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s,简称MBO),又称“经理人融资收购”,主要是指企业管理者利用借贷所融资本购买目标公司股份,改变目标公司所有者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从而完成由单一的管理者向所有者和经营者合一的身份转变,并从中获取预期收益的收购方式。20世纪70~80年代,管理层收购流行于欧美国家,对其间的公营部门私有化、上市公司退市、大型企业集团业务紧缩、托拉斯企业分拆等作用显著,带动经济走出低谷,促进了西方国家企业制度和金融制度的演变。时至今日,管理层收购在我国已成为与外资并  相似文献   

2.
说起去年的热词,MBO肯定跑不了,而且还不用给后边来个括弧注释:管理层收购。企业管理层早就忙着寻找最佳收购方案了.还有不知道MBO的?解释了,倒有点小瞧人。比词更热的是收购行为。至今.已公告了MBO收购方案的上市公司,有9-10家.虽说在1200多家上市公司中,不足百分之一,绝对的区区少数,但这只是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调查表明,中国1000多家上市公司中,已有100多家  相似文献   

3.
转型经济国家的管理层收购--以俄罗斯及东欧国家为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转型经济国家的管理层收购是政府推行的专以公有制企业为对象的产权改革.转型经济中的管理层收购与典型管理层收购在实施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从融资方式、定价方式、退出渠道等方面探讨了转型经济管理层收购的特点.本文对转型经济与典型管理层收购的市场环境进行了比较,并得出结论以俄罗斯为代表的转型经济国家由于市场环境的极度不完善,致使管理层收购成为一种对西方企业制度在短期内的简单移植,从而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借鉴这一经验,本文为我国推行管理层收购的市场环境建设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管理层收购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几种有效方式之一,是我国目前经济转型的得力工具.这种源于西方的制度于90年代进入我国,在我国实践的几年中,由于发展条件还不够成熟,产生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问题.因此,以管理层收购制度的概念、发展历史为切入点,对管理层收购制度在我国遭遇的窘况和优势进行了深刻分析,并对如何克服该制度的缺陷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M BO是M anagem ent Buy-outs的简称,意即管理层融资收购,是指公司的管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或股权交换及其它产权交易手段收购本公司,进而达到重组本公司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管理层融资收购起源于英国。1980年,英国经济学家迈克·莱特(M ikeW right)在研究公司的分  相似文献   

6.
王有存 《特区经济》2007,224(9):148-149
本文通过对管理层收购的分析,旨在讨论管理层收购在中国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公平性的分析,强调管理层收购在中国确实存在资产流失的现实,但这并不是反对搞M BO的理由,主要是在于加强外部制度环境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自9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大举推行“抓大放小”政策以来,管理层收购就开始在中国流行。  相似文献   

8.
管理层收购的定位与操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理层收购作为国有资产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实现国有资产战略性调整的途径之一,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给予了初步肯定,财政部和地方政府对部分试点单位进行了批复,但理论界却一直在争论不休。总体上看,没有人完全反对管理层收购这种形式,但对于管理层收购的作用和效果、如何实现规范公平操作、实施的时间和推进的速度等问题,却有着不同的观点。1.管理层收购是国有资产退出竞争性领域、实施国有资产战略性调整的途径之一。对国有资产的结构和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使国有资产逐步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集中力量发展事关国计民生的关键行业,是国家…  相似文献   

9.
“国企管理层”收购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一条成功经验,为什么一到我国就成为国有资产的流失问题?问题究竟在哪里?依笔的意见,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国企管理层”收购并不适应中国的国情,它本身就是一个悖论,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相似文献   

10.
管理层收购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几种有效方式之一,是我国目前经济转型的得力工具。这种源于西方的制度于90年代进入我国,在我国实践的几年中,由于发展条件还不够成熟,产生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问题。因此,以管理层收购制度的概念、发展历史为切入点,对管理层收购制度在我国遭遇的窘况和优势进行了深刻分析,并对如何克服该制度的缺陷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林忠礼 《山东经济》2004,20(1):72-74
中国许多民营上市公司创业初始受政策环境的限制 ,普遍缺乏治理结构上的制度安排 ,一些民营上市公司甚至至今还带着特殊历史发展时期的“红帽子”(注册登记时是集体企业或者是国有企业 )。制度上的缺陷、产权的不明晰已经成为民营上市公司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本文认为 ,民营上市公司可以借助管理层收购 (Man agementBuy -Out,简称MBO ,是杠杆收购LeverageBuy -Out的一种 ,指的是公司管理层以自有资产和外部融资收购目标公司的股份或资产 ,使它转变为由管理层控制的公司 )解决产权的明晰及经理人员的激励问题 ,以达到促进民营上市公司进一步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产权导刊》2005,(9):52-52
为保证管理层收购工作的规范化、合法化、制度化,防止出现国有资产流失,职工群众利益受损和腐败现象,湖北省荆州市国资委采取六项得力措施规范管理层收购。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经济信息》2003,(2):35-35
经济学家华生日前就MBO即管理层收购发表评论时认为,企业发展的方向是所有权和经营决策权的分离,出资人与经营管理层的分离,这也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特征,所有者又是经营者主要适合于小企业,因此目前炒得很热的管理层收购并不是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和上市公司改革的方向.不能把企业改革中要重视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作用,提高对高层经管人员的待遇和完善包括股权、期权在内的激励机制与管理层收购、自己做老板混淆起来.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企业家环保意识综合评价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管理层收购的涵义 ,阐述了中国企业应用管理层收购的现实意义 ,具体分析了两个企业的管理层收购实践 ,探讨了中国企业实行管理层收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管理层收购是杠杆收购的一种。一般来讲,管理层收购的定义是:目标公司的管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公司的所有者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目标公司的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管理层收购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对于企业降低代理成本、增强激励约束机制、改善经营业绩以及有效整合企业资源都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国有企业在经历了简政放权到现代企业制度各阶段的改革以后,始终无法回避的就是产权问题。在国有股减持风波之后,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管理层收购(MBO)走入了中国改革家们的视线。究竟在国有企业"国退民进"的过程中,中国式的MBO该如何走,能走多远?本文试从MBO具体的操作实务来探讨我国国有企业实行MBO的现实可操作性,并结合四川剑南春集团MBO的实例分析我国国有企业MBO定价偏低的弊病,展望MBO在中国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 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s,MBO)是在传统并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并购方式.在我国,从1998年大众交通和大众科创公司被管理层收购以来,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在非上市公司中,则历史更长一些,我国绝大部分非上市的国有中小企业都是通过管理层收购完成产权改革的.对于MBO,理论界一直不能达成一致意见,其中讨论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其是否对公司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也就是说管理层收购后能否为公司股东带来更多的利益.管理层收购是否能为公司股东创造更多的利益,是评价管理层收购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也是衡量管理层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所以它一直受到经济学界的高度重视.同时,研究管理层收购对于推动我国国有大型企业的产权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陈艳 《特区经济》2006,(6):21-23
本文对管理层收购(MBO)涉及的若干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分析。从法学和经济学理论的角度对管理层收购概念本身进行了新的诠释,并通过对比中国与英、美等国管理层收购的不同之处指出中国的管理层收购不能盲目照搬,最后对管理层收购带来的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问题进行了分析且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需要MBO     
2003年3月.财政部向原国家经贸委企业司发出《国有企业改革有关问题的复函》,该函文建议:“在相关法规制度未完善之前,对采取管理层收购(包括上市和非上市公司)的行为予以暂停受理和审批,待有关部门研究提出相关措施后再作决定”。该函文称这么做是为了“防止一些当事人利用新的交易形式谋取不当利益”。自从该函文发出后,我国资本市场便再没有国有企业(包括上市和非上市公司)实施管理层收购(即MBO)案例的报道.也即是我国MBO实际上已经被暂停受理和审批。  相似文献   

20.
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MBO),又称“经营层融资收购”,是成熟市场经济中公司并购的重要方式之一,对推动公司增长与经营效率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