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该文介绍了地勘单位下岗职工的基本情况, 分析了下岗未就业者统计失真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严格限定下岗未就业者的概念; 注意隐性就业和隐性失业;及时掌握下岗职工的动态变化; 发挥再就业中心的中介和桥梁作用, 监督对下岗未就业人员生活保证金的发放, 切实解决统计口径不一和统计失真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在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中出现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问题,讨论了妥善解决下岗职工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分析了当前妥善解决下岗职工问题所面临的困难和障碍; 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措施, 特别强调要把妥善解决下岗职工问题当作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来抓, 要与产业结构调整, 与劳动、人事、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相结合, 要与各项改革措施配套进行  相似文献   

3.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进行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三年之后应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脱离中心,目前大部分下岗职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时间已过半,但脱离中心的工作进展却十分缓慢。这 体制上的原因,亦有经济和社会原因,还受下岗职自然条件的制约,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界定明确的经济利益补偿关系,结合下岗职工的不同特点是解决下岗职工出中心难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问题凸现。目前,下岗职工劳动关系面临着严峻的局面。文章对下岗职工劳动关系处理难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提出目前应当澄清认识,抓住主要矛盾,积极进行政策调整。  相似文献   

5.
当前,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已进入全面攻坚阶段,中心任务是通过体制创新,将企业由原来政府的附属物改造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济体制转轨要求国企实现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营增长方式转变,通过战略性改组,缩短国企运作战线,提高运作质量,整体搞活国有经济。为此,国企以失业和下岗的方式释放出一批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为承担社会就业任务而沉淀的过剩过去力。如果经济体制转轨能在本世纪前十年基本完成,预计还将向社会释放1/3以上的过剩劳动力,约3000万到3500万人^[1]。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下岗职工对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存在后顾之忧,不愿脱离与企业的劳动关系而滞留于原单位,成为制约国企绵重要因素。因此,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周生南 《现代经济》2009,8(1):103-104
市场竞争会加剧贫富分化,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难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高效发展。社会保障缩小贫富差距。提高就业能力,为资本增值提供条件,实现共同富裕。科学制订、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法规,树立制度诚信,才能引导民众参保。作为收入再分配。社会保障完善激励机制,才能发挥大数效应。民族活力保障在国民体质、智质和合作能力。民族健康要从养生和体育抓起,建立科学卫生的生活方式、劳动制度;启发民智要培养思辨力、反思和质疑的科学思维;普及义务兵役、演习互救、合作游戏等方式,培养民众合作习惯和互利道德。人力资源时效短,政府工作要以提高劳动就业率为第一要务,发挥人民的智慧和能力,最大限度地积聚劳动力量和劳动成果。提高综合国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企改革不断深化,作为配套改革之劳动和社会保障问题已经成为地勘单位职工共同关心的热点。本文据国家劳动保险制度最终步入社会统筹建立基本养老保险的方针导向,结合地勘单位实际提出当前应在部局统一规划领导下,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有利时机,积极主动尽快加入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并做好健立健全养老保险管理机构等相应工作  相似文献   

8.
再就业工程是关系国企改革成败和社会稳定与否的大问题。目前,就业中面临着许多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全面实施再就业工程离不开就业观念的转变,一是政府就业观的转变;二是下岗职工就业观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正>劳动者在求职就业、薪酬待遇、社会保障、劳动安全及休息休假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常常受到侵害,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与公正。本文提出,劳动关系的目标价值取向就是"实现劳动者体面劳动",并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劳动关系目标价值的层次结构模型,用于评价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关系目标价值实现程度,为有关部门加强对劳动关系的干预,真正实现劳动者体面劳动,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等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欧盟主权债务危机之后,欧洲许多国家都面临着严峻的失业问题。为了提高就业水平,21世纪以来欧洲各国纷纷对社会保障税进行减税改革,以减轻企业税负,增加就业激励。究竟社会保障税改革对就业如何产生影响,其效果如何,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以北欧五国为个案,对北欧五国社会保障税具有的特征进行分析,探究社会保障税与失业率、就业率和劳动参与率的关系,研究了社会保障税对就业产生影响的机理,运用面板数据对北欧社会保障税的就业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社会保障税税负水平与就业呈现负相关,且社会保障税(占GDP的比重)每上升1个百分点,就会引起就业率和劳动参与率分别下降0.72和0.53个百分点,失业率上升0.14个百分点。为此,应完善以提高就业激励为目标的欧盟社会保障税政策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1.
农村妇女从业角色的转变与经济体制改革有着密切关系.西部地区农村妇女在经济上、能力上和权利上都处于弱势地位,受教育程度低、专业技能差、素质低已成为她们就业的瓶颈,制约、阻碍了她们的发展与就业.只有深化体制改革,构建农村妇女教育和培训创新体系,才能使西部农村妇女获得生存保障、发展保障和享受保障.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日益凸显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农民工失业后缺乏经济救济和社会保障,面临巨大生存压力和心理压力,容易产生种种社会问题。构建农民工失业保障机制,为农民工提供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失业保障,既保障农民工的基本生活又促进就业,缓解社会矛盾,而就业促进机制的构建则是农民工失业保障的根本,特别是对于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涉及雇佣关系的人身损害事例近斗来频繁发生,由此产生的赔偿责任问题应当区别为三个方面,需要从理论上分别加以分析,从而为完善立法和准确司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中国转型时期的就业问题不仅复杂,而且严峻,严峻的就业问题给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为解决就业问题,可借助于税收优惠政策以促进就业;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鼓励灵活的就业;确保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以有效地控制失业率;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实现就业的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并轨;充分发挥市场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优化作用,保证劳动力资源的自由的流动;在继续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同时,对劳动力供给进行必要的调控;加快就业信息的流转,借以减少摩擦性失业等。  相似文献   

15.
新型城乡残疾人社会福利体系应该是在现代社会福利和社会平等价值理念的指导下,以城乡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医学康复社会福利为主体,以城乡残疾人就业、教育、住房、司法、环境等专项康复福利为重点,以社会康复福利为补充的有机统一体。大力推进新型城乡残疾人社会福利体系的建设,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16.
非标准劳动关系是区别于标准劳动关系的劳动关系类型,它突破了标准劳动关系的固定特征和框架,是现代劳动关系发展的重要趋势。现有的《劳动合同法》未能对非标准劳动关系进行全面、有效的规范。对非标准劳动关系进行立法规范必须坚持适用劳动基准法的一般原则,坚持一般规范和特殊规范相结合的规范模式,坚持开放性、积极性、低标准、广覆盖的规范思路和原则。  相似文献   

17.
失地农民问题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新问题。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失地农民就业、失地农民补偿安置研究失地农民问题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这些研究达成了以下共识: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医疗保障”为核心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从就业安置、培训、自主创业出发促进失地农民就业;以“区别对待”方式构建多层次、多种类的失地农民补偿安置模式。以后的有关研究,还应从宏观层面系统性地研究失地农民问题,加强统计方法的应用,并多借鉴国外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在新生代农民工的“迁移-就业-定居-生活”城市化过程中,其城市就业特征及其相应的经济、社会状态直接影响其在城市的生活状态和行为特征。对以陕西省为重点的西部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就业情况的调查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选择趋于多样化,服务业的就业吸纳潜力巨大;就业城市规模选择偏好于所在省份的大中城市;新生代农民工在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方面存在显著的需求;城市就业收入成为多数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多数家庭年收入处于城市中低收入范围;女性新生代农民工劳动保障受到极大忽视。从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深度城市化的目标来看,需要从发展战略与规划方面做出的城市政策响应包括:提升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就业的吸纳能力;采取多种途径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以城市居住为核心促进农民工公平公正地城市化进程;加强对女性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保障和城市化需求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外国直接投资(FDI)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之一是促进我国二元就业结构的转型。作用的发挥依赖于FDI与进出口贸易一体化的格局。本文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案例实证检验了FDI促进我国二元就业结构转型的力度。农业劳动力跨区域转移是我国二元就业结构转型的特有轨迹,本文揭示了FDI区域集中与这一特有轨迹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通过选择沈阳市创新活动较为活跃的两家制造业企业作为典型,实证研究了企业技术创新与就业关系,其结果显示:拥有核心技术的产品创新对就业的拉动较大,而生产的饱和程度、劳动力结构的变化都会抵消技术创新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而沈阳市企业缺乏原创型技术创新,是技术创新活动时劳动力就业拉动不足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