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公司治理水平对公司经营业绩有着重大影响,研究公司治理对发展我国经济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分析了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合理性,然后指出当前我国公司治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公司治理中存在问题,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和现代公司产权理论提出构建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2.
“共同治理”的公司治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企业理论认为公司控制权属于公司的所有者,即股东所有,公司治理奉行股东至上。新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股东只是公司相关利益者中的一员,公司治理不能只考虑所有者,而应该是所有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共同治理模式。本文揭示了共同治理模式的重要意义,并以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为例,部分地从财务角度对此作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3.
张长江  温作民 《特区经济》2005,(12):174-175
公司财务治理的核心是财权配置。在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逻辑下,公司财权配置机制不再是“资本雇佣劳动”和“劳动雇佣资本”的单边治理,公司应构建动态的“机会体系”或“激励体系”以及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财务治理的再谈判机制,调整利益相关者在财务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实现财权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和谐配置。因此,除股东和经理层外,其他利益相关者,如公司员工、债权人、政府、公众投资者、消费者、供应商、销售商、社区等,都有按其所提供的专用性资源贡献参与公司财权博弈的机会和权力。本文试从生态学角度,结合运用不完全合同理论、企业合作博弈理论,探讨公司财务和谐治理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4.
企业的经营活动,受到包括资本提供者在内的全社会的委托,必须在经济社会的协调中最大效率地与各种生产要素结合,不能片面地追求一己利益,而要为整个社会履行社会责任。该文认为: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遵循“股东至上”的逻辑,而现代的公司治理中心不仅仅局限于股东,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应拥有明确的公司控制权和收益权。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是公司长期发展演变的产物,在公司治理机制中引入利益相关者、考虑社会责任是公司治理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5.
系统思维与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思维即运用系统论思想准确描述与深刻认识复杂系统的方法。系统思维的思想对于正确处理公司治理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建立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股东至上”逻辑的理论依据在于新古典产权学派的所有权结构理论,其最大优点是在实务操作中的可行性,但它既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也不符合所有权结构变化的实际和社会伦理,又给我国国企改革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利益相关者相互制衡治理机制主要包括董事会治理机制、监事会治理机制和利益相关者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6.
黄瑛 《改革与战略》2004,(6):98-100
国有控股公司在产权制度改革时,依“股东主权”逻辑采取的单边治理模式并不能解决其固有的所有者缺位难题。本文提出,应采取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构造符合中国国情以及各公司不同融资结构下的公司治理模式。共同治理模式的构建一方面体现在外部治理结构的相机抉择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内部治理结构中最高权力机构和董事会建立的共同治理机制上。其中特别探讨了最高权力机构的重建问题。  相似文献   

7.
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依赖于其公司治理结构,股东利益最大化和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分别是与“股权至上”模式和“共同治理”模式相对应的理财目标,通过两种治理模式总体差异的分析和企业理财目标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指出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作为理财目标,符合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空气污染已成为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心肺之患"。文章从我国大气治理模式的演进历程出发,对现有治理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阐释,并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政府主导型治理模式进行改进和深化,提出构建政府主导—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合作式治理模式,并从运行机制、保障机制和制约机制等方面对该模式的实现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虚拟企业与公司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描述从股东治理到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变化的内在逻辑和动因的基础上,论证了虚拟企业治理结构的实质是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这一命题,指出了虚拟企业共同治理的几个重要特征。围绕上述讨论,作者提出了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架构下虚拟企业管理策略调整及管理方法创新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0.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为明晰我国国有独资公司治理主体提供了理论基础,但宽泛的治理主体存在若干问题和矛盾,与企业治理的本质相悖,不利于提高公司治理的效率。因此,针对我国国有独资公司的特点,应当建立一个由出资者(物质资本所有者——国家)、经营者(特殊异质型人力资本所有者——高层经理人员)和职工(一般异质性人力资本所有者——中下层经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及同质性人力资本所有者——普通员工)共同治理的博弈制衡的三边治理体系,并引入独立监事制度以维护三边以外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1.
李传军 《山东经济》2005,21(5):40-44
公司治理的本质,实际上是企业行为人对企业权力和利益的争夺。最优公司治理合约是人们在约束条件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社会制度环境就是公司治理合约选择的给定约束条件。社会制度环境发生交化,公司治理合约模式也将随之发生相应变化。追求总交易成本最小化是公司治理的目标。近些年来,各国的制度环境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传统的公司治理模式也在潜移默化地演变。演变过程体现了路径依赖特征。  相似文献   

12.
陈亮 《改革与战略》2009,25(10):130-133
内部控制作为公司治理设计的重要措施,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必将促进企业的发展。怎样维护企业各参与者的利益,有效防治以经理人为代表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将成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设计的焦点。文章基于博弈论方法推导出联合产权制度的公司治理模式,是公司有效治理路径依赖条件下的最优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3.
公司治理理论:反思与启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文锋 《改革》2004,(4):89-95
企业内各要素专有性的大小是其参与公司治理的基础,也是分享剩余索取权的依据。公司治理机制并不是由所谓的“股东至上”发展到利益相关者,从“股东至上”到利益相关者之间没有什么逻辑关系。公司治理的模式也不存在从单边治理向多边治理的转换过程。公司治理的关键是寻找长期利益共同体以及使关键性要素进入长期利益共同体。人力资本是企业价值创造的决定性力量,但只有在物质资本有效监督和充分激励的前提下,这种决定性作用才由可能变为现实。我国国有企业由于不存在长期利益共同体,关键性要素也不在长期利益共同体内,或者说,没有资本监督和激励劳动,这是公司治理低效的原因所在。国有企业目前进行的激励制度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公司治理的低效率,但不可能解决公司治理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4.
夏宁 《山东经济》2006,22(3):43-46
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西方公司治理是在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主要有私人股东主导、经理主导和法人股东主导三种模式。中国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特殊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主要有国家利益至上、公司利益至上和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三种模式。中国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模式,应发展董事会主导的互动的公司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利益相关者治理理论研究脉络及其进展探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本文在对利益相关者内涵进行认知的基础上,将当前利益相关者治理理论归纳为股东治理观、员工治理观、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观和关键利益相关者治理观四种;在对各种治理观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认为公司治理理论研究不应单纯致力于如何维系企业健全的经营,而更应该关注在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下什么样的治理制度安排更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最后指出了只有扬弃传统的基于静态资源观点的治理制度安排,转向以创新为导向(或者以知识为导向)的治理理念,才能使公司治理理论更加适应实践。  相似文献   

16.
随着民营企业由初创期走向“二次创业”阶段,公司治理模式由封闭、集权的家族主导型向开放、制衡型的现代公司治理转变,就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然要求。然而,这种有利于效率改进的制度变迁却没有普遍发生,企业陷入公司治理模式的转型困境。本文运用路径依赖理论,从初始产权结构、传统文化和企业家行为倾向3个角度分析和揭示了民营企业治理转型困境的路径依赖效应,阐述了要超越和克服路径依赖,必须将注意力集中于发挥国家和企业家等制度变迁主体的积极作用,从而使公司治理模式脱离无效率的“锁定”状态,步入有效率的演进路径。  相似文献   

17.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公司治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国  段云 《特区经济》2004,(10):77-78
<正> 一、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利益相关者理论由来已久,在国内众多学者将“股东至上”理论奉为经典的时候,利益相关者理论在西方理论学界已经炙手可热。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企业理论的研究领域中逐步分化出两大理论:“股东至上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前者认为股东拥有企业,而后者则认为真正拥有企业的是其利益相关者。这两种理论具有完全不同的公司治理含义,持不同看法的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争论相当激烈。总体而言,股东至上理论占据了当今企业理论的主流地位,但是利益相关者理论在80年代中期  相似文献   

18.
当前国有企业以股东主导的“单边治理”模式,在现实中难以纠正治理结构扭曲失衡现象,带来了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和国有资产流失。现代企业产权契约论的演进趋势表明,利益相关者的共同主导治理模式是必然选择.且引入银行金融企业相机治理的主导力量,从内外信息机制两个方面强化了对经营者的监督约束,不失为适合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模式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迫切需要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治理相整合.这不仅是一个现实选择的问题,而且是一个理论上有待于研究并给予明确回答的问题.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认为两者整合的客观基础是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中存在的外部性问题;两者整合的理论是利益相关者理论;两者整合的实现机制是建立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20.
针对学术界有关公司创业网络问题的认识仍存在分歧的现实,本文对公司创业网络的本质进行了解构,发现公司创业是基于利益相关者之间互动的价值创造过程,公司创业网络的本质是基于价值创造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契约,其形成的逻辑起点是网络合作剩余分配。在此之上,文章进一步建立了公司创业网络影响公司创业的内在机制和公司创业网络内部利益相关者价值创造过程两个理论模型来阐释公司创业网络对公司创业的作用机理,揭示了增进关系、加强互动、形成共生的公司创业网络治理要义,并且指出创业主体公司治理机制设计的关键在于秉承资本承诺、组织整合与内部人控制的关键利益相关者治理观,公司创业网络治理应该把重点放在信任、沟通与联合制裁三方面的机制建设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