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在总结中国“人口红利”问题相关研究文献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人口红利进行了新的定义,分析了我国目前人口结构现状,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标准,在2000年我国就已经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并且我国人口老龄化正在进一步加剧。提出了了人口红利产生的条件:人口年龄结构优势和人口迁移,充分利用这两个因素,使得人口红利达到最太化。  相似文献   

2.
徐玮 《魅力中国》2013,(32):20-21
人口红利作为衡量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已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讨论和关注。本文以第六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数据为基础,研究临沂市人口年龄结构的现状以及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探寻延长人口红利期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人口红利     
《天津经济》2012,(10):85
一、人口红利内涵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中国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就处在人口红利的阶段。  相似文献   

4.
韦宇红 《特区经济》2012,(4):186-189
广西人口红利期与全国比较,具有开启时间晚、潜在人口红利理论值小、持续时间短的特征。虽然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广西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确实使经济增长收获了一定的人口红利,但是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所面临的供求失衡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弱化了经济增长中的人口红利效应。广西还剩下不到30年的人口年龄结构"黄金时期",为充分兑现人口红利,政府应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努力将潜在的人口转变机遇转换为现实的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  相似文献   

5.
“人口红利”一经提出,就质疑声不断,作者认为不能用简单的人口总抚养比来解释复杂的人口与经济关系,人口红利不是影响经济产出的主要变量,其无法论述人口对经济影响细节,无法解释我国经济的涨落和突变,在中国无具体的人或单位收获人口红利。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改革开放政策的重要成果,同时也是我国对于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多年探索和研究的重要结果,而由计划生育政策所造成人口总抚养比的下降本身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重要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总结中国“人口红利”问题相关研究文献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第一人口红利和第二人口红利的概念做了扩展。指出人口结构转变可能通过影响技术进步进而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并从金融市场的角度进一步对第二人口红利问题加以讨论,认为在这一系列问题上还有可深入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杨娟 《南方经济》2012,30(1):71-82
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有关老龄化社会的人口红利效应的相关研究。近而,利用抽样人口数据,本文预测了未来75年我国人口规模与结构的变化趋势,指出在未来的大部分年份里,从第一人口红利的角度看,人口结构很可能将对中国经济增长起负面作用;而解决未来养老问题并实现第二人口红利的关键是:从当前开始即在充分就业的前提下实现持续的、有效的资本积累。一个重要的、可行的资本积累方式就是建立积累制的养老金计划。  相似文献   

8.
人口经济学认为,处于不同年龄结构阶段的人口,对经济增长具有不同的影响。文章以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自然增长率、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口负担系数、流动人口对合肥市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人口红利的研究。同时指出现阶段既存在着制约兑现人口红利的不利因素,又面临人口负债期的严峻挑战。并建议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将人口红利要素纳入罗默经济增长模型,从人口红利的视角下,分析其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根据1997~2016年的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显示:江苏地区生产总值与劳动力、居民储蓄、居民消费和总抚养比是协整的,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总抚养比对江苏地区生产总值具有负向影响。在此研究基础上,以人口红利视角对江苏省经济增长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人口结构特别是人口结构的变化所形成的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要充分利用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采取促进就业,提高劳动者素质,优化产业结构等政策堆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1.
徐勇  零旻 《特区经济》2012,(6):101-103
人口红利是指人口转变中的某一阶段出现充足供给劳动力和高储蓄率给经济带来的正面影响。人口红利之后将面临高老年人口比所导致的人口负债。本文在理论层面讨论人口转变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人口红利期劳动力增长和高储蓄率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人口红利期之后必须通过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源开发,才能保持可持续增长。研究了中国充分挖掘人口转变潜在贡献的现实困境,给出后人口红利时代的理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必须把握转型节点,将单纯的人口增长红利转换成人力资本红利、人口流迁红利和老年人口红利通常所说的人口红利  相似文献   

13.
2008年许多重大事件都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国内学界对于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交叉领域也更加关注和重视。文章就人口就业、收入分配、教育与人力资本、人口红利等关系到人口和经济统筹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对2008年的相关重要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而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14.
高春亮 《南方经济》2020,39(5):65-78
人口红利下降被认为是新常态下中国面临的重大挑战,然而劳动投入不仅包含劳动数量,还包含劳动质量,分别对应于人口红利与人力资本。由于在测量上忽视了高速城市化对人力资本积累的积极影响,在机制上忽视了人口红利和人力资本分布趋同的叠加影响,容易造成人口红利贡献高估且人口资本贡献低估。文章从人口迁移视角出发,参考拉姆齐无限期界模型建立人力资本积累方程,将城市化对人力资本积累的积极作用纳入分析,得出转换效应、迁移效应和共振效应,阐明人口红利和人力资本空间分布趋同的微观机制,得到检验人口红利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一致性框架。以2013-2016年272个样本城市进行计量检验:固定效应回归分析和内生性检验表明人口红利和人力资本的增长弹性排序不确定,中介效应检验表明人力资本的增长贡献超过人口红利,分组检验进一步证实人力资本贡献超过人口红利,且存在相互叠加共同影响城市经济增长的共振效应。结论表明,若充分考虑城市化对人力资本的积极影响,则人口红利的贡献确实被高估,而人力资本的贡献被低估。由此得出政策建议,应持续推进城市化高质量发展,加速人力资本积累,构筑劳动质量替代劳动数量的机制,以更好地应对新常态下人口红利下降的负面冲击。  相似文献   

15.
洪勇 《华东经济管理》2012,26(8):52-54,70
中国经济由二元模式向一元模式转变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刘易斯拐点问题.文章对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异象给出了一个理论说明,解释了“民工荒”与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并存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劳动生产率的人力资本差异.本文还指出中国三十多年来之所以能通过高投资驱动经济增长主要是得益于充裕的人口红利,近几年,“民工荒”使得从表面上看人口红利行将消失,但是实际上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是潜在的巨额人口红利,应最大限度地加以利用,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将潜在人口红利转化为现实人口红利的措施,并指出短期内在无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条件下,充分利用人口红利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口红利所谓人口红利,按照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所长蔡昉的说法,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不断增加带来的高生产率与高储蓄率导致的较高的资本积累。生之者众、食之者寡的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即为人口红利。人口红利的形成取决于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人口多只是经济发展的一个背景条件,劳动人口多并不等于人口红利。另外两个条件,一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巨大的劳动力需求,使劳动力有机会和资本结合;二是劳动力供给的增长大于劳动力需求的增长,存在一个强大的后备军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没有这个后备军,经济就会进入均衡状态,人口红利将消失。  相似文献   

17.
运用两步系统 GMM 方法,基于中国省际动态面板数据分析了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口转变带来的较轻人口负担,在中国现在的政策体制下,得到了充分利用,可以说人口红利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老年抚养比的加大在1990—2007年间甚至促进了经济增长,也就是说带来了第二人口红利  相似文献   

18.
广东省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练菁 《北方经济》2012,(5):55-57
一、研究背景目前人口经济学家对人口红利理论的研究较多是针对宏观的区域(多国或一国家)进行的。本文试图将人口红利理论引入一个较小的区域,研究广东省这一特定区域的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口红利理论的研究范围,加强了该理论的研究深度。  相似文献   

19.
现代理论研究与经验事实表明,资源禀赋、人口结构的转变都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和进程产生重大影响.面对我国长期依赖的资源红利、人口红利与制度红利影响逐渐减弱,经济与社会发展面临重大转型时刻,探寻新的经济增长与发展源泉及其作用机制就变成一个重要而充满挑战的课题.该文从新型人口红利的视角探寻其作为经济增长新源泉的内涵、动力与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0.
王启 《中国经贸》2014,(21):118-118
面对中国人口红利消退的现实境况,整理、分析当前研究下的人口红利消退的背景及其带来的制造业困局。重点研究在现阶段中国宏观经济背景与人口红利消退的条件下,各受影响主体如何互动共同去打破坚冰,破解我国人口结构的现状,以及制造业怎样从自身出发寻求产业的自救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