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基于“三生”空间理论建立北京市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对其演变发展趋势进行系统分析,并分别从不同功能区和各区层面,对其人居环境空间格局进行评价,探析北京市乡村人居环境优化策略。方法 文章通过分析“三生”空间系统与人居环境系统演变的关联性,构建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以北京市各区为研究单元,并基于GIS10.2平台分析其空间格局。结果 (1)各区域三生空间变化趋势: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等城市功能区的耕地面积所占比重较小,且呈快速下降趋势,生产发展空间在不断缩小;顺义区、大兴区、通州区、房山区等城市拓展区的耕地面积所占比重较大,其中大兴区和顺义区耕地面积有所增加。(2)北京市乡村人居环境评价结果:城市功能区>生态涵养区>功能拓展区。其中生产发展空间的高值区集中在生态涵养区;社会保障空间则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城市功能区对其具有明显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生态环境空间的高值区则集中在自然景观资源丰富的生态涵养区。结论 2011—2021年北京乡村人居环境容量先表现为逐步变大的趋势,后表现为乡村人居环境容量下降趋势。生产和生态空间以生态涵养区为主,生活空间中距离城市功能区较近的区域,依靠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和经济基础使得其社会保障空间明显高于远离功能区的区域。  相似文献   

2.
正经过16年探索奋进,西安市休闲农业正蓬勃发展,已成为都市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市民假日出游的重要选择,一批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园区脱颖而出。休闲农业走出了一条破解"三农"问题的新路子,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基因"和西安农业的"时代名片",目前"两带三区"格局初成。西安市休闲农业"两带三区"指:秦岭北麓、渭河沿岸两条休  相似文献   

3.
武汉市农业多功能分类量化评价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探索武汉市农业多功能性价值,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阶段性规划,综合评价其农业多功能拓展的现状及其多元价值的实现路径。方法 文章通过构建多维度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计算系统发展指数,从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和休闲旅游4个维度进行综合定量评价。结果 武汉市农业多功能拓展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在2010—2017年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表明武汉市农业多功能系统的整体效益在逐步提高,产业融合程度在不断加深,其中,经济功能对武汉市农业多功能系统贡献是最大,其次为社会功能和休闲旅游功能,而生态服务功能相对较弱。结论 武汉市通过发挥农业区域比较优势,以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标,有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武汉市农业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生态服务功能、休闲旅游功能整体处于相互协调的良性发展阶段,但应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来促使其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从空间特征来看,武汉市不同区域农业的主导功能存在差异,各区因地制宜的农业多功能发展促进了武汉市农业多功能系统的协调发展;武汉市围绕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目标,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从功能定位来看,各区在结合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资源禀赋条件基础上发展多功能农业,体现出完善的农业功能布局。  相似文献   

4.
目的 设施农用地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及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探究典型区域设施农用地时空演变特征及其类型划分,能够有效落实差异化管控策略。方法 文章以合肥市都市圈为例,综合运用区位指数、核密度、ESDA及SOFM等模型算法,精准揭示设施农用地时空演化特征,进一步划分空间区域类型及提出差异管控引导。结果 (1)设施农用地区位指数存在显著区域差异并有缩小趋势,总体呈现中北部高、西南部低的空间布局形态;(2)设施农用地空间分布呈现更加均匀化、扁平化趋势,特别是西北部设施农用地得到较快增长,仍呈现相对集中分布且以中部、北部居多;(3)核密度曲线的峰值呈现向右移动趋势,由多峰向单峰演变态势且集中于区位指数1.0附近,Moran''s I指数介于0.167 4与0.259 0,并以热点区、冷点区、冷冷点区为代表类型区域分布更为集中;(4)将合肥都市圈划分为西南丘陵适度发展区域、北部平原重点发展区域、城市圈层优化发展区域3个利用分区类型,并针对每类区域时空演变趋势特征及设施农业发展要求,提出分区差别化管控引导。结论 合肥都市圈设施农用地空间差异呈现减弱趋势,但仍具有较强空间集聚特征,将区域划分不同开发利用类型并提出差别化管控策略,可为设施农业转型发展及其用地布局优化提供理论支撑及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土地资源利用功能适宜性评价,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对乡村土地资源利用格局进行优化。方法 文章以栾川县三川镇部分村庄为例,构建土地资源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分类指标体系,运用MCR模型对村域土地资源利用功能适宜性进行评价,通过分析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与功能适宜性分区之间的冲突,制定相应的土地资源空间布局优化策略。结果 (1)根据MCR模型模拟结果,根据适宜性将研究区土地资源划分为生态保护区、限制开发区、后备开发区、优先开发区等4种类型分区;(2)根据土地利用现状与其适宜性之间的矛盾,可将生产功能区内碎片化的农用地、采矿用地和生活空间内零星建设用地优化为生态发展用地和对生态环境具有涵养作用的农业发展用地。优化后的生活用地面积减少了7.86hm2,工矿用地减少49.14hm2,生产用地中的农业用地增加20.11hm2,生态功能用地增加了36.89hm2,实现了农业生产用地集中连片、生活用地集约高效、生态用地充分保障的优化目标;(3)运用MCR模型模拟划定的土地资源分布格局呈现明显的圈层结构,并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区位条件相吻合,可为乡村规划和空间重构提供理论指导。结论 通过村域土地资源空间布局优化,实现乡村土地资源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区协调有序,对推进乡村协调发展,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揭示特定区域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提升江西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文章以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江西省为研究对象,从资源利用、环境影响、生态保育以及经济效益等4个维度,选取契合江西省农业发展的特色指标构建了农业绿色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组合模型以及障碍度模型对江西省农业绿色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 2008—2017年江西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优化程度属于中水平及以上;各一级指标整体上也表现出上升的趋势;对江西省农业绿色发展起阻碍作用的为资源利用、环境影响与经济效应,而生态保育起到较大的支撑作用。结论 推动江西省农业绿色发展要转变传统农业发展理念,加快农业绿色发展创新,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机制,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实现农业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京津冀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以期为该区域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方法 文章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构建京津冀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选择熵权法确定权重,并运用综合评价法对2010—2020年京津冀及其各区域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进行评价。结果 (1)2010—2020年京津冀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其中贡献率最大的是环境友好,其次是农村发展和生态保护,资源利用贡献率最小。(2)区域发展相同点:2020年京津冀3地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差异不大,表现为协同发展趋势,并且3地区均表现为环境友好贡献率最大,资源利用变化趋势均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区域发展不同点:3地农业绿色发展变化趋势、变化幅度和变化的时间点不同,河北表现为更大的变化幅度,尤其是生态保护表现为先降低后增高的趋势。结论 京津冀农业绿色发展总体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尤其表现在化肥、农药减施和地膜回收等方面,京津冀农业绿色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提升。但是也存在明显的短板,如农业水资源和节水灌溉面积不足,水土流失治理水平、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从区域差异看,北京资源利用水平较低,天津和河北生态保护水平较低。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资源利用仍然是主要短板,其次是生态保护和农村发展,创新农业科技,提高土地生产率,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仍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构建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测算西安市都市农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对加快推动西安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建议。方法 文章基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特征,选取经济、社会、生态、创新能力水平、开放程度水平5个一级指标和24个二级指标,构建了一套反映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并以西安为例,进行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计算,测算西安都市农业所处的发展阶段。结果 经过11年的发展,西安市都市农业发展水平综合指数从2009年的0.291增长到2020年的0.645,增长121.65%,年均增长8.01%。其中:都市农业的经济性指标增长181.41%,年均增长10.20%。社会性指标增长34.92%,年均增长2.79%。生态性指标增长51.23%,年均增长4.32%。创新能力水平增长-23.58%,年均增长-1.96%。开放程度水平增长155.80%,年均增长113.08%。经济性指标增长最快,反映出西安都市农业发展的质量。创新能力水平增长最慢,反映出西安都市农业发展有待提升。结论 西安市都市农业已进入日新月异的发展阶段,政府要加大对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注重农业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同时,要继续坚守生态红线,充分挖掘西安都市农业的生态效益,实现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赢的现代化西安都市农业。  相似文献   

9.
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沿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共识,亟需优化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方法 文章以黄河流域内蒙古段为研究区,采用InVEST模型定量评价1990—2018年流域生境质量变化;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敏感性两个角度划定流域生态保护红线,提取生态源地;建立生态源地扩展阻力指标体系,将评价结果分级后与“三生用地”相叠加,构建流域生态安全格局;从“点—线—面”架构生态网络,优化流域生态空间。结果 (1)研究时段内,研究区生境质量呈“U”形变化趋势,生境质量水平整体偏低;其空间演变表现为低水平生境面积不断扩大,高水平生境范围有所萎缩。(2)流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共10.7万km2,与实际生态用地的空间叠置率为69.01%。流域共提取9个生态源地,识别一级生态廊道9条,生态绿心40个,组合各地理要素提出“一楔两屏三带四区多中心”的生态空间规划建议。结论 生态安全格局利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可在此基础上控制流域草原畜牧区载畜量,巩固流域农牧区产能优势,提高农牧区人居环境质量,强化农牧空间管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开展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及其时空格局研究,对农田生态系统管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农作物经济产量法分别估算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量、碳吸收量,并构建生态承载效率指数、经济贡献效率指数对2007—2016年江苏沿海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时空变化以及公平性进行研究。结果 (1)江苏沿海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先上升后下降,并呈中间高,南北低的分布格局。化肥、农药使用是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农膜、柴油使用对碳排放影响逐渐增加。(2)江苏沿海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总体呈上升趋势,呈中西部高,南北低的分布格局。稻谷和小麦碳吸收占比高达75%,蔬菜碳吸收年平均增长率高达6.84%,逐渐成为江苏沿海碳吸收重要来源。(3)江苏沿海地区10个县(市、区)农业发展的生态、经济效率较好,启东市、海门市、赣榆区、盐城市区、大丰区、射阳县等6个县(市、区)碳汇和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低于碳排放比例,是影响江苏沿海地区农业低碳发展的关键地区。结论 江苏沿海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动态区域差异较大,需要针对不同区域情况制定和完善差异化减排策略。  相似文献   

11.
西安市农村土地流转速度大大加快,在8区县开展土地流转工作试点,土地流转区域范围得到不断拓展,规模得以不断扩大;流转形式向多样化发展,流转主体向多元化发展且以农民为主体;政府重视程度提高,土地流转形式更加规范化。文章在分析西安市农村土地流转现状、流转特征、以产权改革促进土地流转的基础上,选取西安市最具代表性的农村土地流转"高陵模式"为例,分析其具体的实践策略,总结出"高陵模式"中流转土地建农场、小面积土地流转给园区、不改变流地农业生产性质的三大现象。以土地流转"高陵模式"的实践经验为参考,探讨农村土地流转的战略意义,从政策法规、组织管理机构、流转机制、配套体系等方面进行农村土地流转路径研究,提出了出台土地流转政策法规,健全土地流转组织管理机构、试点工作勇于突破,进行流转机制的大胆创新、完善土地流转配套体系建设的土地流转路径,为西安市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提供指导性作用,有效促进西安市农业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西安市耕地集约利用与生态安全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面对人地关系紧张、粮食安全严峻的形势,走集约挖潜、生态兼顾的耕地利用模式是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因此,如何协调好耕地集约利用与耕地生态安全之间的关系,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方法]文章运用协调发展理论,构建耕地集约利用与耕地生态安全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分析西安市1999~2014年间的耕地集约利用与耕地生态安全协调发展程度的时空分异。[结果]研究表明:从时间上看,协调发展度整体上逐年增加,协调发展等级由最初的轻度失调转为良好协调发展型,但近年来协调发展度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从空间上看,西安市协调度与协调发展度都存在着显著的地区差异,其中高陵县、灞桥区的变化较显著。[结论]研究结果可为西安市耕地集约利用与耕地生态安全协调发展,实现耕地生态集约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空间变异理论预测郑州市休闲农业的空间发展趋势,以期为郑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并弥补该研究领域的不足。[方法]采用统计分析法统计2010—2017年郑州市各县市区的规模以上休闲农庄数量和各区域面积,采用空间分析法计算各区域休闲农业空间分布密度确定其空间变异性,结合郑州市各县市区的区位条件、休闲农业资源和交通状况,综合分析郑州市休闲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结果](1)郑州市休闲农业的数量从2010年的39家增加到2017年的282家,其中增长幅度最大的是惠济区,其次是荥阳市和登封市;(2)惠济区的休闲农业分布密度历年均居各县市区之首,而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登封市和荥阳市的休闲农业分布密度历年均远高于除惠济区外的其他县市区;(3)各县市区的区位条件、交通状况和休闲农业资源存在差异,造成各区域休闲农业发展不均衡。[结论]郑州市休闲农业未来的主要发展区域将会以惠济区、金水区、荥阳市和登封市为主,依托有利的交通优势以郑州市中心向周边县市扩散,以现代农业和高效农业发展为主的管城区和中牟县将会成为未来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重点开发区域。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375个休闲农业点基础上,通过地理编码建立数据库,运用比较、缓冲、可视化工具对郑州市休闲农业空间布局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表明:(1)在空间集聚上,倾向市区、邻近高速路网,在惠济区、二七区、登封市等地区形成集聚。(2)在时间变化上,整体增长量渐多、局部存在波动。(3)在经营主体上,以个体或农户为主,客商、社会资本或外商为辅。(4)在经营类型上,以生态农园、休闲农园、休闲渔园为主,观光农园、科技农园、农业公园、市民农园为辅。据此提出:(1)优化建设惠济、二七、登封等核心区,重点开发新密、新郑、中牟等次核心区。(2)重点建设沿黄休闲农业带、丘陵休闲农业带、郑少休闲农业带。(3)引导农民向集企或合作社或乡村集体的转型,改革客商、社会资本或外商的优惠政策。(4)在保持原有优势类型的基础上,在市区增加市民农园、农业公园等,在县(县级市)增加科技农园、观光农园等类型建设。  相似文献   

15.
武威市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的东端,人多、地少、水少是其市情,蔬菜产业是种植业中面积仅次于玉米但产值位居种植业首位的优势主导产业。为了全面了解武威市蔬菜产业时空分布特征,进一步做大做强蔬菜产业,实现蔬菜产业提质增效的奋斗目标,文章利用2000~2012年的资料数据,分析了武威市蔬菜产业的发展变化及时空分布特征,以期为武威市蔬菜生产布局优化提供决策依据。分析结果表明:武威市蔬菜总量在时间发展上呈现出相对平稳的发展、相对快速上升和缓慢上升3个阶段,虽然在个别年份出现了一些轻微波动,但从整个蔬菜产业来看总体还是呈现出不断上升的发展态势;蔬菜产业内部结构变化趋势来看,其它蔬菜仍占绝对主导地位。从武威市蔬菜生产空间分布特征来看,南部祁连山区高原夏菜和食用菌、中部平原绿洲沿山冷凉灌区食用菌和中部平原绿洲平川灌区优质蔬菜3个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产业带已经形成,但中部平原绿洲为主的基本生产格局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从区域产业内部结构来看,辣椒在凉州区和民勤县东部沙漠沿线乡镇集聚,食用菌在天祝县和凉州区南部山区和二阴山区集聚,其它蔬菜种植区域扩展到3县1区,但中心集聚点仍在凉州区。建议在开发蔬菜优势产品的过程中要加大创新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发挥区域功能优势,形成区域集聚效益;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打造完整产业链条;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多功能现代农业。特别是在保证实现日光温室的经济、社会、生态功能的基础上,积极发掘日光温室生产的文化、休闲娱乐等方面的功能,打造集参观教育、度假、农家乐等于一体的日光温室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实现农村与城市交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统筹农业多功能效用协调发展,是实现城乡空间集约高效利用和健康可持续的重要途径,方法 文章在对农业多功能理论、国外都市现代农业功能特征及大城市近郊农业发展需求分析梳理的基础上,以苏州高新区通安现代农业示范园为案例,探究大城市近郊都市多功能现代农业的实施路径。结果 系统构建大城市近郊都市现代农业功能体系。并通过对通安示范园的需求分析提出其农业多功能发展路径,包括高标生态田园建设,营造优质城乡环境;高质农业生产供给,稳固产业优势特色;高效农业科创示范,转变农业生产方式;高值休闲农业体验,绽放绿色发展魅力,为示范园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指明方向,为城郊农业空间的高效利用提供有力支撑。结论 从农业多功能的角度出发,以新的机遇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都市现代农业的功能构成,更益于城郊区农业空间的有序组织和集约利用,是保障大城市近郊都市现代农业均衡健康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三峡库区(湖北段)农业碳排放可为其制定低碳农业发展措施,农业碳减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文章基于2000—2019年三峡库区(湖北段)种植业和畜牧业的8类碳源数据,采用碳排放因子估算法对三峡库区(湖北段)农业碳排放总量进行估算,并根据STIRPAT模型及LMDI模型进行趋势分析与驱动因素分解,运用情景分析法对2020—2030年碳排放进行预测。结果 (1)化肥是三峡库区(湖北段)农业碳排放的第一大碳源,占总量的29.05%,其后依次是畜禽肠道发酵、畜禽粪便管理。(2)2000—2019年农业碳排放总量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在2014年达峰,总量为171.67万t,且当年的畜牧业排放量总体高于种植业。而农业碳排放强度整体却呈下降趋势,由5.37 t/万元下降至0.87 t/万元。(3)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生产结构及人口规模对农业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则促进作用显著。(4)强化低碳模式下,2020—2030年预测得知农业碳排放强度将呈持续下降趋势,农业碳排放总量趋于降低,表明库区农业可实现绿色低碳和高质量发展。结论 虽然三峡库区(湖北段)农业碳减排仍存在压力,但农业碳排放量的负增长和碳排放强度的持续下降会促进碳达峰,服务碳中和,以实现“双碳”目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构建基于结构绩效、经济绩效、公平绩效、环境绩效的建设用地供应绩效四维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十二五"期间西安城市建设用地供应绩效水平,判定影响绩效水平的障碍因子。[方法]运用熵权TOPSIS模型,障碍度模型,对2011~2015年西安城市建设用地绩效水平及因子障碍度进行测算。[结果]"十二五"期间西安市建设用地供应结构绩效呈波动式上升,经济绩效贡献度降低,公平绩效有所提升,环境绩效显著提高。进一步分析,结构障碍度平均达到58.44%,其后依次是经济障碍度、公平障碍度、环境障碍度,均值分别为14.84%、13.66%和11.24%。[结论]"十二五"期间西安市建设用地供应综合绩效总体呈上升态势,但仍旧处于中级水平。结构与经济是制约西安市建设用地供应绩效的主要方面,而公平与环境则对土地供应绩效贡献度较大。  相似文献   

19.
县域休闲农业发展类型及影响因素分析——以中牟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休闲农业的迅猛发展为农村经济结构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在此背景下以中牟县为例,分析县域休闲农业发展类型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休闲农业的协调发展提供借鉴。[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中牟县休闲农业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同时结合实地调查确保中牟县休闲农业的发展情况的真实性,进而通过实证分析法探讨研究中牟县休闲农业的类型及影响因素。[结果]中牟县休闲农业的发展类型主要包括依托传统历史文明及历史遗迹的乡野文化古迹游;基于现代化农业新技术,生态新理念的观光科技农业游;依托黄河中积平原及黄河水资源优势的乡野生态游;围绕农村有机蔬果,无公害农业开展的农村美食文化游;瞄准现代化旅游市场热点的农村休闲康体度假游等5个类型,其中以采摘、综合观光型经营模式为主,分别占30%。[结论]研究结果为探讨县域范围内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依据,县域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全县的农业资源和市场分布,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从空间分布、生态发展、经营类型及影响因素等多方面综合布局、相互配合,最终促进整个县域休闲农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