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何谓农地物权制度、何谓农地产权制度,分别应当作何界定及其分别所具有的特点、内容、局限性是什么,彼此间有何关系,是研究农地产权制度时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分别探讨两种农地制度的演进,认为内地法系的土地物权制度过分强调了所有权的优位,影响了农地的社会化利用,普通法系土地产权制度不过度追求物的归属与全面支配,但重视农地的实际占有与利用,当前,农地物权制度与农地产权制度呈现出交融互鉴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土地收益的合理分配需要相关土地权利的配置和保障。但在征收农地用于经济建设过程中,对失地农民的补偿没有体现土地的权益和真实价值,原因在于农民没有农地发展权。通过介绍农地发展权的含义,并对农地发展权的配置进行了分析,认为农民权益保障的关键在于明确土地权益,赋予农民拥有农地发展权,保障农民有权获得农地转让过程中的土地增值收益。  相似文献   

3.
产权制度是一种基础性的经济制度。农地增值收益分配与农民农地产权归属紧密联系。完善农地产权制度,准确厘定农地发展权,从而合理分配农民农地价值增值收益。  相似文献   

4.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是目前我国深化土地改革的重大问题和重要规划,具有深远的社会和经济意义。农地入股是农地流转的重要模式,农地入股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农地承包经营权的价值计量。公允价值是农地入股计量的必然选择,公允价值计量模型包含了净现金流、贴现率、贴现期三个重要参数,农地承包经营权是一项特殊的无形资产,在实践中应结合我国农地承包经营权的特征来客观公允地确定这三个参数。  相似文献   

5.
在农地产权制度不完善的情境中,农地确权和非正式规则决定农地产权风险水平,进而影响农地流转租金.通过构建农地确权、非正式规则及其相互作用对流转租金影响的理论模型,并采用源自山东、陕西762户苹果种植户的微观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 表明,农地确权、第三方参与提高流转租金,而农地交易双方互惠关系越密切降低流转租金,且农地确权强化农地交易双方互惠关系对流转租金的抑制作用;违约惩罚条款提高流转租金,降低非正式规则的作用,契约形成过程及有效期内第三方参与具有违约规制功能.  相似文献   

6.
农地产权社会化是农地产权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农地产权社会化与农地经营制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农地产权社会化的程度决定农地经营制度的实现形式,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农地产权社会化程度日益加深,以家庭承包制为主体的衣地经营制度已表现出不适应农地产权社会化的方面,须完善和创新现阶段我国农地经营制度.家庭承包制自身的完善,相应配套制度的确立以及新的经营制度的探索,将是未来我国农地经营制度完善、创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7.
本文系统分析了现行农地产权制度对农地可持续利用的制约 ,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农地产权制度与耕地保护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并提出了农地产权制度创新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地金融制度滥觞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一时期重在对国外农地金融制度的介绍、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大陆改革开放以后,衣地金融制度曾有试点,理论研究上延续了以往国内外制度比较研究的路径,但更突出了制度试点的现实背景及其争议。争议的焦点是农地金融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在必要性上基本上形成了建立该制度的共识;在可行性上则存在较大的分歧,分歧源于农村土地权利配置的现状。消除分歧与推动农地金融制度建构需要研究转向。  相似文献   

9.
寻求最佳的绩效一直是制度变迁的终极目标。制度经济学理论可以用来分析中国农地制度变迁及其绩效,本文通过分析农地制度变迁的原因,得出农地制度变迁的绩效只在短期内存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农地利用方式变化的驱动力研究、农地集约利用/利用强度变化的驱动力研究、景观破碎的驱动力研究以及其他方面变化的驱动力研究四个部分来阐述农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研究,着重阐述了农户层面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相似文献   

11.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政策的实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集体建没用地依法流转的实质是,还集体土地的商品属性,还集体农民的集体土地所有者和土地流转增值收益者的主体地位。这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建没用地的增值功能,促进节约集约用地、保护耕地,有利于农民“以地生财”,形成持续稳定的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渠道。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地产权的残缺以及征地制度对农地所有权的强行征收,直接破坏了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为核心的农地产权制度,致使市场机制不能正常发挥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清晰且有保障的农地产权制度是运用价格机制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和关键.现阶段,应当明晰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培育和完善土地交易市场,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规范政府征地行为,提高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地非农化配置实行的是指令式的计划配置机制。在这样的配置机制下,农地非农化很难达到最优的空间配置效率。通过理论模型论证分析得出结论:耕地发展权的设置及其交易机制的建立,将可以实现最优空间配置效率。最后,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耕地发展权的归属及交易机制建立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中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多种原因,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今后应重点考虑采纳以下几个改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现状的政策建议: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提高投资主体积极性;创新体制机制,提高管理效率;整合(统筹)支农投入,形成规模效应;对重点地区实施财政倾斜,提高均等化程度。  相似文献   

15.
在阐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河北省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可行性,提出了河北省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16.
利用农户调查数据,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村劳动力市场发育对农地流转的影响。模型估算结果表明:在表征农村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的四个变量中,工资自主决定程度对农地转出率影响最大,回归系数达到了0.528,即该变量每增加一个单位将会使农地转出率增长52.8%。就业流动自由度对农地转出率的影响也比较大,回归系数为0.423。就业市场服务体系完善程度对农地转出率的影响相对较小,回归系数为0.126。在此基础上,得出相应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7.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成功取决于有效的制度保障,而有效的制度安排则取决于"基础设施属性—参与者特质—制度环境"三个要素之间的匹配,中国古代农田水利设施的发展历程便证明如此。对于中国新时期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本文提出相应的制度安排,即大型灌区灌溉设施的集权型制度、小型灌溉设施的农民自治制度以及类经济自立型排灌区的混合型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