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白恩培(中共云南省委书记): 1991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站在时代的前沿,提出了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战略决策.10多年后的今天,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2.
商务部、科技部日前在京召开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授牌大会,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20家单位成为第二批创新基地.商务部副部长魏建国、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出席会议并讲话.  相似文献   

3.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建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贯彻改革开放总方针,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调整经济结构,优化科技和产业布局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部门、各地方的大力支持、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下,通过火炬计划等科技发展计划的组织与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5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相似文献   

4.
方言 《中亚信息》2010,(1):24-28
今年1月12日,在国家商务部、科技部联合召开的第三批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授牌仪式大会上,乌鲁木齐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区”)被国家商务部、科技部认定为第三批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新材料)。在授牌仪式上,乌鲁木齐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陈季,接过“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的牌匾。  相似文献   

5.
从诞生之日起,张江高科技园区就承载着未来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任。作为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张江是中央政府纵向政策聚焦的堡垒,部、市合作,部、基地合作等一系列机制从中央直接映射到上海,这就注定了张江是改革前沿,是国家先锋。自2006年国务院正式批复批准将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六园”更名为“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举“张江”这面旗帜,创新资源进一步融合,张江核心园正步入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二次创业期。  相似文献   

6.
1988年,我国开始兴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1年起,国务院先后批准了53个国家级高新区,并颁布优惠政策予以扶持。十余年来,国家高新区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体制创新、成果转化和优化经济结构、凝聚人才和提供创业环境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引导科技第一生产力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鼓励科技创新与创业,走有中国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化之路的重要示范基地,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充分肯定。特别是“十五”期间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高举“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旗帜,积极推进技术、体制和环境创新,在长春会议上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决定)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技术创新纲要),对高新区的“二次创业”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性意见,高新区步入了以二次创业为标志的崭新发展阶段,为高新区在十五期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正江门科技集成服务示范平台结合江门本地光机电一体化、现代服务业、绿色光源等三大主导产业的建设需求,提供从技术研发、转化到最终产品产业化的全过程的科技服务。江门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江门高新区")作为广东省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自2010年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来,顺应科技服务业发展趋势,大力建设以本地化服务资源为重点、以外地专业服务资源为补充的科技创新服务网络体系,集聚创新高端资源,重点发展以绿色光源(LED)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光机电一体化为主(汽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技产业》2007,(4):F0004
宁波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宁波国家高新区)前身是宁波市科技园区,始建于1999年7月。2007年1月,经国家批准,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区东临宁波深水良港,直接杭甬高速公路,西靠宁波市区,北连杭州湾跨海大桥,是宁波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载体和长江三角洲南翼的科技创新基地,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产业》2005,(8):46-47
潍坊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于1992年经国家批准建立。从此,潍坊拥有了一座实现科技产业化的宽阔平台。  相似文献   

10.
理事名片     
《中国高新区》2009,(6):128-128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汹涌,中国改革开放大潮澎湃,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应运而生。1991年3月,被国务院首批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1年,被国家批准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即武汉·中国光谷。2006年以来。先后被国家列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试点,批准为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科技兴贸创新基地、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相似文献   

11.
大连高新区是大连市科技创新的平台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基地,奠基兴建于1991年3月,是中国政府批准建立的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规划占地面积25.6平方公里,主要发展区域包括位于大连市西部的七贤岭产业化基地、软件园和东部的双D港等。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产业》2011,(8):71-71
日前,国务院批复同意江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阴高新区成为全国仅有的两家在县级市设立的国家高新区之一。根据批复要求,江阴国家高新区将实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政策,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技产业》2007,(1):F0002
威海火炬高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是经国家科技主管部门认定的国家创业服务中心,位于风景秀丽的威海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与留日同学总会共建的威海海外学人高科技创新园,先后被有关部门批准认定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中国青年创新行动示范基地。  相似文献   

14.
1988年,我国开始兴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1年起,国务院先后批准了53个国家级高新区,并颁布优惠政策予以扶持。十余年来,国家高新区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体制创新、成果转化和优化经济结构、凝聚人才及提供创业环境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引导科技第一生产力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鼓励科技创新与创业,走有中国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化之路的重要示范基地,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充分肯定。特别是“十五”期间,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高举“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旗帜,积极推进技术、体制和环境创新,在长春会议上下发了…  相似文献   

15.
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国家火炬计划厦门电力电器产业基地、全国惟一的光电显示产业集群试点:拥有4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占厦门市不到3%的工业能耗、0.4%的土地面积,实现厦门市近30%的工业产值;集约化发展水平、环境综合指标、科技创新发展速度均位于国家级高新区前列i在推动厦门特区经济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相似文献   

16.
从1991年起,国务院先后批准组建了55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过15年的开发建设,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群,为我国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召开之前,我们刊发了部分国家高新区的文章,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为配合全国“两会”的宣传工作,我们又选编了一组高新区文章,供大家学习、交流、参考。  相似文献   

17.
兴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我国二十世纪在科技产业化方面最重要的创举,自1988年国务院批准在北京中关村地区建立我国第一个国家新技术产业试验区起,到目前为止,已在全国范围内布点设立56个国家高新区和众多的省级高新区。二十多年来,高新区持续营造一流的投资环境,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和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且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我国“创新”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8.
《首都经济》2008,(1):95-95
日前,中关村科技园区已与平谷、门头沟、房山、密云等区县政府签署协议.成功建立合作共建机制。据悉,到2010年,中关村将与5个市级开发区建立合作共建机制,建立5个针对重点产业的科技支撑平台,20个中关村企业产业化基地。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高新技术是一个强力的助推器。而汇聚了众多高新技术产业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则是这个助推器的生产线。国家高新区已成为国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和聚集创新资源、发展先进生产力的有效载体,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积蓄了力量。目前,山东省拥有济南、青岛、淄博、潍坊、威海5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近年来,山东省高新区坚持科学发展观,抓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大好机遇,呈现了超常规、跳跃式发展的良好势头,开发区区域竞争力日益增强。截止到2004年底,5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98家,实现技工贸收入1643亿元,工业总产值1543亿元,工业增加值432亿元,实际缴税80亿元,出口创汇24.5亿元。  相似文献   

20.
国家科技部与北京大学共建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战略研究院”日前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成立,院长由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厉以宁教授担任。 今后五到十年,高新区将进入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培养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要任务的二次创业阶段。该研究院将整合资源,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影响高新区“二次创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从战略的高度、在全局上指导全国高新区的“二次创业”,成为服务于全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