芳 《数据》2008,(8):54-55
数字是重要的事实材料。新闻报道离不开数字。恰当使用数字,能给新闻报道锦上添花。在我们的新闻报道中,要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及变化,数字是一种最准确的表达方式。新闻中的数字有时可以直接代表一篇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有时则可以增强新闻的可信性,有的能直接反映一个部门、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的成就和问题。  相似文献   

20.
民生新闻在关注民生、反映民情、体现民意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随着有关民生新闻讨论的深入,人们对它的思考回归到更加理性的轨道。本文对基层民生新闻报道重点要抓住“大情大理”做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