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采用我国1999年~2006年12大出口行业的相关数据为样本,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对工业废气排放量影响的关联程度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出口贸易中对废气排放量影响最大的行业是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纺织及制品业;其次是机械、电气、电子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食品、饮料及烟草制造业、塑料、橡胶及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以及木材及木制品编结品业;再次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此外,采掘业对废气排放量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国内外支柱产业选择基准的梳理,结合芜湖市区域经济发展特色,确定芜湖市支柱产业的选择方法,对芜湖市20个工业行业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芜湖市可选择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以及通用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六类行业作为备选支柱产业。同时,在第三产业中,旅游业与五大现代服务业是支柱产业培育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3.
中国制造业对外贸易总体上对我国就业有积极的影响,其中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的贡献占90%以上。但是,在全球产业链环境下,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正在减弱,培育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发展新型贸易行业和转变贸易方式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4.
基于Ellison-Glaeser指数和Maurel-Sédillot指数,构建了用于测度中国制造业行业集聚程度的γa指数,将之与EG指数比较。利用γa指数测度两位数制造业行业和三位数制造业行业的集聚程度,并在省级层面阐明了其应用宽度。结果显示:在数据稳定性上,γa指数优于EG指数;除烟草制品业及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以外,1998—2013年中国其他制造业行业的集聚程度均呈上升趋势;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行业的集聚程度高于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行业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行业;重污染制造业行业的集聚程度先升后降,表明其对环境规制强度的变化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5.
首先回顾了现有协同发展程度的测算方法,然后基于贸易和投资综合发展指数构建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投资与中国环境协同发展程度的测算方法并对其进行应用,实证分析表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投资与中国环境协同发展程度较高的行业包括服装皮革制造业、木材家具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交通设备制造业、电器器材制造业和通信设备制造业等6个行业;协同发展程度较低的行业包括采掘业、造纸业、石油炼焦业、化工原料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金属冶炼业6个行业。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供给与需求的双重约束,使得新疆进入了新型工业化时期。同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新疆在中国实施向西开放战略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出来。为了寻找外向型经济新的增长空间,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加快区域新型工业化进程,必须要构筑外向型主导产业。构建了增长潜力、关联效应、对外开放度、技术进步、就业功能、可持续发展、区域比较优势七个外向型主导产业选择基准和13个量化指标。以此为基础,实证选择分析得到了新疆新型工业化背景下外向型主导产业。它们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七大产业。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投入产出模型计算出中国进出口隐含碳的总额,得出机械设备制造业、金属产品制造业的隐含碳排放最大,而批发零售贸易、住宿和餐饮业和食品、饮料制造及烟草制品业最少。  相似文献   

8.
熊曦 《发展研究》2013,(1):75-80
工业行业主导产业发展方向选择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新阶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选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以湖南省2006年和2011年两个时间点工业行业的38个产业方向为分析对象,并以全国同一时间点和同类型工业产业方向作为参照,对湖南省工业行业的38个产业方向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并借助SPSS统计软件进行份额偏离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的分析研究,同时绘制了偏离-份额分析图。研究认为湖南省应该选择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具有竞争优势、成长性最好的产业部门作为其工业行业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对此,应适应新阶段工业行业发展形势,进一步优化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继续加大企业自主创新力度、投资力度,做大一批大行业和工业大企业。  相似文献   

9.
由于统计数据的缺乏与失准、测算方法的差异与缺陷等原因,直接导致对区际产业转移定量研究成果较少,对我国区际产业转移趋势与规模认识不清。文章在对区际产业转移界定和各类测算方法优劣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考虑数据的可得性,提出一种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的测算方法,并以京津冀地区污染密集型制造业转移为例开展应用研究。研究发现:2000年以来,污染密集型制造业从京津冀向全国其他地区转移,从北京向天津、河北两地转移,转移量已经颇具规模;重污染制造业行业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从京津冀向全国其他地区转移,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从北京向天津和河北转移的趋势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工业化石能源消费所产生的CO2排放在各种排放中占有很高的比例,随着吉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持续增加使节能的压力日益增大。采用基于IDA的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研究吉林省重点行业碳排放强度的变化特征,分析碳排放强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效应的同时,进一步量化了不同行业对各驱动因素指数百分比变化贡献。研究表明,能源强度的降低是碳排放强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产业结构和碳排放系数的变化对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影响较小。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对能源强度指数百分比变化的贡献最为显著。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对碳排放系数指数百分比变化的贡献最显著。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对工业部门结构指数百分比变化的贡献最为显著。最后,为吉林工业的碳减排提供了政策建议,为相关管理部门科学合理地制定节能减排方案和环境保护规划提供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