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均 《广西会计》2000,(6):21-23
在传统会计理论中,对企业的自创商誉不予确认。但在知识经济时代,自创商誉逐渐成为企业无形资产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而且占总资产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自创商誉的确认再度成为当前会计理论界的焦点话题。一、现有商誉确认理论的不合理性1.现有商誉确认理论不符合一致性原则。现有商誉确认理论只确认和计量外购商誉,而对自创商誉则不予确认。其理由是外购商誉的市场交换价值使确认具有可靠性。事实上,这种商誉确认理论并不科学,它违反了会计的一致性原则。自创商誉是外购商誉的基础,外购商誉是自创商誉的转化形式,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外购商…  相似文献   

2.
现行准则对外购商誉予以确认 ,而对自创商誉不予确认 ,这主要是基于可靠性和稳健性的考虑。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商誉特别是自创商誉在企业资产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确认与计量自创商誉无论从促进会计理论发展 ,还是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提高会计实务水平来看 ,都是十分重要的。经济的不断发展 ,使得会计界不得不重新确定一些新的会计确认标准及会计计量基础。这为我们解决包括自创商誉的确认与计量问题提供了现实的理论准备。一、自创商誉的确认一般会计确认一个项目和相关的信息 ,要符合四个基本条件 :可定义性 ;可计量性 ;相关性 ;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随着企业并购、改造、资产重组等产权交易活动的不断深入及知识经济的兴起,有关商誉的会计问题日益成为理论界和实务工作者关注的焦点。而在现行的会计实务中,只对外购商誉予以确认而自创商誉不予确认。文章从自创商誉的涵义入手,分析了现阶段企业不进行自创商誉确认的弊端,提出了自创商誉确认的必要性及核算的具体方法,目的在于阐述企业实务中应该对自创商誉进行确认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在商誉的会计问题中,争论最激烈、持续时间最久的是自创商誉应否确认的问题。尽管目前各国的会计准则中并未确认自创商誉,但主张自创商誉应予确认的呼声越来越高。一、自创商誉的确认(一)自创商誉确认的现状2006年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体现了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但是依然不确认自创商誉,仅对外购商誉进行确认。随着我国企业并购、改制、资  相似文献   

5.
李洁慧 《财会通讯》2007,(11):42-43
一、商誉的确认及会计处理在关于商誉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公认会计准则中,世界各国一般都只确认外购商誉,不确认自创商誉,确认的自创商誉仅限于在企业购并交易中形成的购并商誉。我国关于商誉的最新会计处理规范主要体现在2006年颁布的具体会计准则中,《企业会计准则  相似文献   

6.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自创商誉日益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由于企业自创商誉确认与计量存在诸多争议且对企业利益相关者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在会计报告中对自创商誉进行反映已成为会计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在对自创商誉的确认和计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自创商誉采取在表内确认和表外披露相结合的方法,并具体演示了如何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自创商誉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7.
曹慧 《财会通讯》2008,(6):48-51
商誉是企业自身在长期生产、经营中逐步形成的重要资产。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商誉在企业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目前商誉会计还没有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如何对商誉进行科学的确认、计量和记录一直是会计界研究的焦点和难点。加强商誉会计理论的研究和探讨,对于规范和统一会计实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商誉的概念出发,对现有商誉会计理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自创商誉的会计处理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会计界,商誉历来被分为两部分: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对于外购商誉的确认,大部分国家在会计实务中或多或少提出了自己的处理方法和会计准则,都不同程度地对外购商誉进行了确认,总的趋势是各国对外购商誉会计处理方面的差异越来越小,达成的共识越来越多。与外购商誉相比,自创商誉的确认、计  相似文献   

9.
世界新技术革命和进步的浪潮,使全球经济发展从工业经济时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会计理论已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在这种新形势下,商誉会计理论被提了出来,并成为研究中的热点。本文认为,构建和完善商誉会计理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考虑:首先,应将商誉从无形资产中分离出来;其次,应重视自创商誉的确认与计量;再次,并购确认的外购商誉应逐步转化为企业的自创商誉;最后,将商誉减损测试及定期评估代替商誉的系统摊销。当然,上述设想的实际运行还需要许多配套工作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
随着企业资源构成、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和组组结构的变化及知识经济的到来,商誉在企业资产中的重要性不断加强,有关商誉的会计问题日益为理论界和实务工作者所关注,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外购商誉予以确认而自创商誉不予确认,这种做法,在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是合理有效的,随着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及会计计量技术和评估技术的成熟,不确认自创商誉,将产生巨大的负面作用.本文拟结合新《企业会计准则》就自创商誉的确认这一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世界新技术革命和进步的浪潮,使全球经济发展从工业经济时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会计理论已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在这种新形势下,商誉会计理论被提了出来,并成为研究中的热点.本文认为,构建和完善商誉会计理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考虑:首先,应将商誉从无形资产中分离出来;其次,应重视自创商誉的确认与计量;再次,并购确认的外购商誉应逐步转化为企业的自创商誉;最后,将商誉减损测试及定期评估代替商誉的系统摊销.当然,上述设想的实际运行还需要许多配套工作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一)关于自创商誉问题 新准则将企业合并产生的商誉排除在无形资产的范畴,在《企业合并》准则中规范,并对企业自创商誉仍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在无形资产中毅然表示不予确认,在其他各处也没有自创商誉的容身之处。然而自创商誉的价值是有目共睹的,对这样大的一个潜在产生利润的资产不加以确认和披露,会大大影响到报表使用者的客观判断。  相似文献   

13.
按照传统的会计模式和会计惯例,对于商誉只确认外购部分而不确认自创部分,这种观点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对于高科技企业已不适用。本文对在会计上确认自创商誉的可行性作了研究探讨,并对其确认与计量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试论新经济环境下自创商誉的确认与计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企业并购、改造、资产重组等产权交易活动的不断深入及知识经济的兴起,有关商誉的会计问题日益成为理论界和实务工作者关注的焦点。目前国际上统一的做法是:外购商誉予以确认而自创商誉不予以确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也明确规定“企业自创商誉不能加以确认”。在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基于可靠性原则和稳健性原则,这种做法是无可非议的。但随着经济环境的变迁,会计计量技术的发展,现行的商誉会计理论表现出了明显的不足。本文拟就自创商誉的确认与计量问题作一些探讨。一、自创商誉的涵义在会计学上,关于商誉的性质,一直…  相似文献   

15.
在商誉的会计问题中,争论最激烈、持续时间最久的是自创商誉应否确认的问题。尽管目前各国的会计准则中并未确认自创商誉,但主张自创商誉应予确认的呼声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16.
确认自创商誉的正反理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商誉会计问题中,争论最激烈、持续时间最久的是自创商誉应否确认的问题,这也是财务会计的一个难题。我们首先论述自创商誉的本质、定义,然后对自创商誉确认的正反理由进行了比较讨论,以供判断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自创商誉确认的观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商誉会计问题中,争论最激烈、持续时间最久的是自创商誉应否确认的问题,这也是财务会计的难题。本文论述了自创商誉的本质、定义,对自创商誉应否确认进行了比较探讨,并对不同观点进行了分析,以供判断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谭欣 《价值工程》2014,(26):188-189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商誉对企业的重要性不断增大。本文就与自创商誉有关的会计问题进行了分析,阐明了自创商誉确认计量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对完善自创商誉会计核算的方法建议。  相似文献   

19.
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对商誉的确认、计量、减值均作了明确的规定,实现了对商誉界定的突破。但对商誉按其来源分为外购商誉和自创商誉,其实质相同却采用不同的确认和计量方法,造成的会计信息披露真实性遭到质疑。为减少由此造成的负面影响,外购商誉的确认与计量已在现实中得以应用,自创商誉的确认与计量未能应用,本文对商誉的确认和计量进行了分析,认为自创商誉的确认与计量有其现实可行性和必要性,应对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的基于统一的标准进行确认和计量。  相似文献   

20.
(一)新准则中关于自创商誉的规定。2006年新发布《企业会计准则》在第6号准则《无形资产》中规定“企业自创商誉以及内部产生的品牌、报刊名等,因其成本无法明确区分,不应当确认为无形资产”。这是新准则中唯一提及“自创商誉”的条款。对自创商誉不予以确认,更无所谓计量和披露的处理,这与国际会计准则IAS38之规定“自创商誉、商标、刊头、报刊名、客户名单和实质上类似的项目不应确认为资产”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