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9 毫秒
1.
借助逻辑增长模型以分析和总结区域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相关影响,且基于三大经济圈,运用边际分析以及弹性分析,推断三大经济圈物流业所对应的单位增长将会给区域经济发展施加的促进作用。当物流业处于不同的增长阶段时,其对区域经济增长将会表现出不同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企业技术开发》2015,(9):111-113
通过对技术创新和风险投资特征的深入剖析,以2005~2012年我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区域的数据为样本,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风险投资对我国区域技术创新促进效应。研究表明:当期的风险投资对我国三大区域技术创新都产生了负向促进效应,但改变滞后期后,其负向促进效应逐渐减弱,直至产生正向促进效应。同时,研究还发现,我国三大区域的技术创新水平存在着显著差异。文章对于我国政府下一步如何制定风险投资政策进行分析,对减少区域间的经济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区域经济差异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备受学术界、政府和广大民众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失控是威胁社会和谐及协调发展的重要障碍。深入分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对加快三大经济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壮大区域经济实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首先运用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指标和经济区位商来比较分析三大经济区的经济差异,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分形理论中的R/S分析法预测区域经济差异的发展趋势;其次,从历史经济联系、区位条件等方面来比较分析形成三大经济区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最后,选择了协调发展这个论题,来探讨推进三大经济区协调发展的政策选择,从而缩小它们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乐山市整个区域的三大产业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得出乐山市的三大产业在各个片区发展不平衡,产业内部发展不平衡、没有形成科技创新体系、科学决策机制不完善等阻碍经济发展问题,并对乐山市三大产业经济的均衡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环渤海经济圈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环渤海经济圈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进行分析.使用SPSS软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环渤海经济圈40个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进行了计算和评估,据此总结出该区域核心城市、中心城市和腹地的发展现状,同时总结了区域内三大板块的核心城市及其腹地的发展现状,从而得出资源在该区域以及区域内三大板块之间聚集与扩散的路径,以及聚集效应与扩散效应在该区域协调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依据产业经济学就业弹性理论,实证分析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高技术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及其关联度,通过计算我国三大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就业的结构偏离度,我们发现高技术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区域发展不均衡是影响高技术产业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扩大就业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促进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辽宁抓住城市区域化发展的机遇,适时推出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辽西北突破三大区域战略,三大城市区域对县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明显,但在区域开发背景下,县域经济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基于此,本文对区域开发战略下辽宁县域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探究和分析,首先从理论层面分析了辽宁的县域经济,又分析了区域发展战略下辽宁县城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提出了区域发展战略下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以期为辽宁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区域物流软环境的理论基础.分析了区域物流软环境的理论机理.通过阐述区域物流软环境的三大构成要素:政治性软环境、经济性软环境和社会性软环境.厘清了区域物流软环境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区位基尼系数的产生、发展以及其优缺点,进而运用区位基尼系数分析河北四大区域的经济专业化水平,从区域角度分析了河北区域产业发展协调性和平衡性问题,最后就目前河北省三大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实践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企业经济》2014,(12):110-114
本文以中国三大经济区域软实力量化分析为切入点,借鉴中外学者关于软实力相关理论,界定区域软实力内涵及构成要素,由6个一级指标和24个二级指标构建城市软实力结构方程测量模型型,通过对中国290个城市样本及连续3年动态数据拟合并检验该结构方程模型型,分析计算全国290个城市连续三年软实力构建得分。运用聚类分析及多元尺度分析方法,阐明环渤海区域软实力发展在中国三大经济区的现状现状,针对环渤海区域软实力构建中存在的不足足,提出了提升人力素质、储备人力资源、提高核心竞争力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与趋势表明,城市群区域创新城市已经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舞台。本文对世界三大著名城市群的城市分工与布局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其发展模式进行了总结分析,以期为我国城市群发展中的区域创新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宝贵经验和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2.
陈永霞 《企业导报》2012,(24):104+254
在我国的三大产业划分中,房地产业属于第三产业中的一个大类,其增加值是我国GDP的关键组成部分。房地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互动关系,对这一关系进行分析和加以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此为基础,首先分析了房地产发展和区域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分别从多个不同的层面探讨了房地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3.
着眼于和谐社会,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8个投入指标和相应的产出指标,分别建立了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的计量综合模型,对区域的农业投入和产出差异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三大生态类型区玉米生产成本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河北省玉米生产成本快速上涨,而研究本省内三大生态类型区玉米生产成本差异,对降低河北省整体玉米生产成本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调研数据为样本,对三大区域玉米生产成本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三大生态类型区玉米生产成本高低为:燕山山麓平原区﹥黑龙港平原区﹥太行山山前平原区,并结合具体差异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刘芳  王培暄 《企业活力》2013,(6):103-108
采用人均GDP、GDP和人口指标对2002年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定量测度,运用绝对差异、相对差异、MLD指数和泰尔指数来描述这三大区域经济差异程度,得出的结论是: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自2005年开始呈缓慢缩小趋势,苏南、苏北、苏中三大区域间的经济差异是造成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但三大区域间的经济差异从2005年开始逐渐缩小,对江苏省区域经济不平衡的影响程度在下降。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在扩大,尤其是苏南内部的经济差异最明显,对整体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程度显著增强。苏中及苏北地区发展相对均衡。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收敛性理论,对1995-2004年我国不同区域之间的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进行了收敛性分析。结果发现全国和三大经济区域的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在1995-2004年间都趋向于自身的稳态,但是全国的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高技术产业也出现了类似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和地域集中现象。  相似文献   

17.
新形势下环渤海经济圈的战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环渤海区域作为全国三大经济圈之一,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关键是区域一体化问题。本文试着对环渤海区域的发展,重点就如何推进该地区的一体化进行了探讨并对该地区一体化的未来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刘飞 《城市发展研究》2007,14(1):中彩页6-9
本文运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对我国30个省(市、区)及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的金融效率进行评价,测度了各省的金融效率、金融规模效率及金融业各项投入指标的相对有效度,并对各大区域的金融效率有关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评价结果揭示了金融效率的地区差异,并得出了一定的政策结论.  相似文献   

19.
《企业世界》2008,(1):33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信息科技大学在(2006年/2007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分析》一文中.以新三大地带和省区为单位,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差距、增长差距以及总量差距情况。研究表明:2006年我国三大地带差距扩大趋势继续略有放缓,东西部高中部低的水平格局、西东部快中部慢的增长格局和东部大中西小的总量格局依然基本保持。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和科技创新突飞猛进的背景下,不断提升我国工业行业的科技原创力水平,是促进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与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必然选择。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工业行业科技原创力进行的区域差异分析,可以说明在我国三大区域间及三大区域内部各省区间,均存在较为明显的工业行业科技原创力发展水平差异。通过构建包含"创新主体—创新行为—创新环境"三要素在内的分析框架,则可以进一步说明其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