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住宅建筑节能浅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建筑节能概况自20世纪70年代出现全球性“能源危机”之后,世界各国对能源问题极为关注,纷纷开展建筑节能的研究工作,并且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设立建筑节能法规或颁布节能标准。我国的建筑能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四分之一,而且随着大量住宅的兴建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耗能的比重还在不断上升。我国住宅围护结构保温性能差,采暖设备热效率低,单位面积能耗约为发达国家的3倍,建筑用能浪费严重。近年来,我国能源需求增长的速度已经大于能源生产增长的速度,能源供需的矛盾日益尖锐,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建筑节能是缓解能…  相似文献   

2.
何维国  张娟 《活力》2010,(14):139-139
能源紧张已经成为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利用生物质能气化发电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已经受到到世界各国政府与科学家的普遍关注。我国发展生物质能气化技术.为农村地区提供生活和生产用能.不仅有利于这些地区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也有助于建立可持续的再生能源系统,促进国家节能减排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中国能源结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世界各国强化节能减排、走低碳经济之路,新的大规模的能源革命必然到来。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国面临着能源结构不尽合理,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能源与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因此,能源结构的优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必须从国情和能源实际出发,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推动能源多元化发展;建立合理的消费模式,大力推动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为建立高效、清洁、低碳型能源工业体系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住房的消费需求,也在快速增长.目前,我国房屋总建筑面积将达到519亿m<'2>,而节能建筑的总面积只有2.3亿m<'2>,在每年的房屋竣工面积当中节能建筑只占3%左右,也就是说有97%属于高耗能建筑,我国人均资源短缺,能源紧缺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因此,建筑节能就成为缓解能源紧缺,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减轻环境污染,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一环,推广建筑节能将是我国发展住宅建设的一项长期国策.  相似文献   

5.
1节约能源是建筑工程设计的主题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均能源消费量在逐年增加。我国能源资源相对不足,人均能源的占有量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因此,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已成为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能源经济效率指标与能源技术效率指标为基础,比较了我国与国外在能效方面的差距。结果表明,由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不同,以及工艺技术水平、设备规模,管理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目前的能源利用效率还比较低.存在着巨大的节能潜力。为使我国的能效水平尽快提高,必须注重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的调整;采用先进技术与工艺、提高企业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在节能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指导下,实现不同发展阶段的节能目标,并应适时调整和完善我国的节能政策、法律法规及标准等。  相似文献   

7.
节能     
《上海小企业》2007,(7):F0004-F0004
节能是世界的大课题.是我国的大课题,也是上海人民勉励的大课题。这是因为人类面临有巨大的能源需求而导致的化石能源资源加速减少的困扰和由化石能源消耗引起的全球环境问题.这是因为我国人均能源储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是因为上海能源消费密度高且能源资源基本以来外部供应,这更是因为:  相似文献   

8.
目前,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能源的消耗也日益提高,能源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9.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正处于市场化竞争的关键时期,能源问题成为了各方关注的焦点。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石油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保证稳定.优质的石油供应.关系着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资源与发展》2004,(3):32-33
英国和德国民众注重在日常生活中节能的做法对缺乏能源的中国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示范。能源紧缺成为世界难题已是不争的事实,提高能源效率不仅是解决能源短缺的重要手段,也是一种良好的社会习惯。在这方面,欧洲各国通过政府的各项节能政策.能源与环保协调、交通节能措施以及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等手段,形成了一种有效和积极的节能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