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爱到不再爱     
《中国招标》2014,(39):36
我认识一个汉堡的有钱人,他是真正意义上的有钱人。因为从他父辈起,已经不再需要靠工作赚钱了,他家的钱在帮他们赚钱。他18岁那年揣着父亲给他的旅游费出门去旅行。他每天可以支配的钱相当于现在的2.5欧元,折合人民币约25元。即使在那个时代,这也是很少的一个数目。百万富翁的父亲希望儿子能在外面至少旅行一个月再回家。儿子却在外面旅行了整整40天。有几天,他就吃黑面包,喝自来水。他睡过青年旅馆,睡过人家的客厅、马槽,也在野外露宿过。他回家以后,家人为他举行  相似文献   

2.
胡新华 《新财经》2009,(10):54-54
这是父亲经历过的一件事,这件事具体发生在哪一年,我不知道,父亲也记不大清楚了,大概是解放初期吧。那时候,父亲年纪也小,但父亲讲起这件事时,总是眉飞色舞,似乎当时的场景就在身边又一次发生。  相似文献   

3.
汪杨 《上海经济》2007,(12):18-18
我问:"你当初怎么会想要创业?"她竟然回答说:"唉,我是被逼的。真的是逼不得已,我根本没想过创业。即使到今天也是如此。"被弟弟"出卖"JOAN说尽管公司早就成立了,用的是父亲的名字,但自己真正出来做应该是在2006年。此前她学的是贸易,工作2年后又去了一家文化公司工作。从来没有想过要自己当老板,用她的话说,那是"逼不得已"。  相似文献   

4.
周水子记忆     
今年4月,我到大连办事,和我一起吃早餐的《东北之窗》主编张嘉树把他们新编的"大连机场通航40周年专刊"递给我。独特的封面设计,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我便迫不及待地翻看里面的文章和图片,边看边让我萌生出许多感慨和追忆。屈指一算,我与大连国际机场相识到现在也有36个年头了。70年代坐飞机那是1977年1月9日的傍晚,我在北京收到父亲发来的电报:"母病危,速归。"  相似文献   

5.
我出生在1946年,在一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那时家庭生活相当困难。我们这个村一不靠城市,二没什么资源,全村1000多人就指望900多亩土地生活,但父老乡亲一天天地起早贪黑地劳动,还是填不饱肚子。小的时候,我也受尽了吃不饱、穿不暖的苦头,因为穷,学校的门也没进过,一个字也不识。为了有口饭吃,我借来自行车,赊来豆油,到江苏换豆子,一趟下来,挣的比生产队里的工分高出几倍,但这是要冒一定风险的。每当"割尾巴队"来的时候,我就要上大会检讨,还要交罚款,对这我怎么也想不通。一眨眼的功夫到1973年春,那时我27岁了。一次偶然的机会,由于小队里的  相似文献   

6.
《沪港经济》记者:小时候的你是一个怎样的生活状态? 苏建诚:从小我就是一个纨绔子弟,18岁之前,不知道什么是对与错。7岁和高年级同学发生了冲突,就放火烧了人家的房子。第二天那家人向我父亲告知了这件事,后来我父亲给他们重盖了一座二层的小洋房,而他们原来住的是木质房子。我至今还记得那家人走出门时,还不忘回头对我父亲说,苏先生,你的小孩真有胆识。小时候的我和现在很多富孩子一样,是非不明,黑白不分。因为从来没有人告诉我真正的价值观在哪里。  相似文献   

7.
落棋不悔     
一位30多岁的女友,一直对原来从大公司跳到小公司的决定后悔不已。她说,我原先那些同事,在公司都是元老级别的人,公司对他们很器重,要是她在那里坚持几年,现在肯定也是经理级别的人了,经济收入应该提高很多,房子应该换了大的,车子也应该换了新的。更要命的是,她还把离职的原因怪罪于自己的父亲,因为她当时征求父亲的意见时,父亲说:你不想做了,就回来吧。她  相似文献   

8.
明阳在梦     
陈克 《中国高新区》2009,(5):124-125
说实在话,当初离开报社,除了明阳我还有很多的选择。只是,当我第一次来这里的时候,正是芒果成熟的时节。我从未看见过这么旧这么大的成群成片的芒果树,更没有看见过这么旧这么大的成群成片的芒果树挂满了成熟的芒果。风猛烈地吹着,那是无数果实在空中赶集,那是色彩演奏的金色华章,拥挤的生命共同献出浓烈的色彩而取得了空间的胜利。这是一个从故旧中转出来的新的生命世界。  相似文献   

9.
爱无障碍     
素素  王华 《东北之窗》2014,(13):66-66
正我有一个特殊的朋友圈儿,已经与他们相处的很久了,一直想写点什么,却总也没写出一个字。原因很简单,我的这些朋友都是肢残者,我怕写出的东西深了浅了把握不好分寸,无意中伤害了他们。我真正与这个朋友圈儿交往,开始于一次邂逅。那是1990年代中,我的家由寺儿沟搬到了中南路,早上站在路边等单位班车的间隙,常常看到一个男青年坐在轮椅上,由北向南独自悠然地行进。他来的方向与我坐车的方向相逆,正好能看得清楚。男青年面孔白皙,理着精致的短寸头,穿一身白色的长袖衫或短袖衫,大约有三十几岁的样子。那是一个长长的下坡,他的坐姿很端正,  相似文献   

10.
儿子从北京回来实习,我请他到一家酒店吃饭。那男服务员十分热情,一口一个"二位领导吃点什么?"儿子听了很不舒服:"我还没工作呢,怎么知道我是领导?"无独有偶。吃完饭,两位女服务员鞠躬相送,齐声喊道:"二位领导走好,欢迎再次光临!"走出酒店,在清爽的夜风里回味"领导"这两个字,感觉十分别扭。于是乎,我像讲家史一样对儿子讲述了几十年来我所经历过的称谓变迁。这里面有时代的印记,有社会的潮音,有荒唐,也有无奈。我上小学的时候,正赶上"文革"热潮,在许多场  相似文献   

11.
法官     
查理·哈斯克尔去世时,留下妻子和9个孩子,他们靠一小块土地为生,住在一所有4间屋的房子里.约翰是家里的长子,所以他的母亲告诉他,他必须承担起照顾全家的责任.那年他16岁.约翰到镇里最有钱的人、法官多恩那儿去要一美元,那是法官买约翰父亲的玉米时欠的钱.法官多恩把钱给了他.然后,法官说,约翰的父亲也欠他一些钱.他说那个农夫曾向他借了40美元.“你打算什么时候还给我你父亲欠我的钱?”法官问约翰.“我希望你不要像你的父亲那样,”他说,“他是个懒汉,从不卖力气干活.”那一年的夏天,除了星期天,约翰天天都到别人  相似文献   

12.
父亲     
当我还在读小学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那时人小,在我的生活中,还感觉不到父亲的重要。 印象中的父亲,只是瘦小的身材,终日病恹恹的,脸上刻满了皱纹。我老家在湘中农村,那是一个鱼米之乡,青山绿水,令人魂牵梦绕。听妈妈说,祖父是个厨师,一辈子没有置下一间房、一寸土的产业。父亲一辈子,就是给人抬轿子、砍包柴、做零工,维持一家的生活,就这样捱到了解放,土改时搬进一家地主的房子,才有了自己的家。  相似文献   

13.
记忆中的父亲 1920年10月,李大钊在北京成立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22岁的父亲加入。从此,父亲踏上了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革命道路。 父亲参加革命后很少回家,母亲和祖母也不知道他在外面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是有时父亲会突然在晚上回到家中,住上几天又从屋后的小河边乘船悄然离去。这条小河  相似文献   

14.
"我至今也不知道他们是如何发现我的",马先生困惑地说,"在这之前我也从来没有和他们有过接触,而且坦率地讲,也没有听说过他们。"今年35岁的马先生应该算得上是成功人士,两年前就做到一家大型公司的市场销售总监,但最近他刚刚换了一份工作,去了一家跨国公司做中国区的市场销售负责人。面对日益提升的影响力和翻了几番的收入,马先生会心的笑了。而这一切的变化,皆缘起于一个普通下午,马先生接到了一个不普通电话,电话是由一家外资猎头公司打来的。  相似文献   

15.
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一曲《我和我的祖国》吹响,小号声穿过万家灯火,赴冰雪之约。灯光追至,舞台上穿白衣的小小人儿,万众瞩目。小男孩名叫朱德恩,今年9岁。年纪虽小,但他的音乐却让无数观众湿了眼眶。当晚7:30,朱德恩的家人们陆续守在电视前。小号手共有3名人选,最后时刻到来之前,他们也不知道最后出场的会是谁,也不知道几点是小号独奏的环节。关于这一点,他们曾经问过孩子,孩子的“保密意识”很强:“导演说了,不能说!”  相似文献   

16.
这几日,我的心绪烦乱极了。看着越来越沉默、越来越消瘦的母亲,我的心痛如刀绞。父亲去世已有半年多了,和父亲相伴近30年的母亲从此再没露过一丝笑容。我非常爱父亲,也深知父母在风风雨雨几十年中的相濡以沫、恩恩爱爱。因此在父亲去世后的这些日子里,我总是小心地绕过父亲的话题,深恐哪个不经意的字眼会碰破母亲心灵的创口,希望时间能慢慢减轻她无言的疼痛。然而,母亲与我交谈得也越来越少了,下班后,她总爱独自呆在卧室里,默默地缅怀过去。“这样下去,她挺不了多久的!”母亲的老友常常焦急地提醒我。谁来助我替母亲挣脱她无尽的痛苦?我心烦…  相似文献   

17.
我和父亲各自迁居到了市区, 但一起相处的日子却大不如从前。我由于忙于工作等种种原因,不能经常探望父亲,可一周不见,父亲总要来个电话或走一趟。与我说句话见个面。父子之情唯恐因为时间而疏忘。父亲高度近视,一只眼睛因视网膜剥离而动过手术,另一只眼睛有白内障,已经几乎是个半盲人了。我几次搬家后,我们的住处相距越来越远了,他来得越来越少了。但他那时的身影,常常闪现在我的眼前,还时不时凸现出他  相似文献   

18.
贾楠  张裴 《中国西部》2012,(Z2):102-105
许多父母都头痛,为什么孩子进入小学了就开始叛逆?当我向他们请教,如何确定孩子进入叛逆期时,他们的回答通常只有一个:"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如果,用听不听话来评定一个孩子是否叛逆,这似乎太过武断了。在我们给孩子扣上"叛逆"的大帽子时,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个所谓的"叛逆期"很有可能是个伪命题?  相似文献   

19.
杯茶、一支笔,外加一--一个小本子,就是一天失望远多于惊喜的光阴. 但他们乐此不疲. 没有人比他们更认真了.早晨9、10点钟,这群年纪大多在20~50岁的人准时到彩票点集中.仔细看去,他们手里的本子上密密麻麻地记着许多号码以及诸如"大中小"、"奇偶"、"大回小"、"小回中"、"今天带几个号"等文字,就像天书.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个可笑——如果思考又让人不轻松的故事,见于《雅谑》:苏州有一个呆子,年满30岁还是父亲养活他。他的父亲年纪已有50岁了,遇到一个算命先生,推算出此老翁只能活到80岁,儿子活到62岁。呆子就哭了,他说:"我父亲只活80岁,我活到60岁以后,那两年靠谁养活呢!"假如不当笑话听,这故事揭示的正是我们常见的、永远长不大的"婴儿情结","婴儿心态"、"婴儿化生存"。外国情形知道不多,不敢乱说。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