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3 毫秒
1.
今年9月,国务院决定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央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从2008年开始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家以所有者身份依法取得国有资本收益,并对所得收益进行分配而发生的各项收支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是规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行为的一系列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的总称。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对于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企分开,落实公共财政改革,  相似文献   

2.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指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依据政府授权,以国有资产出资人身份依法取得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安排国有资本经营支出的专门预算的制度。本文探讨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特点、内容、原则、意义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张舒 《财政研究》2013,(1):16-18
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开始研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最初的研究是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涵义、必要性、目标等问题开始的,随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践工作的开展,围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与其他预算关系等的研究逐渐增多,并形成了相关理论研究成果。本文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相关理论研究进行梳理与评述,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以期对完善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理论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4.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家以所有者身份依法取得国有资本收益,并对所得收益进行分配而发生的各项收支预算,是政府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即国务院26号文件),标志着我国正式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试行三年来,  相似文献   

5.
《会计师》2015,(21)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有利于有效控制和引导国有资本存量变现和增量的分配与使用,有利于促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与优化组合,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优化升级。长期以来,由于没有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或对国有资本经营收支没有单列预算和实施分类管理,极大地影响了国有资本经营的效率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本文从国有资本经营的基本理论出发,以某市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践为例子,结合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论证,尝试提出建议并做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我国在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创新性实践,但风险管理仍是我国企业管理中较为薄弱的环节,阻碍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进一步有效实施。本文在概述风险管理理念的基础上,阐述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内涵,分析了风险管理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有效融合,并对有效构建基于风险管理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7.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收益管理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07年开始在中央本级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表明国企将结束13年不向政府分红的历史,这是党中央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本文从规范和加强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收缴管理的必要性人手,围绕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分配制度的演变、国有资本收益收缴管理的法律制度依据和原则以及目前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管理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论述,并对如何做好国有资本收益收缴管理工作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孙诚 《中国外资》2008,(9):70-73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对国有资本的经营进行价值管理和分配的重要工具,要使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充分发挥作用,就有必要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监控系统。这一监控系统包括内部监控系统和外部监控系统。国资委、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国有企业的一些职能机构是实施内部监控的主体。内部监控主要是对编制、执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过程的质量进行监控;而人民代表大会、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社会公众等是实施外部监控的主体。外部监控主要是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整个流程体系的完整性、合理性、科学性及有效性的监控。  相似文献   

9.
2012年财政部发布了《关于扩大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有关通知》,此次是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第三度扩容,四类企业被新划入了红利上缴范围,传达了我国坚持完善复式预算、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决心与力度.本文从国有资本预算制度的内涵、建立历程入手,提出了几点建立与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孙一帆 《中国外资》2012,(10):130+132
2012年财政部发布了《关于扩大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有关通知》,此次是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第三度扩容,四类企业被新划入了红利上缴范围,传达了我国坚持完善复式预算、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决心与力度。本文从国有资本预算制度的内涵、建立历程入手,提出了几点建立与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张先治  王光 《财会学习》2011,(12):21-22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国有资本预算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有利于加强对国有资本的整体规划和控制,进一步规范国有资本管理、监督和经营主体之间的关系,实现国有资本收益的最大化;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国有资本出资人的收益权,完善收益分配的管理程序,维护国有资本出资人的合...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文章阐述了我国国有企业经营预算制度对财政部门、国资委和国有企业各自的意义,结合不同责任主体的发展目标,基于当前的社会环境,提出了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交通运输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行业,做好交通运输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可以完善财政预算管理体系,促进国有交通运输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国有资本经营效益,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本文探讨了交通运输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当前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自2011年起,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开始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三年来,全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从无到有实现了零的突破,并在国有资本收益收缴、预算管理范围扩展、促进国有资本有效运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11—2013年,纳入预算管理的国有资本经营收入7293万元,主要为利润、股利收入、产权转让收入等;支出6358万元,用于补充社会保险基金、推动公交国有化、增加国有资本投入等方面。但年均2431万元的国资经营收入与国有资本投资总规模相比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为此,应进一步创新管理机制,规范国有资本收益收缴和预算管理。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2007年9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这标志着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正式起步。为积极稳妥地推进这项工作,财政部会同国资委制定印发了《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又印发了《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报试行办法》,为全面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奠定了扎实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6.
《国务院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确定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预算间关系的指导原则:"相对独立,相互衔接"。然而这仅是一个方向性的指导,对于两者之间如何独立与衔接并没有明晰界定。明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预算相对独立性下,如何实现二者的互补与衔接成为操作上的难点。公共财政是我国财政建设的目标模式,本文以其为目标导向,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预算互补与衔接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中国工会财会》2008,(4):62-63
近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会同国资委制定发布了《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管理暂行办法》(下称《收益收取办法》):财政部同时还发布了《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报试行办法》(下称《预算编报办法》)。日前,就收益收取政策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相关问题,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相似文献   

18.
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收取国有资本的部分收益,是近二十年来国有企业分配政策的一个重大改变。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和山西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级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两个文件精神,做好2010年省属企业实现收益的申报上交工作,对促进我省国有企业转型跨越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建立和完善预算激励制度,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有效发挥作用的保障之一。本文在阐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激励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方式的现状,构建了以年薪制和股票期权为核心的基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激励制度。本文的研究对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系统,保障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实施效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张涛  耿伯峰 《会计师》2008,(10):21-24
2007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12月中旬,财政部和国资委又制定发布了《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管理暂行办法》,在此背景下,随着2007年央企资本收益收缴预算的试行以及2008年全国各省市国有资本收益收缴与预算管理的全面展开,国有资本收益收缴与支配已经进入全面实质操作阶段,各地均制定了相关试行条例,但作为一项试行的新制度,国有资本收益收缴与预算仍然在相关法规、企业制度,财政制度等相关方面存在有争议的问题,本文将从资本收益的收缴和预算支配两个方向对国有资本收益相关制度进行思考,进而对我国正在试行的国有资本收益相关制度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