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谁来种地,怎样种地,是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针对农村劳动力变化的实际状况,借鉴国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经验,提出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逐年加快,农村大量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城市的繁荣与农村的萧条形成巨大的反差.将来谁种地?职业农民的培养就成为必然的选择.城镇化背景下职业农民培养路径有三:第一,剥离农民的身份属性,回归其职业属性.第二,农民教育培训要从实际出发,不离乡,不离土.第三,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保证农业后继有人.  相似文献   

3.
菏泽市成武县伯乐集镇村民邵光华领头注册组建光华合作社,通过不断实践,逐步探索出了以土地托管为主、以土地流转为辅的“六统一”管理服务模式,不仅较好解决了农村“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而且推动了农业规模化经营,促进了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4.
辽宁经济杂志社: 作为农业部确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省推进省份,陕西从2011年至今,全省已认定各级职业农民3835人,探索着新时期“谁来种地”“如何种地”.(详见2014年11月24日《人民日报》) 近几年,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多项惠农政策法规,但是,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并没有得到有效提高.按人社部今年发布的数据,2013年中国农民工总量近2.69亿人,比上年增加633万人.与之相随的不争事实是,农村闲置土地越来越多,粮食进口量跟着不断提高,逐渐影响到国家粮食安全.“职业农民”群体的出现,重点在于提高国内粮食产量,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据统计,目前我国进城务工人员已超过2.4亿,而且新生代农民工中的绝大多数都不愿再返乡务农。农村"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已成为绕不过的严峻问题。为破解此难题,中共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要想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必须加大农业职业教育和培训力度,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回乡务农。而要做到这一点,现在显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对象面临短缺一份调查数据显示,甘肃省  相似文献   

6.
通过理论分析、实地调研方式,从结构——主体视角探讨新型职业农民的生成机制。首先分析了新型职业农民生成的社会结构基础:城乡二元结构、农村社会结构、国家与农民、农民与市场的关系变迁;然后分析了既定结构下由外来小农、传统小农、工商资本下乡和大学生构成的主体在既定社会结构下转化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方式;最后指出新型职业农民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两个阶段:传统农民转化为职业农民;职业农民转化为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解决了"谁来种地"的问题,是未来农业的经营主体。  相似文献   

7.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破解中国农业现代化转型期出现的农地撂荒、明日谁来种地等重大现实问题的根本出路.受众群体弱质化和劳动力城乡流动的市场非均衡化、培育机制缺乏科学设置与规范、外部社会环境的制度缺陷,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困境所在.大力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必须完善农村人力资本提升的教育机制与人才流动机制,建立科学的职业农民培育培训机制,以及健全职业农民培育外部社会环境的制度机制.  相似文献   

8.
<正>山东省聊城市供销合作社围绕破解“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等问题,组织东阿县、茌平区、冠县开展了“土地股份合作+全程托管服务”试点,探索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现代化,保障了粮食安全,实现了村集体、农民和供销合作社多方共赢。  相似文献   

9.
老百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国家“农业稳,天下安”。加快土地流转进程,促进粮食生产集约化、机械化、规模化发展;转变粮食生产方式,推进实现“专业分工、社会化生产”模式,是解决未来怎样种粮的必备要件;加强新型农民队伍培育,形成完整、持续的人才队伍体系,是解决将来谁来种地的根本。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不仅应将粮食和耕地作为基础要件来考量,更应关注明天谁来种地、怎样种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事关未来"谁来种地"的重大战略问题。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凝聚共识营造培育环境,需要创新机制加快培育进程,特别是需要政策跟进和制度安排创造培育条件。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浙江省临海市供销合作社以供销合作社在农产品流通和公共服务上的优势,探索构建以农田托管为主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以全程社会化服务引领小农户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为各地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生动样板。“土地者,民之本也”。土地是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是农业之本、农民之根。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如何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提高土地产出率,防止土地撂荒,  相似文献   

12.
随着近年来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逐渐增多。农忙时节缺少劳力成了农民最头疼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太和县各级政府和农业协会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围绕农业生产应运而生的“农业家政服务队”开展种类繁多的有偿服务,深受基层广大干群欢迎。受到了许多在家种地农民的青睐。  相似文献   

13.
南通市通州区平东镇“两会” “全托管”农业经营要确保“两增” 在与农民代表的座谈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积极推进粮食生产“全托管”经营,是探索破解“谁来种地”、“地怎样种”难题的新路子。要使“全托管”经营快速、健康发展,首先必须要确保“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大从战略高度作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决策.这对于突破“三农”问题是个重大机遇。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一转机.解放思想.拓宽思路.使观念来个大转变.认识来个大统一.使领导工作真正体现农业和工业同等重要,农村和城市同样繁荣,农民和市民同等待遇.农民和居民同步富裕。各级领导要迅速从过去解决“三农”问题仅仅从农村内部来考虑、来行动,  相似文献   

15.
蒙英姿 《广西经济》2007,(3):44-44,47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代表审议时强调指出:“要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着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着力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实践证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是发挥好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提高职业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现代农业呼唤“职业农民”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远之举。  相似文献   

16.
《中国合作经济》2013,(3):17-18
张晓山:职业化农民解决“无人种田”难题 “国家创造环境,引导传统身份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将成为解决中国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的重要手段。”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晓山说。  相似文献   

17.
平晓敏 《理论观察》2023,(3):99-102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治理、促进乡风文明建设等都具有重要时代意义。但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面临培育动机尚不充足、培育内容针对性不强、培育方式较为单一以及培育保障不够健全的现实问题,应从广泛宣传引导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系统性设置培育内容、以多样化形式开展培育和持续性加强培育保障来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与“育”有效结合的新培育型态,助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8.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关键是农民数量太多、素质不高,如目前南宁市有89.7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其中绝大部分为初中毕业后未受过职业技能训练的农村青年。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减少农民的数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素质。南宁市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探索出许多宝贵的经验,2004年组织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为8.4万人。  相似文献   

19.
熊薇 《中国经贸》2014,(21):54-54
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农民大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就业需求和就业缺口逐渐增大,特别是一些比较基础建设岗位更是供不应求。与此同时,由于农村人多地少的国情限制,农民通过种地获得的收益微乎其微,通过农村工业和农村服务业获得的岗位也非常有限。因此在我国形成了一股“民工潮”,农村的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他们在城市获得了比农村多得多的工资收益,但在现实情况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可忽略的问题。农民工虽然和城市工从事着同样的工作,但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社会保障的问题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20.
新阶段农业、农村问题的实质是农民的收入增长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指出.全党必须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紧迫感和主动性。现阶段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深层原因是农村就业不充分。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让农民实现较快速度的收入增长,就必须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经济的转移.这是世界各国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