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险、不确定性与社会资本对促进农民工迁移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新会 《经济论坛》2008,(9):127-130
农村劳动力迁移是指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及城镇的转移过程,涉及到产业与空间的双重转移。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工业化过程的基本内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城镇转移是城市化的主要特征,而工业化与城市化本身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经济发展与结构变革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与速度,取决于农村地区发展的层次、农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城乡社会制度的衔接、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等等。  相似文献   

2.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须消除三大障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重要举措。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必须不断优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外部环境,逐步消除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障碍,即体制政策障碍、思想观念障碍和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较低的障碍。  相似文献   

3.
农民问题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调整农民就业结构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大规模转移农村劳动力是解决农民问题并最终解决农业问题的关键。在农业和农村内部,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和城市人口密集地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高附加值的名特优新农产品也是一项重要工作。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应当围绕中心工作,帮助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帮助农业生产向高价值产品转移,实现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农业生产和保障食品安全的长期目标。  相似文献   

4.
《经济咨询》2006,(4):1-1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一种二元经济结构,即以传统的方式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低下、收入微薄的农业部门和以现代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高、收入高的工业部门。在这种经济结构下,一方面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和土地质量的下降,造成传统农业部门边际生产率低下、劳动力过剩,从而为现代工业部门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工业的资本存量的增加,工业规模的扩张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需要不断地吸纳农村劳动力。因此,随着经济活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的非农产业转移,社会的整体生产力水平将不断得到提高,二元经济逐步向现代经济转化。在二元经济条件下,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促使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笔者对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策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一是采取更为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实现城乡平等就业,为农民进得采、留得住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二是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切实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机制;三是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进一步强化针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服务.  相似文献   

6.
一、土地集中滞后的原因和影响 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同时也使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日益严重。在比较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农民一是涌向大城市;二是进入乡镇企业;三是组织家庭副业;四是购买城市户口,进入城市。 但同时,土地集中的速度和规模都远远落后于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首先是由于非农产业的发育程度不高,这是农民离土的客观限制;二是过时的身份观念和户籍制度是农民离土的障碍;三是农业生产手段落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持续向非农产业转移,转移方式包括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分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两种转移模式的互动特征、内外制约因素及其社会经济效应。两种转移模式呈明显的轮替关系,转移模式失衡和被动调整是改革开放后一阶段收入分配效应降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农村剩余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绕不开的关键环节。通过发展职业教育可以提高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进而使其有序、稳定、高层次转移到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建设。首先对职业教育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概念的界定,进一步分析加强郑州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其次深入分析郑州市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并进一步提出发展职业教育促进郑州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言雅 《经济师》2004,(11):40-41
文章深入了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分布及素质现状 :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还是以农业为主 ,从事非农业也主要以兼业经营为主 ,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偏低。进而探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据此文章从较新的角度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和建议 :在农业内部 ,粮食种植业向畜牧业发展 ;延长农业生产的产业链 ,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及产供销一体化发展。发展大中城市及城市中小企业 ,增加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力 ;提高农民素质 ,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10.
迄今为止。绝大多数的人口经济学理论都认为,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是劳动者素质由低向高转换的过程,是农业劳动由简单劳动向复杂劳动发展、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标志,因  相似文献   

11.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中国正经受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发展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本文从破除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障碍入手.提出了在发展中实现富务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中国劳动力的流动,主要是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基于文献回顾和经验观察,本文率先提出中国农村劳动力二次流动的概念:即已经离开农村老家流动到外地区从事非农工作的劳动力,因某些原因在外地区的非农产业里变换(包括经常变换)务工地域或企业(职业)的求职活动;进而假设农村劳动力二次流动由“换地区流动”和“换企业流动”两个水平构成;运用1702个个体调查问卷,借助SPSS处理分析数据,在验证上述假设的基础上,发展出劳动力二次流动的一般模型;最后,对模型的政策含义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3.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就业一般是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与就业。改革开放以来,同江苏其他滨江临河的地区一样,扬州也实施了以工业化为主的经济发展战略,这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就业起了重要作用,1978-2006年,扬州农村劳动力总量虽然由142.37万人增加至166.05万人,但农村劳动力在农业中的就业比例总体上在不断下降,从1978年的82.13%下降到2006年的28.56%,扬州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就业转移,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早期以“离土不离乡”为重要模式;之后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异地转移即“离土又离乡”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云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基本同步,  相似文献   

15.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向大中城市转移,外出打工日益增多。外出打工的收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这就是劳务经济,它极大的拉动农村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拉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拉动国民财富的动态平衡,同时,更重要是加快劳动力转移,增强农民自身素质,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1)劳务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2)是剩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转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农村劳动力能否顺利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影响着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文章分析了新时期山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特点并采用就业结构偏离系数来衡量山西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协调型,研究表明山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存在严重的不对称性,这表明山西产业结构转型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长期性。最后,从劳动力供给、需求以及劳动力转移方式、转移去向等方面分析提出新时期山西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劳动密集型工业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镇就业的重要渠道,因此,劳动密集型工业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转移,也将引起农村劳动力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二次转移”。从西方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中有关工业发展的假定及疏漏、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实际与西方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的偏差两方面看,农村劳动力二次转移在理论上也具有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要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必须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通过对农村劳动力现状及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进行分析,提出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程长羽 《经济论坛》2003,(23):73-74
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超过农村产业需求的那部分劳动力,其实质是许多农民正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的状态。从结构上看,农村剩余劳动力是由两部分构成: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非农产业的剩余劳动力。这是因为中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就业空间有限,兼业现象普遍存在,还有一大批农民“过度拥挤”在农村并不发达的有限的非农产业中,而且中国农村又是一个较为独立的与城市明显不同的地域和产业系统,因此,中国农村不仅存在农业转化过程的剩余劳动力,而且还存在大量非农产业剩余劳动力。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或由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  相似文献   

20.
提高农民收入关键在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产业生产体制下,农民收入被分为农业土地收入和非农产业收入,而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则是实现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减少农村劳动力,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提高农民来自于土地产出的收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