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有效的金融体系又是科技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各有特点,但比较典型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和以日本为代表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本文通过对这两种体系分别进行考察,试图从中找出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欧洲国家金融体系分为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两大类,并以英国和德国为代表各自的金融变革实践,论述了欧洲国家的金融体系正趋向于一种融合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共同特征的趋同模式。但这一进程受到全能银行制度本身与市场体系的兼容性问题、各国法律对金融体系变革以及各国政治经济因素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借助于现代制度经济学和博弃理论,分析上海金融百余年发展的历史与制度变迁,指出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必须发展资本市场、外汇市场等直接金融体系,比之间接金融体系,中国银行体系更易于和政府合谋,损害社会福利,中国的金融发展、银行改革需要大力发展直接金融。均衡地发展银行体系与间接金融体系有利于深化现代金融体系的职能,减少政府对金融的过度干预。  相似文献   

4.
孙敏婕 《中国经贸》2012,(6):137-138
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金融改革,从过去的“大一统”的金融体系逐步建设为多元化的金融体系。多元化的金融体系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利于消除国家金融垄断,提高金融效率。本文的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金融体系的发展历程,重点分析了我国金融体系多元化发展的作用,并在结尾部分提出了多元化发展中的一些争议。  相似文献   

5.
一国金融稳定状况需要多维指标测度,多个指标同一时期变动可能不一致。利用金融稳定指数综合测度系统性金融风险,有助于从整体上认识金融稳定状况。结合中国金融体系及金融统计体系的特点,文章从IMF“金融稳定指标体系”中选取了15个指标,基于这些指标2008—2018年的季度数据,利用动态因子法构建了2008—2018年中国金融稳定指数。中国金融稳定指数显示,在样本区间内中国金融体系总体较为稳定,该指数能够反映国外金融冲击和国内局部市场动荡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有助于政策制定者和投资者直观地判断中国金融稳定的整体状况。  相似文献   

6.
从金融资产规模、外汇储备规模等指标看,我国称为"金融大国"已不为过,但从金融服务能力、金融机构竞争能力、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等方面分析,则还远远称不上是一个"金融强国"。未来我国金融改革的关键是,在继续推动国有控股金融机构商业化改革的同时,进一步放松金融市场准入限制,重视、鼓励和加快现有国有控股金融体系之外的民间金融体系的增量发展,让更多的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体系,鼓励建立和发展区域性中小金融机构,引导中小金融机构致力于提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服务以及其他新兴金融服务。  相似文献   

7.
潘英丽 《西部论丛》2010,(12):49-51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已有了巨大的推进,不过中国金融体系的两大基本特征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一方面,中国金融体系仍然是银行主导型的,银行业在资金融通和资源配置过程中仍然发挥着主体的作用。另一方面,中国金融体系仍然是政府主导型的,行政力量在基准利率、人民币汇率和信贷投放规模等方而仍发挥重要的作用,金融业的市场准入、  相似文献   

8.
齐敏 《特区经济》2006,(1):351-352
我国的金融体系运行主要以间接金融为主,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金融脆弱性的主要因素是银行不良贷款,所以研究金融脆弱性和银行不良贷款的发展状况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金融脆弱性的概念,然后就关于金融脆弱性理论与银行不良贷款的研究发展做了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9.
文章简要回顾了国际上对金融可能性边界概念的最新研究成果,现有研究表明金融可能性边界是一个受约束的最佳金融发展水平,它考虑到了影响金融系统深化的结构性国家特征、制度和宏观经济因素,可以用来估计一个国家金融体系相对全球其他国家的表现。文章对现有研究框架做了一定改进,通过跨国比较分析了代表性国家及不同金融发展指标间的差异,从全球视角评价了金融发展适度性格局,并针对我国实际给出了相关政策性启示。  相似文献   

10.
文章简要回顾了国际上对金融可能性边界概念的最新研究成果,现有研究表明金融可能性边界是一个受约束的最佳金融发展水平,它考虑到了影响金融系统深化的结构性国家特征、制度和宏观经济因素,可以用来估计一个国家金融体系相对全球其他国家的表现。文章对现有研究框架做了一定改进,通过跨国比较分析了代表性国家及不同金融发展指标间的差异,从全球视角评价了金融发展适度性格局,并针对我国实际给出了相关政策性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