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4 毫秒
1.
摘要:本文梳理2015年“8.11”汇改八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市场化改革的政策演变与汇改效果。从汇改政策演变来看,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主基调是围绕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定价模型进行改革,并辅之以CFETS篮子货币的数量和权重调整。从汇改效果来看,“8.11”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逐渐变大,市场供求决定人民币汇率的程度越来越高。随着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程度的上升,人民币汇率逐渐走出独立行情,使得人民币对部分国家而言已经成为重要的货币锚。从汇改方向来看,实现自由浮动是人民币汇改的终极目标,但受制于复杂的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短期内较难实现。在过渡期内,本文建议设立人民币篮子汇率的年度宽幅目标区制度。  相似文献   

2.
2010年6月19日晚,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其网站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继续按照已公布的外汇市场汇率浮动区间,对人民币汇率浮动进行动态管理和调节。”本次汇改可以说是2005年汇改的延续,汇改能否为A股市场带来又一次牛市行情,各投资机构对此持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3.
2005年7月来,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连续出台了一系列人民币汇率改革措施,该文回顾了汇改的主要内容,梳理了人民币汇改的总体思路,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中信银行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希望对国内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管理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4.
近期内人民币升值的原因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在汇改宣布后的第二个交易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就创下2005年汇改以来的新高。此次人民币升值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尚未完全消除,中国宏观经济启稳回升之际发生的,本文分析后认为此次人民币升值的直接原因是汇改的重启,根本原因是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人民币升值的幅度不会很大,持续时间也不会很长,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5.
星朗 《国际金融》2011,(1):42-44
一、2010年人民币汇率走势回顾2010年人民币汇率走势体现出三个主要特点:第一,全年升值的幅度并不是很高。自从2010年6月新一轮汇改启动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为3%。这和上一轮汇改启动后,人民币快速升值  相似文献   

6.
2010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在汇改宣布后的第二个交易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就创下2005年汇改以来的新高.此次人民币升值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尚未完全消除,中国宏观经济启稳回升之际发生的,本文分析后认为此次人民币升值的直接原因是汇改的重启,根本原因是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人民币升值的幅度不会很大,持续时间也不会很长,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7.
2014年初,我国面临较大的跨境资金净流人压力,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也面临较大挑战。2014年2月下旬特别是3月份新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明显增强,推动我国国际收支逐步实现自主平衡。三季度,我国外汇供求关系继续趋于平衡,这是3月份汇改新成果的进一步体现。从2014年前三季度的外汇供求表现来看,新汇改已取得了积极成效,有助于进一步坚定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市场化改革的信心和决心,应抓住当前外汇供求基本平衡、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观念渐人人心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巩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成果。  相似文献   

8.
汇改后市场主体的阶段性变化及其表现 汇改初勰市场主体对汇改的认识较为模糊 一是居民对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据对重庆市150户拥有外币资产的居民抽样调查。居民对“7.21”汇率改革后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强烈,更加关注外币资产的流动性,持币偏好从外币转向人民币,打算继续持有外币的居民不足50%21.3%的居民将垒部外币兑换成人民币;29.33%的居民将部分外币兑换成人民币。受此影响,居民结汇明显增多,仅2005年8月,重庆市国内居民结汇达2570万美元,同比增长116.33%,环比增长16.18%。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 2005年7月21日央行宣布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汇率放弃盯住单一美元,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参考一篮子货币调节.过去研究人民币汇率和股价之间关系的文章使用的是汇改之前的汇率,其只在很小程度反映市场的供求.汇改以后,人民币不断升值,波动幅度增大,相对汇改以前汇率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市场力量的影响.本文考察汇改之后人民币汇率和股价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人民币自2005年汇改以及2010年二次汇改以来的升值历程,着重分析了自二次汇改之后,人民币呈加速升值之势给中国的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各项相关业务和银行业整体稳定性带来的各项挑战。同时根据这些挑战和问题,提出了商业银行稳中求进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王远 《云南金融》2011,(4X):55-56
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人民币自2005年汇改以及2010年二次汇改以来的升值历程,着重分析了自二次汇改之后,人民币呈加速升值之势给中国的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各项相关业务和银行业整体稳定性带来的各项挑战。同时根据这些挑战和问题,提出了商业银行稳中求进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中国货币市场》2007,(10):64-69
2007年3季度,银行间外汇市场运行平稳,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持续活跃。人民币继续走强,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在双向波动中走低。与2006年年末中间价比,9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累计升值3.97%。与2005年汇改当日中间价比,9月末,人民币累计升值10.19%。  相似文献   

13.
《金融与市场》2008,(5):3-6
自2007年12月份以来,在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元贬值和中国通胀压力增大的双重影响下,人民币兑美元升值速度明显加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不断创下汇改以来新高。今年3月13日,美元对人民币中间价首次突破“7.1:1”。3月17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为7.0815:1,创2005年7月人民币汇改以来最高。今年前两个月,人民币对美元已累计升值2.8%。人民币升值究竟会对中国经济和中国人民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对此。我们采访了中国人民银行易纲副行长。  相似文献   

14.
数据     
《证券导刊》2011,(27):9-9
人民币高调迎汇改六周年 数年来对美元升值超20% 20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大踏步上行92个基点并突破6.46关口,报6.4592元,再度刷新汇改以来的纪录。21日,人民币汇率改革正式步入第七个年头。六年前的今天,央行宣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这六年间,人民币汇率经历了较快升值、基本稳定和弹性增加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5.
7月12日,人民银行发布((2011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1年6月末,中国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31975亿美元,同比大增30.3%。”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近日公布数据: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报6.4592,日跌幅创6个月来之最,收盘价再次刷新汇改以来新低。这是人民币自2005年汇改以来,汇率中间价首次升破6.46关口。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外汇》2007,(4):52-59
来自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3月8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首度突破7.74关口,以7.7386再创汇改以来新高。这是进入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第15次创出汇改以来新高,意味着汇改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已经达到4.78%,2007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升值G超过700个基点,伴随着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增强,中国的企业、银行是否已经提高了适应汇率浮动和应对汇率变动的能力,他们究竟将以怎样的姿态来面对这场悄悄到来的深刻变革,金融外汇监管部门如何面对新形势,处理好促进涉外经济与加强监管的关系,在进一步推进贸易便利化的同时提升外汇监管效率,本期就此特组织专题报道。[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2010年人民币以涨势收官,12月31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6227元,连续9日升值。进入2011年,人民币也没有停止升值的脚步。2011年1月13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升破6.6,以6.5997再度创下汇改以来新高。  相似文献   

18.
2005年中国推行的股票市场的股权分置改革和人民币汇改,而汇改后全新的人民币汇率与股票价格指数有着怎样的关系值得我们思考。本文使用了2007年7月25日至2011年12月30日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和上证A股指数的逐日数据,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外汇管理》2010,(13):36-40
今年是汇改五周年。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一系列相关配套措施中,有一项对银行业务经营产生深远影响的举措,就是在2006年年初在人民币外币市场开始引入做市商制度。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外汇》2010,(13):36-40
今年是汇改五周年。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一系列相关配套措施中,有一项对银行业务经营产生深远影响的举措,就是在2006年年初在人民币外币市场开始引入做市商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