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日本是目前世界上地震保险制度最发达的国家。日本居民户地震保险制度经历了建立的前期准备、正式建立和修改与完善三个变迁阶段。介绍了现行日本居民户地震保险制度中保险覆盖范围、损失的赔付范围和保险索赔支付办法、参保方法、保险费率、保险金额、保险索赔支付金额限制、再保险、责任准备金的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剖析了日本居民户地震保险制度发展的成功经验和面临的一系列挑战。  相似文献   

2.
郝微  杨玲 《时代经贸》2012,(2):94-95
近些年世界范围内地震频发,给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地震保险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在阐述我国地震保险制度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建立地震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接着比较分析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地震保险制度经验,提出我国地震保险制度框架——政府主导和商业保险公司灾后补偿的运作机制及完善我国地震保险制度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一、日本大地震产生的影响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部地区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地震与海啸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据日本政府初步估算,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约为16万亿~25万亿日元。日本东北地区和北关东地区是地震重灾区,有许多向全球供应零部件和原材料的工厂。因此,地震的影响也波及日本国内外的产业供应链,给世界各地工业生产活动带  相似文献   

4.
5.12汶川大地震和3.11日本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体系的建立和进一步完善,将会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地震监测预报的现状、对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发展的思考及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对策措施等三个方面讨论了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5.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和2010年4.14青海玉树大地震,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数万条无辜生命在这次灾难中被无情地夺走.特别是汶川地震后人们总结:地震强度大固然是主要原因,但部分建筑工程存在质量问题也是造成损失的另一主要原因.地震是不可抗力的灾难,我们无法回避,但是工程质量问题我们是可以控制的.避免造成重大损失是可能的,现就建筑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国外巨灾保险模式分析与我国巨灾保险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我国历经了南方雪灾和汶川地震两起特大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万亿元。面对巨额损失,政府用于救灾的财政资金及社会救济累计超过1000亿元,而商业性保险赔付却不足百亿元,不及损失的1%,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借鉴国外巨灾保险的成功模式,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巨灾保险体系,对促进我国保险业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震保险的框架思考——兼论国际典型模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伟 《资本市场》2008,(7):26-29
本文以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为背景,讨论保险在地震等巨灾风险管理中的角色,分析中国地震保险的历史和现状,并在国际地震保险典型模式比较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地震保险制度构建的框架思考。  相似文献   

8.
5月12日下午2:28分,我国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这次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最为严重的灾难,有人估计,这次大地震给四川及周边地区带来的损失可能高达5000亿元。而巨灾面前,我国的保险业尽管很努力却还是没有承担起应有的那份社会重责。这时,人们开始反思我国的巨灾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一个地震频繁发生、受地震灾害影响较大的国家,在地震保险方面面临重大挑战。地震保险标的损失重大、地震风险管理的落后、地震灾害损失保障面狭窄、地震保险基金的匮乏以及保险双方风险分散意识淡薄,不仅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而且给中国地震保险的开展带来了困难,所以,构建与完善中国的地震保险制度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在分析现阶段中国地震保险业务开展基础上,对中国现阶段地震保险制度构建机遇进行阐述,并最终给出了建立中国地震保险制度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许艳 《经济研究导刊》2011,(25):196-199
日本东北地区的特大地震所引起的海啸和核泄漏事故,给日本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灾难和损失几乎遍及日本的各个行业及大部分区域,其损失远大于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鉴于核电危机尚未得到最后解决,而灾后重建工作刚刚启动,现阶段不可能对大地震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作出一个最后的准确评估。这次大地震对日本经济的恢复,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11.
吴俊芳 《城市建设》2010,(4):456-456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和2010年4.14青海玉树大地震,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数万条无辜生命在这次灾难中被无情地夺走。特别是汶川地震后人们总结:地震强度大固然是主要原因,但部分建筑工程存在质量问题也是造成损失的另一主要原因。地震是不可抗力的灾难,我们无法回避,但是工程质量问题我们是可以控制的,避免造成重大损失是可能的,现就建筑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王朝华 《经贸实践》2016,(7):275-275
作为频繁发生地震自然灾害的国家之一,我国分散地震风险的体系比较缺乏。在汶川大地震中,国内保险业的表现让人惋惜,表现出保险赔付慢、程序繁琐、赔付金额较低的尴尬情况。面对频繁的地震灾害,建立健全完善的地震保险体系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本文中探讨了国内进行地震保险的必要性及其重大意义,然后研究了集中地震保险的模式,以期在国内建成和实际情况相符的地震保险。  相似文献   

13.
我国面临严重的地震风险。保险是有效应对地震风险的市场机制,建立地震保险制度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减轻财政压力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对地震灾害的损失补偿主要采取国家财政和社会捐赠的形式,为了更好地应对地震风险,我国应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充分发挥保险的损失补偿功能,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地震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4.
5月12日下午2∶28分,我国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这次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最为严重的灾难,有人估计,这次大地震给四川及周边地区带来的损失可能高达5000亿元.而巨灾面前,我国的保险业尽管很努力却还是没有承担起应有的那份社会重责.这时,人们开始反思我国的巨灾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5.
存款保险制度是国家保护存款人利益和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我国新一轮金融改革中,存款保险制度是重要的配套措施和不可或缺的战略支点,是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前提条件,是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基础。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思路是:覆盖所有的商业银行,在1~2年的过渡期后实行限额赔付、风险差别费率,其职能可逐步过渡到"风险最小化"模式。  相似文献   

16.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发生9.0级大地震,并引发海啸、核泄漏,造成巨大灾难。日本是浙江省继欧盟、美国和东盟之后第4大出口市场,与浙江省经济具有密切的联系。地震发生后,不管是与日本某些产业呈现竞争性关系的行业,还是与日本呈现合作关系的行业,短期或者中长期多少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地震发生后,日本很快进入灾后重建,这无疑对浙江省外贸带来一定的挑战和机遇,不同程度影响到浙江省的经济。通过分析日本地震对浙江省经济影响,总结出地震带给我们的思考,提出有利于浙江省经济发展的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17.
汶川地震已过去数月,应急措施大体完成,灾后重建以及灾后赔付等逐渐成为工作的重点.此次地震造成的损失巨大,初步预测长达10年的重建工作更是需要巨量且持续的资金支持.虽然财政拨款继续增加,但与所需的巨量资金相比,在总量和持续性上仍显不足.我国巨灾风险管理体制的欠缺再次凸显,在巨灾风险融资上的问题更是亟待解决.本文简要回顾了国际巨灾债券市场发展的现状,总结了发达国家巨灾证券产品的发行经验,对我国发行巨灾债券的可行性、障碍及相关细节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资本市场》2013,(7):38
今年发生在四川省雅安市的大地震已经过去2个多月了,从目前地震造成的破坏来看,雅安地震造成的损失要小于2008年发生的汶川地震。在地震强度和破坏力上,雅安地震比"5·12"汶川地震要稍轻,而与"4·14"青海玉树地震类似。雅安地震无论从经济、政策还是从历史经验看,对A股冲击有限。在主题投资方面,可择机把握抗震救灾相关的医药、建材、钢铁、机械和军工等行业的交易性机会。  相似文献   

19.
北京7.21遭遇强暴雨那天,金色世纪"赔惨了".因为航班大面积延误或取消,金色世纪对会员承诺免费提供的延误险不得不(事实上也是毫不犹豫地)兑现.尽管相较旅客航班延误带来的损失,几百元的赔付可能只是杯水车薪,但这种安慰式的赔付已经体现出其特色.  相似文献   

20.
存款保险制度以存款人的付款请求权作为保险标的,在银行破产或无法支付时依法定或约定限额对存款人承担保险赔付责任,因而与银行破产制度有着天然的联系。但是,各国传统上大多关注存款保险制度在银行破产清算中的存款赔付功能.对存款保险制度在银行重整程序中的功能却没有给予足够重视。本文首先阐述存款保险制度在银行重整程序中的适用性,继而剖析了存款保险机构参与银行重整程序的法理基础.最后对存款保险制度在银行重整程序中的具体价值进行逐一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