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物权的公示与公信原则,是物权制度的根基,是物权具有对世效力的源泉。任何物权的存在与变动都必须具有外观上可识别的标志,并具有公信力,以维护交易安全。我国《担保法》规定一般动产均可设定抵押,破坏了物权公示公信原则。不可识别动产因无外部可识别的特征,抵押权客观上无法进行公示,不宜作为可设定抵押的动产。可设定抵押权的动产范围只能是少数可识别动产。登记是动产抵押权的唯一有效公示方式,是动产抵押权产生的必备要件。  相似文献   

2.
动产抵押担保是为适应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需求而在传统民法体系之外创设的法律制度。我国《担保法》虽也规定了动产抵押担保制度,但这一制度的法律规范本身及实施中均存在相当问题。本文对动产抵押担保的物、动产抵押登记与动产抵押契约发生冲突时抵押权效力的界定、动产抵押登记期间的法律性质、动产抵押权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等重要问题作一探讨,以期有助于实务中的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预购商品房抵押权的相关法律制度进行了回顾,立足于现行法律规定以及银行实务,探讨了预购商品房抵押权预告登记的效力,认为预购商品房抵押权预告登记主要有物权公示效力、保全请求权效力和保全抵押顺位效力,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进一步防范银行预购商品房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最高额抵押权是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出现的一种抵押担保。我国《担保法》对此的规定存在不严密不合理之处,影响了该制度的实行。若能在担债权、合同变更、抵押权的处分等方面规定得更细密合理,将对当事人双方及第三人的利益都是一种保护。  相似文献   

5.
在《担保法》中禁止重复抵押有失科学性 ,设置提前清偿制度也不尽合理。完善我国抵押权立法应规定抵押权行使的除斥期间 ,并设置抵押合同的担保期限。  相似文献   

6.
动产抵押权系指抵押权力就债务或第三人不转移占有而提供之动产,在债务人不履行时,得就卖金优先受偿之权利。我国的动产抵押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着问题,需要健全完善。  相似文献   

7.
抵押登记的功效在于公示抵押权成立之事实,从而使抵押权产生公信力以及对抗第三人。 未登记抵押权不得对抗第三人。但法律既然承认其为担保物权,应赋予其一定的对抗力,应对不得对抗的第三人的范围加以限制。  相似文献   

8.
罗进 《企业家天地》2005,(10):58-59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48规定:抵押权又人将已出相的财产抵押的,应当书面通知承租人,原稠赁合同继续有效。根据“买卖不破租赁”规则,租赁具有物权化的性质,可以对抗抵押物买受人。但是抵押人在抵押后将抵押物出租,能否适用“买卖不破租赁”规则?实现抵押权时,租赁权能否对抗抵押权?日前,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结了本市首例此类型房屋租赁纠纷案,一审判决驳回深圳市都都文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都都文具)要求深圳市新陆通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陆通实业)继续履行房屋稠赁合同的诉讼请求。  相似文献   

9.
论《担保法》中的抵押权制度张颖《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以下简称《担保法》)已于1995年10月1日施行,它对我国经济生活已经并将继续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拟就《担保法》关于抵押制度的具体规定,探讨《担保法》对我国抵押权制度的发展及进一步完善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我国担保法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二条规定,当事人以不动产和特殊动产抵押的,应当办理抵押物登记,抵押合同自登记之日起生效。但在实践中发生的一些抵押贷款合同纠纷中,经常发现一些非当事人因素导致抵押权无法实现的情况,主要原因是地方的抵押登记机关在办理抵押物登记时,规定抵押期间。不论当事人对抵押期间有无自行约定,都只能按规定的抵押期间办理抵押物登记,抵押期间届满后,当事人必须重新申办抵押物登记,否则,抵押权因过期而消灭。在规定的抵押期间中,有的抵押期间与主债务履行期限相同,有的长于主债务履行期限,有的短于主…  相似文献   

11.
如何有效地保障债权的实现、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成为动产抵押制度的根本性问题。文章从对一些国家和地区对动产抵押权人利益立法保护的考察探索中 ,形成对动产抵押权人利益立法保护的价值取向的理解 :体现倾向性 ,维持平衡性 ,追求效益性。对动产抵押权人利益保护的设计模式及尤为关键的几个问题 :引入登记制度 ,改变被抵押的动产的物权公示方式 ,确定动产的范围 ,对动产抵押权人权利及抵押权实现方式的规定  相似文献   

12.
章从共同抵押制度的性质、作用、设立、效力和共同抵押权的实现、消灭等方面,加以分析、探讨,并就相关司法解释的条款进行评析,提出修改意见。有助于全面了解和把握共同抵押制度,完善我国的物权担保制度。  相似文献   

13.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并满足企业融资的需求,避免传统抵押权模式对效率价值的旁落,我国《物权法》借鉴发达国家担保物权立法经验创设了一种新的担保方式——动产浮动抵押制度。与固定抵押相比较,动产浮动抵押制度的界限显然较为模糊,实务操作中变数较大。因此,对于动产浮动抵押制度实施中所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来防范该制度所附带的风险,力争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录第一编总则第一章基本原则第二章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第一节不动产登记第二节动产交付第三节其他规定第三章物权的保护第二编所有权第四章一般规定第五章国家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私人所有权第六章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第七章相邻关系第八章共有第九章所有权取得的特别规定第三编用益物权第十章一般规定第十一章土地承包经营权第十二章建设用地使用权第十三章宅基地使用权第十四章地役权第四编担保物权第十五章一般规定第十六章抵押权第一节一般抵押权第二节最高额抵押权第十七章质权第一节动产质权第二节权利质权第十八章留置权第五编占有第十九章占有附则第一编总则第一章基本原则第一条为了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明确物的归属,发挥物的效用,保护权利人的物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二条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民事关系,适用本法。本法所称物,包括不动产和动产。法律规定权利作为物权客体的,依照其规定。本法所称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相似文献   

15.
担保法第49条对抵押人转让抵押物规定了相对详细的转让条件,从立法上承认了抵押权人对抵押物转让价金的物上代位权,同时也加重了抵押人的责任,否定了抵押权的物上追及力,对受让人的权利未予以充分的保护。为此,有必要在将来制定物权法时予以纠正,恢复抵押物权的追及力。  相似文献   

16.
抵押权的实现作为抵押权设立中最重要的环节体现了抵押权设立的终极价值。本文从抵押权实现的条件和意义出发对抵押、权实现的公力救济和私力救济方式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分析比较法和国内学界针对抵押权实现方式的理论,对我国抵押权实现方式的拍卖誊折价和变卖;三种方式进行分析;最后对抵押权与其他债权和担保物权的优先次序竞合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动产抵押权变动由罗马法和日尔曼法的形式主义到近现代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一些国家的登记对抗主义,无疑走向了历史的倒退.由于登记的公示机能无法像占有那样随着动产物权变动而彰显,而且对一些价值不大的动产进行登记可能造成不便,增加抵押人的费用.因此,为了兼顾交易快捷与安全,有必要在登记之外寻求其他的"形式表象"来表征动产抵押权的变动.  相似文献   

18.
基于保障农民生存的目的,我国现行法律制度是限制农地设立抵押权的。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又必须加大对农业资金的供给,农民迫切需要拓宽融资渠道。本文通过分析农地设定抵押权的制约因素,依据农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质,提出设立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权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最高额抵押制度对于促进融资和继续交易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已为各国立法、学说和判例普遍承认。我国《担保法》规定了该项制度,但在最高额抵押的设定、范围和变更,以及最高额抵押的主合同债权的转让、最高抵押权的转让和实现、最高额确定制度、减额请求权制度和消灭请求权制度等方面;尚有明显不足,急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0.
抵押期间抵押物的转让涉及到抵押人、抵押权人和第三买受人的利益,三者利益的衡平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争论的焦点。文章在肯定抵押物自由转让的基础上,从抵押权追及力产生的基础及动产和不动产的不同公示制度出发,拟建立基于民法诚实信用原则,以抵押权追及力为中心的平衡三者利益的抵押物转让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