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耕地平衡三论特邀撰稿人成山自我平衡论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吃饭的人在多起来,建设的地还要占下去──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种尖锐的失衡状态。外国有人说,中国下一世纪注定是“粮食进口大国”。果真如此,乃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中国粮食一年要出个几亿吨的缺口...  相似文献   

2.
不久前,受中国筷子价格上涨和出口数减少的影响,日本餐饮业曾一度出现吃饭没筷子用的尴尬局面。不过,现在日本饭店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提供打折服务以鼓励消费者自备筷子。  相似文献   

3.
现代人愈来愈重视饮食健康,日本人认为,吃金箔能有效地改善血液循环及加速新陈代谢,在日本的食物或饮料添加金箔,是高级餐饮的表徵,还有人认为吃黄金可去除恶运,引进财富。吃黄金的风气从日本进入了国内,台湾流行在咖啡、酒或茶等饮料加几片金箔,也有人在白饭里加金箔,变成“黄金饭”,还有人在粽子内加了金箔,变成名符其实的“黄金粽”,不过一粒一万元,吃得起的恐怕不多。  相似文献   

4.
有人说遍地都是钱,看你会不会去捡;也有人说现在钱越来越不好挣,生意不好做,活儿少人又多,挣钱太难了;还有人说只要肯用心,遍地都是金;也有人说咱运气不好,老碰不上好机会。其实,处处留意皆财源,说到底还是个思想问题,不信,请看:  相似文献   

5.
要 说 农 民 现 在 最 盼 的 事 恐 怕 莫 过于 想 致 富 了 ,其 实 ,对 于 致 富 每 个 人 都有说 不 完 的 期 盼 与 憧 憬 ,谁 不 想 多 挣 点儿让 生 活 变 得 更 富 足 一 些 呢 ? 然 而 ,现实生 活 中 ,充 满 憧 憬 的 人 并 不 可 能 都 获得成 功 , 尤 其 是 对 于 农 民 朋 友 来 讲 ,尽管 他 们 当 中 的 许 多 人 为 此 付 出 了 艰 辛的 努 力 ,但 真 的 要 从“ 盼 富 ”走 上“ 致富”,毕 竟 不 是 一 件 容 易 事 儿 。 当 然 了 ,“ 不 容 易 ”并 不 等 于“ 不 能 够 ”,关 键 还 要看你 如 何 选 择 致 富 门 路 ,只 有 …  相似文献   

6.
最近笔与外地一位农民朋友侃“三农”问题,他举例说出现代“幸灾”不“乐祸”的一种社会现象,听后耐人寻味,总觉得如鲠在喉,不吐不快:那位农友说,他家门前有条河,几年前涨洪水,河堤;中虚了一处堤基,他的田坎也垮了一个壑口,便马上补修了田坎,并向有关部门报告了河堤安全隐患,估计只需几包水泥就可以解决问题。上头来人视察后,说他大惊小怪,谎报灾情?第二年又涨洪水,那处隐患河堤被冲成小缺口,犬牙交错,但末成大灾。那位农民又马上报告,并说只需几百元资金就可修复。上头人是来了,说是不够报灾立项标准,上级不拨款,补修垮壑钱谁出?第三年那段河  相似文献   

7.
Ivy 《林业经济》2013,(6):58-69
<正>3月17日晚,影星黄渤图文并茂地发出一条微博,吐槽自己在饭店吃饭使用一次性筷子的遭遇,图片显示,一次性筷子泡在水杯中,无色透明的水竟然变成黄色,水面还泛出一层类似油渍的物质。黄渤在微博中写道:"饭店上了一次性筷子,外观包装均精美无挑,热水中涮了几下,刺鼻的味道马上出来了,低头一看,结果……这汤你敢喝吗?不用一次性筷子不是环保是保命啊!"这条微博立刻引发热议。不到1天时间里,已被转发超过10多万次。"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以后出门吃饭得自备筷子了。"网友们纷纷评论,还要求曝光那家饭店,有的甚至呼吁国家应严禁使用一次性筷子。  相似文献   

8.
开心一笑     
老师要学生用“恳求”和“要求”各造一句。学生小胖造句说:妈妈炖了一锅排骨,爸爸吃的时候很费劲,甩了筷子说“啃球(恳求)不动”。妈妈顶了一句说“要球(要求)你啃。”开心一笑  相似文献   

9.
背靠大树好乘凉”常被人们用来比作倚靠有权有势的人而自身得到特种权利或利益,与“厨中有人好吃饭,朝中有人好做官”有异曲同工之妙。于是,能直接找到“大树”的人自不必多言,而不能直接找到大树的便采取“施肥”、“浇水”等办法,以达到“好乘凉”的目的。   翻开中国的历史,凭借“背靠大树好乘凉”的大有人在。且不说皇帝帝位世袭制,仅各级官员“裙带”所拥有的特权就令众多仁人志士望尘莫及。这不仅封杀了一批批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更阻碍了中华民族改革的进程。   时下,可不一样了。一心想“凭借大树好乘凉”的人已越来越…  相似文献   

10.
笔者一次到某信用社查帐,正遇上该信用社主任批评某职工说:“不应以工作之便向客户借钱。”谁知那位职工却理直气壮地说:“这有什么,到时又不是不还。”笔者听后不禁愕然,颇有感慨。 其一,作为银行、信用社的主要资金  相似文献   

11.
正20世纪70年代,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所有的人。"美国前国家安全助理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一书中直言:"粮食和能源,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软肋。粮食依赖进口将给中国经济资源造成紧张,也使中国更容易受到外部压力的打击。粮食是战略物资,是民生之本。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安全问题,是悠关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  相似文献   

12.
据报载 ,日本农业专家有一次参观中国农业科学院时发出惊叹 :“真没想到 ,中国还有这么多先进的科技成果。”日本友人的这句话 ,让人感到十分自豪。而在某地一位老农却对来村里的科技人员说 :“我已20多年没有见科技人员到村里来了”。老农的这句话 ,又让人心里感到十分沉重。一方面有大量的农业科研成果需要转化 ,另一方面许多农民虽然渴望却得不到及时的、实实在在的技术服务。一位乡长在谈到农技推广时曾这样讲 :“上面如果要推广什么技术 ,我们就通知村里来听一听 ,一般都是村干部。村干部回去后 ,如果责任心强一点的呢 ,就在大喇叭上…  相似文献   

13.
1999年 10月 28日,日本《朝日新闻》刊登报道,称“中国‘北珠’米味道可与日本米相抗衡”,盛赞新华“北珠”米。说“北珠”,自然要讲讲新华农场场长原文成—— 今年 5月的一天,在北京召开的纪念第四届中国外经论坛经贸合作暨欧盟日洽谈会的午餐桌上,一个人手捧着一碗碗晶莹剔透、淳香四溢的米饭,向前来就餐的客人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尝,请诸位尝尝‘北珠’米饭。”他就是黑龙江省新华农场场长、全国劳动模范原文成。 一   今年 55岁的原文成,矮胖的身上穿着一套合体的西装。多年走南闯北跑市场使他练就了一付干练、结…  相似文献   

14.
湖北龙感湖农场在紧张的秋收与积肥的同时,开展了深耕运动。场里有不少职工对深耕曾经是顾虑重重、右倾保守思想严重。有的人说,“庄稼只要肥,何必深翻地?”“犁无3寸土,碗无2寸深”,有的人说,“反正有机器不必多操心”,甚至有人说“丰牧冲昏了头脑,深耕一  相似文献   

15.
“一龙治水”,还是“群龙治水”,这是《水法》颁布后,依法治水过程中出现的议论较多的问题。有时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矛头还是针锋相对的。有人主张只能一龙治水,唯我为龙,多龙治水的局面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有人主张群龙治水,开发利用水资源造福于人民者,均可承认其为龙,这样可以发挥各条龙的治水积极性。有的水利者前辈说不能提多龙治水,多龙是贬义词。民谚中有”龙多四靠,不早就涝“。主张群龙治水有利说道:要反其道而用之。  相似文献   

16.
送礼     
行长的儿子要结婚了,消息不胫而走,行里的人纷纷备礼。行长的儿子结婚,这不仅是行长家里的大事,也是行里的大事,更是一次难得的向行长表示忠心的机会。行长无论在公开场合还是与职工个别谈心,都再三说:“我儿子的婚事,不打算大操大办,要新事新办,一切从简。”  相似文献   

17.
谁也不知道,中国究竟要造一个什么样的载人飞船。在中国之前,美国和苏联都把人送上了太空,那么我们的神舟飞船是不是可以在先行者的肩头起步,或者与国外进行技术合作呢?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说:“没有。我们曾经很想,但没办成。我们就决定:自己干。”神舟之神点火:上演生死时速发  相似文献   

18.
摆阔不足道     
世界变化真快,昨天还是谁穷谁光荣,是依靠对象,今天变成财大气粗,潇洒地挥霍成为时尚。新闻媒介对此又津津乐道,且乐此不倦,无意关注全国未彻底解决温饱的8000万人的吃饭穿衣,拼命追踪某名人的狗每天伙食费200元还是300元。摆阔、崇阔、效阔的浊流越流越急。 阔老阔少们,不管中国还处于初级阶段,俨然以石油大王的派头,早已不满足古人用蜡当柴烧,做“锦步障”50里,狂砸名贵珊瑚式的摆阔,而是你用6万元请我吃顿饭,我拿出35万元回报,决非“一支烟,四两油;一顿饭,一头牛”的水平。近闻  相似文献   

19.
休闲时光     
打电话一个爱尔兰人给旅游公司打电话:“我坐飞机到伦敦将用多长时间?”办事员想看看飞机时刻表,对他说:“(请等)一分钟,先生!”“非常感谢!”爱尔兰人满意地答道并挂上了电话。拦警车一次吃饭,一个哥儿们喝得有些高,但看起来还算清醒,大伙就没理他。饭局散场的时候,这哥儿们忽然冲到马路中央,伸手拦住了一辆正在巡逻的110警车,然后拉开车门,冲坐在里面的警察大声说:“我知道你们这车一块——公里,可你们也用不着写这么大给我看,你们以为我是近视眼呀……”钞票大放送当年在报社的时候,有个同事,他有个特传奇的爱好,一喝高了就喜欢给人发钱,…  相似文献   

20.
不久前,表弟“金榜题名”,考上了大学,令人高兴。可表弟一家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还没等迈进大学门,村里的老乡、亲朋好友、同学纷纷登门,给表弟送上了数目不等的“路费”或礼金。有来“送礼”的还愁个啥?姑父一言中的:有来必有往,这“礼”是要还的,而且出手要更重。中国是礼仪之邦,崇尚礼尚往来。可此“礼”超越一定限度,就颇令人头疼了。小孩出生过“满月”“、百日”“、周岁”,要“随礼”。谈婚论嫁时,要出“见面礼”、订婚礼”“、结婚礼”。办丧事要“烧七”“、烧百天”、烧周年”。过生日要过“六十”“、六十六”“、八十八”大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