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6 毫秒
1.
中国尘肺病群体救助模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选取对尘肺病群体的救助作为研究重点,通过对介入尘肺病救助的各方(包括患者本身、公众个人、公益机构及政府)在参与救助中的行为、遇到的困境及各方在这一过程中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以期找到解决尘肺病群体救助的有效对策.在尘肺病救助中,政府应承担救助主体责任,公民个人救助及公益组织救助是不可或缺的补充力量,而尘肺病群体意识的觉醒和团结自救是争取权益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中国多年的社会救助改革始终处于零散保障阶段,近年来才开始了零散保障向系统保障的迈进。究其根源政府政策和职能的不健全是主要原因,但是社会救助过程中的公平和效率取向也是制约社会救助发展的关键。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理解社会救助的系统保障与公平效率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机制。文章从相关概念入手,对现行社会救助政策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社会救助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在公平与效率统一下研究系统化的社会救助体系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国的社会救助体制日趋健全,这为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但其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以社会救助体系核心--社会救助资金运行方面存在的问题为重点,分析其原因,提出激活救助动力、盘活救助基金等推进完善救助体系的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许多新生的社会问题,为了更好地保障民生,保持社会稳定,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社会救助制度的建设.本文主要分析了贝弗里奇报告中国民救助体系的内容,找出符合我国救助特点的方法,并探讨了我国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提出有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关于完善自然灾害救助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晶晶 《民营科技》2010,(1):107-107,106
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我国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成为影响我国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自然灾害的发生日趋频繁,政府应不断完善自然灾害救助的各项制度。通过对自然灾害救助以及救助制度现状的分析,阐述现阶段我国在自然灾害救助制度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完善自然灾害救助制度体系的具体措施,促进各灾区的生产生活的恢复,从而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武非平 《价值工程》2015,(7):326-329
加强对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和管理是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应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障未成年人基本权益的高度,充分认识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立以地方党委、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为前提,以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为基础,以高效运转的部门与社会协作机制为依托的对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7.
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以长期生活救助、专项分类救助和临时应急救助为基础的社会救助框架。从整体上讲,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正在趋于完善,但距一个科学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目标的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探讨了社会救助体系构建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而提出了构建科学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贫困群体社会救助中,涉及到的利益主体有受助人、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而受助人、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三者的利益目标是各不相同的。三者目标的不一致性决定了在贫困群体社会救助的诸多环节上存在着利益主体之间的各种博弈。文章主要通过分析和探讨贫困群体社会救助过程中贫困群体与政府之间的博弈问题,以期为我国政府贫困群体社会救助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最基础的部分。目前,我国城乡社会救助制度主要包括城市低保、灾民救助、农村五保、农村特困户救助、城市医疗救助、农村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司法救助以及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在城市,由于低保、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等制度的普遍实施,基本上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但在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迫切需要加快完善。  相似文献   

10.
城市流浪乞讨未成年人救助存在法规政策不健全、救助力量薄弱等问题,应通过健全法规政策、优化政府救助体制、强化特殊教育和实行政府与社会合力救助的措施来实现流浪乞讨未成年人的有效救助,促使流浪乞讨未成年人回归主流社会。  相似文献   

11.
社会救助体系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贫困群体基本生活、维护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主要包括城市低保制度、农村低保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临时救济制度、社会互助制度等内容。社会救助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一是目的性,社会救助是满足人的最基本的食、住、衣、医,其实质是保障人的生存权。二是义务性,社会救助是国家的义务,责任主体是各级政府。三是无偿性,不企图回报。  相似文献   

12.
完善的"四位一体"医疗保险体系和健全的"三位一体"社会救助体系,使大病患者、困难群体实现了"病有所医、困有所助、一人不落"。一幅"健全社会救助体系,使全体人民病有所医,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的美好画卷正在和谐的苏州徐徐展开。  相似文献   

13.
农村社会救助是农村社会保障的核心和基础,完善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有助于维持农村社会的稳定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文章以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存在的问题作为切入点,提出改革的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14.
在国家大力帮助和支持下,经过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吉林省初步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为主体,以五保供养、医疗救助、救灾救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慈善救助等为辅助,惠及全省城乡400多万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总结概括了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救助社会流浪乞讨人员的政策经验。在结合国情的基础上,从完善救助政策、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技能培训、强化部门合作等方面提出了我国救助社会流浪乞讨人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武非平 《价值工程》2015,(20):62-66
完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应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为原则,坚持社会救助与社会管理并重,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并实现与救助管理制度的有效衔接,以提升社会救助管理水平,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  相似文献   

17.
我市在推动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在各级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下,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城乡联动、分步实施,区别对待、分类救助和规范运作的原则,经过十年的努力,基本构建起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医疗、住房、教育、临时救助等制度为辅助,覆盖城乡贫困人群的社会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自1993年开始改革传统的社会救济制度,实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后,于1994年建立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多年来,农村社会救助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积极协同下,始终立足“以人为本,为民解困”原则,不断规范救助行为、夯实救助基础、创新救助形式、优化救助体系,为维护上海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以及新农村建设,发挥了积极的基本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9.
农村社会救助是国家保障农村贫困人口即弱势群体最低生活水平的一种政策性制度,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公共财政体系的重要内容。弱势群体是最需要政府和全社会关心和关爱的群体,维护弱势群体的权益是政府和社会不可推卸的重要职责,构建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不断提升农村弱势群体生活质量,是体现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共享的重要举措,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首要的最基本的任务。  相似文献   

20.
观点     
窦玉沛 低保发挥社会托底功能 低保充分发挥社会政策的托底功能,需要统筹建设社会救助体系,加强低保与医疗、教育、住房等救助制度的衔接,形成坡度救助格局;需要完善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医疗救助等制度:需要合理确定和调整低保标准,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需要拾遗补缺,研究论证临时救助、重特火疾病医疗救助等制度框架,逐步探索建立面向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的福利补贴和重点保障制度,实现托底性民生保障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