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旭 《科技和产业》2010,10(12):141-143
该文通过对近百年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历程的回顾,分析了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题材来源于不同的民族音乐。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论述了作曲家在创作中,对钢琴音乐的民族化建构进行大胆的探索与创新,创作出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特色的钢琴音乐。  相似文献   

2.
赛欢欢 《魅力中国》2014,(17):77-77
当今流行乐坛已经渐渐步入中国化的领域,中国流行音乐正以迅猛的速度迈向国际化行列。近几年,中国流行乐坛兴起一股引人注目的潮流,不少音乐人开始创作带有中国古典音乐风味的流行音乐作品。大量运用古诗词,古文化乃至戏曲音乐等各种民族元素进行创作。音乐的文化内涵,音乐元素都让人耳目一新,有人把这股潮流呻做“中国风”。有人认为:“中国风”结合了中国特有的乐种,歌词具有中国文化内涵。运用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洋乐器相结合的演奏方式,从而产生的一种新的音乐风格。本文从这些歌曲出发。试图探寻出它们之间相同创作特征。  相似文献   

3.
顾晓晖 《黑河学刊》2010,(10):64-65
由广东音乐改编的中国钢琴作品是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中国钢琴音乐的一种风貌,散发出一种渗透了中西音乐元素的独特音乐。通过对广东音乐风格的钢琴改编作品的风格与演奏特点的介绍,阐明了本文的价值取向,并总结改编作品在中国钢琴音乐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贞 《魅力中国》2010,(8X):298-298
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更要不断地吸取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戏曲音乐作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瑰宝之一,在我国具有很高的艺术地位。很多作曲家已经有意识地去将戏曲元素运用到他们的钢琴音乐创作中去,本文欲对中国钢琴音乐中运用戏曲元素的作品进行技术上的分析。阐述钢琴与戏曲音乐结合所体现出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江欣洋 《魅力中国》2011,(2):271-271
中国自有钢琴以来,至今为止,已产生了无数的钢琴大家,以及为大家们所创作的许许多多的作品。作为西洋产物的钢琴,若要演奏中国音乐,则无论从音乐结构或是音域上,都需特别处理。而中国的钢琴作品也确实有别于西方。中华音乐内容之深邃,意境之广袤,仍需每一个音乐人的努力研究、努力学习、努力探索。  相似文献   

6.
尚学钰 《魅力中国》2013,(16):385-385
钢琴在世界的发展历史悠久,随着我国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近年来钢琴在我国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我国钢琴音乐与西方国家相比发展时间短。基础薄弱。所以目前我国钢琴音乐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此展开讨论,通过概述我国钢琴音乐发展的历程,具体分析了我国钢琴音乐发展创作的不足。希望为我国钢琴音乐未来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7.
滕非 《魅力中国》2010,(32):265-266
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在他的作品中独具一格的是,他将异国曲调运用到他的创作中,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并且这些作品深受广大歌剧爱好者的喜爱。作品中的异国曲调分别采用日本、中国和美国的民歌,而这些民族语汇的运用是普契尼歌剧音乐中特有的艺术语言,勾勒出了作品奇妙的意境。  相似文献   

8.
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从作品选材的本土化、"中国式"作品的结构到调式旋律、和声、装饰音的民族化的灵活运用,都显示了中国钢琴音乐独特的生命力;并以清新的艺术格调、浓郁的民族特色引起了广大听众的普遍兴趣和共鸣,充分显示了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9.
汪立三以一首陕北民歌的曲调作为基础,并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创作题材改编的中国作品《蓝花花》,运用变奏的手法以三段体结构的原则来构思全曲。分析其风格以及作品的演奏技巧,钢琴作品《蓝花花》将传统音乐与现代技法结合,用民族音乐色彩性调式和声编写,成为既有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的中国新音乐,汪立三先生为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万欣 《黑河学刊》2009,(9):42-44
中国钢琴音乐在百年的发展中积累了上千首作品,这些作品在运用复调、和声等西方作曲要素的同时,又融入多种民族音乐元素。研究中国作品演奏的风格,了解中西方音乐文化在钢琴作品中呈现出的多元化,有利于引导高师学生有效地学习和演奏好这些作品。  相似文献   

11.
金莲 《魅力中国》2013,(10):68-68
一、作品的创作背景 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1770-1827)被世人称为“乐圣”,贝多芬的创作,音乐形象鲜明有力;主题动机精炼、朴素,却具有无穷的展开性;调性的多变和多彩对比的鲜明更是突出表现了他创作的独特性。贝多芬一生共创作了五部钢琴协奏曲,《C大调第一钢琴奏曲》创作于1797年,创作时间实际上晚于《降B大调第二钢琴奏曲》,但由于它先于《降B大词第二钢琴奏曲》的出版,因此它排在了第一位。  相似文献   

12.
周密 《魅力中国》2013,(17):94-94
音乐是一门能够表现艺术家情绪的特殊的艺术形式,它与其他的艺术门类有着很大的差别。它的艺术体现可以被运用到电影艺术当中,使画面与音乐相互结合。以音乐烘托画面的气氛,以画面诠释音乐的真谛.声与画的完美结合更加突出电影的主题与内涵,并将电影的内容提升到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海上钢琴师》就是运用了这种元素。在电影的情节中。音乐可以通过声调、节奏、声音大小的变化来体现人们的情绪,通过音符向听众诉说表演者的情感和曲折的故事情节。使电影的艺术特征能够更为鲜明的体现出来。本文通过赏析《海上钢琴师》中的钢琴音乐元素,来对钢琴音乐的运用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俞文日 《魅力中国》2011,(4):112-112
在古今中外众多的民族器乐、西洋器乐中,最受家长们和孩子们青竦的,恐怕非钢琴莫属。钢琴(英文:piano),是源自西洋古典音乐中的一种键盘乐器,普遍用于独奏、重奏、伴奏等演出,用于作曲和排练音乐十分方便,钢琴被称为器乐之王。在钢琴世界,用行云流水般的音符阐释浪漫情怀,完美的音效、优雅的演奏,会给你纯净浸心的音乐享受。但是,是不是因为钢琴是“器乐之王”.就可以人人都必须学习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相似文献   

14.
张艳红 《魅力中国》2013,(31):374-374
本文通过对中国钢琴教育发展成就的介绍,阐述了中国钢琴教育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是几代钢琴家扎根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沃土。并大胆吸收欧洲钢琴艺术之精华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王建中钢琴改编曲是中国钢琴改编曲中的重要作品。我国高师钢琴教学中较多使用王建中作品,研究王建中作品,可以吸收更多的民族音乐营养。用钢琴演奏中国乐曲,既可以坚定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又为中国走向世界搭建台阶,实现中国音乐与世界音乐的双向融通。  相似文献   

16.
周瑾 《魅力中国》2010,(7X):214-214
莫扎特的钢琴音乐以优美、流畅、明朗、乐观为主要特征。莫扎特创造性继承、发展了阿尔贝梯低音写作手法,增强了低音的旋律性,既吸取了法国库泊兰古钢琴音乐中装饰音的曲雅趣味,又大大地改变了装饰音的形式,使装饰音不再仅仅装饰作用使之为旋律的组成部分。这种新的钢琴语汇创造,不仅形成了莫扎特钢琴音乐所特有的纤巧、优雅的风格,而且对19世纪波兰钢琴家肖邦也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李玉峰 《魅力中国》2013,(13):106-106
《平湖秋月》这一古曲作为广东音乐的代表,凭借自身的优美旋律,深受人们的青睐。其流畅的旋律、优美的音色在其艺术魅力上具有着迷人的芬芳。而钢琴作为一种外来乐器在演奏《平湖秋月》这首古曲时,既保留了我国民族音乐的元素,又将钢琴这种多声部、多层性、宽音域的乐器的优势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极大的满足了观众的欣赏需求。这部作品不仅将中国文化特色体现在了钢琴音乐作品之中,并且运用西洋钢琴演奏技术使之成为一首玲珑别透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钢琴曲作品中的精品之作。此次,从风格、伴奏、和声语言、音乐形象几个方面的内容出发,针对钢琴曲《平湖秋月》的艺术魅力。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8.
何占豪先生是中国杰出的音乐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享誉中外。他始终把"外来形式民族化,民族音乐现代化"作为座右铭进行创作。他创作的作品在各个领域都有涉及,其中在古筝方面创作了许多著名的曲目。《临安遗恨》是一首突破了古筝传统模式的作品,乐曲用古筝和钢琴共同演奏,赋予了作品传统美与现代美、东方美与西方美兼收的特质,为古筝的发展开创了一片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19.
任远 《魅力中国》2013,(10):86-86
钢琴改嫡曲《百鸟朝凤》是王建中先生钢琴作品中被演奏得最多、独创性最高、技巧性最难,也是中国钢琴创作史中最为杰出的民间器乐改编由之一。因此,除了解本曲的和声曲式、情感特征外,进一步发掘此曲改蝙和创作的成功之处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将从钢琴改鳊曲《百鸟朝凤》中的装饰音入手,深入的对装饰音在本曲的运用与演奏进行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梁智源 《魅力中国》2010,(34):141-141
作为中国音乐史最为宏大、最能体现民族精神的音乐史诗巨著——《黄河大合唱》,它的词曲珠联璧合,充分表达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顽强不屈的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不屈不挠,英勇抗战,堪称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以《黄河大合唱》为母板进行创作改编的钢琴协奏曲《黄河协奏曲》,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应运而生。将大合唱的乐魂体现到钢琴音乐的表现形式上来,从而成功地进行了这次艺术的再创作,《黄河协奏曲》中蕴含着丰富的现实主义风格特征,她真实、客观地再现了“文革”时期的现实特征,成为诞生在那个特殊政治年代的典型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