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生态旅游是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国土空间保护利用、美丽中国等重点生态文明工程建设的重要载体。本文对生态旅游发展研究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迈向可持续发展目标下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研究需要关注的重点领域。研究认为:生态旅游对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实现具有多维促进作用,大众生态旅游在现代化管理制度、技术规范和生态文明的中国话语体系中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当代中国生态旅游发展具有与以往国外后工业化时期生态旅游完全不同的时代特点,外部环境和关联要素正在不断促使生态旅游发展寻求新的发展路径。自然生态、地域功能、承载能力和经济发展共同勾画出当代中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图景,未来研究需要建立以资源环境容量为底线、以生态游憩机会图谱和时空匹配为规律、以空间治理和现代化管控为提升、以强约束低损耗的政策和技术标准为配套的四位一体发展体系,从而为中国实现生态环境严格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多元目标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2.
随着区域旅游竞合关系的演化,行政驱动对优化区域旅游空间关系的作用渐趋弱化,而地区间的文化影响机制相对稳定,文化资源和文化空间的跨行政区分布是一种普遍的空间现象,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推动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重要动力.区域文化旅游的协同发展,要在整合行政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响应旅游地的公众认知和市场需求,实现区域旅游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文章以南京都市圈为例,围绕区域文化旅游的发展状态、区域协同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基本条件等设计调研项目,采用社会调查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公众对区域文化旅游协同发展的认知和评价情况.研究发现,文化旅游区域协同的空间认知分异规律存在文化资源导向性、交通区位导向性和文化关联导向性的特征.这一特征有助于厘清政府主导的区域文化旅游发展思路,有助于旅游地文化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和深度开发,进而选择符合自身特点和发展阶段的区域文化旅游协同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3.
旅游业已经成为中国城乡发展的新动力,在城乡地域功能演化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山地丘陵地区在旅游业驱动下,多种地域功能交互重叠,构成了多类型复杂耦合空间,面临着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抉择。本研究以河南鲁山县为例,探讨山地丘陵地区在旅游引导下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策略。研究发现:(1)山地丘陵地区的地域功能正在从传统单一的“居住-农业非农业生产”向综合功能的“生态保障-居住-农业非农业生产-休闲文化服务”转变,多类型空间交互特征明显。(2)鲁山县由农业经济主导向旅游经济主导转变,可划分为旅游服务承接平台区、山地生态旅游发展区、特色林业旅游融合区、平原高效农旅融合区,进行中心城区-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的层级划分和产业方向优化。(3)发展策略应强调分层实施、分类引导,优化城乡利用空间,做好城乡地域分类引导,实现资源要素合理配置。研究成果为认识山地丘陵地区地域功能演化规律、制定城乡一体化发展策略提供了科学案例。  相似文献   

4.
流域生态横向补偿制度是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制度创新.公平效率观、外部性理论、自然资源产权理论应属于该制度的理论基础.目前,流域生态横向补偿实践中存在立法滞后、补偿模式单一、上下游间协调互动不足、监测与考核机制缺失等问题.因此,应推进流域生态横向补偿立法进程,构建多元化的补偿模式,完善生态补偿区域协调机制,构建补偿监测与考核制度.  相似文献   

5.
为解释一个特定的乡村为何会选择旅游发展道路,为何会长期延续旅游发展道路,并最终实现旅游主导的乡村变迁,笔者同时参考了旅游地生命周期假说这一旅游地演化研究领域的经典理论与来自新制度经济学的路径依赖理论,提出"起点-动力"假说.起点即由历史赋存和偶然事件所组成的发展初始状态,动力即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发展要素之间的复杂关联和相互作用.这一假说强调一种垮学科、多视角的研究方法,在追求普遍解释力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都在严格意义上具有独特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6.
海岛是海陆相互作用的敏感地带,推进海岛可持续发展是海洋强国战略实施的内在要求。本文基于脆弱性研究框架,运用组合权重法、集对分析法和障碍度模型,对长海县2009—2018年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特征及其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结果为:(1)综合脆弱性沿着“W”型演化,暴露性、敏感性和适应性分别呈“W”型、“M”型和“N”型趋势。(2)从“暴露性-敏感性-适应性”视角对致脆结构分析得出敏感性和适应性对于综合脆弱性贡献度相对较大,脆弱性和暴露性的趋势走向较为相似。(3)通过对敏感性耦合结构分析得出,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承载力高于其他2个系统组合,需重点关注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承载能力。(4)通过对适应性调控结构分析得出,今后适应性资本投资可参照2012年调控结构进行调整。(5)通过对影响脆弱性等级关键性因子演化机制分析得出,严格控制脆弱性持续障碍因子,重点发展“降脆”助推因子,降低“降脆”障碍因子阻力,促进海岛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综合分析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及旅游地竞争力评价体系基础上,结合可持续旅游核心标准,着重关注当地居民与旅游者感知,构建农业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能力体系,体系包括3个层次26个因子.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旅游地为例,运用非线性模型,结合MATLAB软件中的GA遗传算法工具箱进行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结果表明,所构建的分类单项指标发展指数式具有"广义"的普适性.案例地评价结果为农业旅游地发展提供适时反馈信息,并做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和调控.  相似文献   

8.
旅游地聚居空间演化过程、驱动机制和社会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新兴的重要发展力量,旅游正在不可逆转地改变着聚居空间演变进程.随着不同主体对稀缺聚居空间资源的竞争,引起土地资源利用、人居环境变化与社会公平发展等问题.旅游地聚居现象构成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命题.文章综览国内外旅游地聚居空间研究的相关文献,从旅游地聚居空间演化过程、理论解释、驱动机制、社会效应4个方面展开综述.旅游地聚居空间演化经历外部扩展和内部重组双重过程,呈现从非旅游功能向旅游功能转型、利用主体聚居面临着分化重组的分布格局、社会空间分异等特征.国内外关于逆城市化、旅游城市化和流动性转型等理论为旅游地聚居系统重构提供了理论线索.旅游地聚居空间演化的驱动机制取决于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旅游影响许多旅游地聚居系统的社会、经济和空间特征,是聚居空间增长和扩展的主要驱动力.不同利用主体在聚居中扮演重要角色,对聚居空间重构起到重要作用.旅游者、环境移民、房地产开发商、旅游投资商等是住房设计、住房质量、聚居规模和形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力.聚居空间变迁是透视旅游地社会转型的重要维度之一.研究内容涉及社会关系网络变迁、居住满意度和居住环境影响等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9.
旅游地是推进旅游业低碳化发展的重要实践主体,但长期面临旅游企业、旅游者低碳生产与消费内在动力不足,低碳发展长效落实机制缺乏,监督管理成本过高等问题。提升旅游地低碳发展系统协同效率,推动低碳发展措施高效实施是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议题。本研究以区块链技术为支撑,以低碳信息共享为基础,基于供需协同、低碳优先、共同参与、可持续性、系统性5项原则,尝试构建以旅游企业、旅游者、第三方评估机构、政府部门、社区居民五大利益相关者为主体,以低碳信息共享、低碳发展激励、低碳发展规制、低碳发展补偿4项区块链平台运行机制为支持的旅游地低碳发展模式,通过正向激励机制、反向规制机制、补偿机制推动低碳"信息互联网"向"价值互联网"转变,为旅游地低碳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同时,本研究意图突破传统低碳旅游研究局限,拓展可持续旅游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10.
旅游地社会文化环境变迁机制试研究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5  
杨俭波 《旅游学刊》2001,16(6):70-74
本文探讨的重点,包括以下方面:①制约旅游地社会文化环境变迁的动因在于外界旅游流对旅游地的静态平衡系统产生冲击和干扰,分析旅游地社会文化环境变迁,必须从构成“流“的要素入手;②旅游者及其携带而来的物能流与旅游地各主体要素(政府机构、旅游企业、旅游地原生居民等)的竞争与协调产生旅游地社会文化环境变迁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1.
Evolutionary and relational approaches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 gaining ground in geography as a discipline, although in the subfield of tourism geography, their potential is only just becoming recognised.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evolution of mature tourism destinations, taking the path dependency concept forward from the notion of path creation into the new domain of path plasticity. Drawing on the notion of cultural political economy, we examine how tourism destinations can break with path dependency routines incrementally and move steadily towards different future paths, which may recast tourism in a different light in the overall “urban” context of the destination. Using a case study of a Mediterranean coastal destination on Catalonia's Costa Daurada, we explore the inter-tangled tourism and urban development processes in relation to the socio-spatial dimensions of urban change. The article argues for a wider range of social and cultural criteria in the analysis of tourism evolution – advocating the use of path plasticity and a cultural political economy approach – to offer an alternative perspective on shifting tourism situations, reflecting the inherently “urbanising” natur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traditional coastal resort context. It adds to the growing literature on governance and strategy-making in sustainable tourism.  相似文献   

12.
推动沿海地区旅游绿色发展,减少旅游业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有利于保护旅游目的地的海洋生态系统,实现旅游与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2011—2020年中国沿海地区11个省(市、区)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空间计量模型估计方法,分析沿海地区旅游绿色发展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沿海地区旅游绿色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步提升,且在地理空间上呈现较显著的空间集聚与关联特征;(2)旅游绿色发展对生态环境质量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中国沿海地区各省份旅游绿色发展水平每提升1%,本地生态环境质量将上升0.302%,邻近省份将上升0.139%;(3)旅游绿色发展与第三产业、科技支出的交互作用能够有效增强其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正向影响,但与第二产业、人口数量的交互作用会降低其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正向影响。为实现中国沿海地区旅游绿色转型发展,应重视海洋第三产业发展及科技水平提升,促进污染排放整体下降,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3.
旅游开发对语言文化景观的影响效应研究--以西安为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潘秋玲 《旅游学刊》2005,20(6):19-25
语言变化是衡量社会文化变迁与旅游开发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综述的基础上,以西安为例,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就旅游开发对目的地语言文化景观的影响效应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探讨了产生这些效应的原因和空间特征。研究发现。旅游开发导致了目的地当地方言的淡化,外来方言的渗入以及外语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在:①土语景观萎缩,普通话景观扩张,形成新语言占据土语空间和两者并存的现象;②目的地语言景观曼趋多元化,空间上形成了以旅游区为主体的粤方言渗透区;③外语作为一种异质文化,与方言相互交融。形成中外语言景观并存,交互并用的格局。文章最后指出,经济上的巨大落差。构成了文化能量的累积差异。从而产生西方文化、粤文化等经济发达地区文化向旅游目的地的传播和影响。同时,旅游开发对目的地语言文化景观的影响表现出其独特的影响方向和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14.
旅游者环境负责任行为对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基于情感凝聚理论,探讨旅游者与民宿主之间的情感凝聚对其环境负责任行为的预测效果。以晋东南地区传统村落为案例地收集数据,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乡村民宿情境下,旅游者环境负责任行为的维度及“情感凝聚—环境负责任行为”影响路径的存在与否,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1)乡村民宿情境下,旅游者环境负责任行为既包括生态环境负责任行为,亦包括社会环境负责任行为和经济环境负责任行为;(2)旅游者与民宿主之间的情感凝聚能够显著促进其环境负责任行为,影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生态环境负责任行为、社会环境负责任行为和经济环境负责任行为;(3)情感凝聚的3个二阶构念对旅游者环境负责任行为的影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同情理解、情感亲密度和受欢迎程度。本文拓展了情感凝聚理论的应用范畴,为旅游者环境负责任行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亦为乡村旅游目的地政府和企业激发旅游者环境负责任行为提供了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5.
低碳旅游研究是气候变化背景下旅游研究的前沿问题和关键领域。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CSSCI及CSCD数据库中关于低碳旅游的文献为基础,利用CiteSpace软件、Alluvial Generator程序、Excel统计功能进行国内外低碳旅游研究的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国外低碳旅游研究起步时间早,始于系统外部与旅游业相互作用视角,以生态环境和工程技术学科为基础,主要为了解决“碳中和”等现实问题,已形成固定的区域性合作网络;国外研究以定量研究为基本范式,其关键文献全部围绕旅游碳排放的测算,且已经形成了较完善的减碳体系。而国内低碳旅游研究与国外的快速发展时期相吻合,是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角度开展研究,依附于旅游及经管类学科,尚未形成固定的合作网络;国内研究在概念理论的定性研究方面优于国外,但整体研究视角较为单一且未形成完整体系,其关键文献包含基础概念、理论体系、碳排放测算、影响因素分析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new line of 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coastal mass tourism destinations. Such destinations have started to function in a more complex and potentially beneficial way, acting as transitional areas between the global city and local territory while at the same time developing their own unique characteristics. From this perspective, such destinations can potentially become environments for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two factors that act as economic driving forces in the so-called “knowledge society”, thereby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destination from a socioeconomic perspective.

The methodology used herein develops 10 indicators that are calculated and mapped out for two case studies which examine the same geographical context and comparable populations in order to demonstrate the creative capacity of a location whose economy is heavily reliant on touris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ourist destinations have greater potential for generating creative capital than non-tourist destinations. Therefore, the consolidation of international mass tourism destinations as creative and innovative spaces which are capable of generating creative capital without losing their competitiveness as tourist destinations merits a reconception of their current role in global–local networks.  相似文献   


17.
历史文化街区既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地标,也是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由此成为新时期文旅融合的重要实践载体。本研究基于符号学视角,选取黄山市屯溪区毗邻的屯溪老街和黎阳in巷分别作为传统与复建历史文化街区代表,基于扎根理论构建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的符号学理论框架。实证分析表明:传统与复建两类历史文化街区均形成了主题定位、文旅功能、空间布局、物质载体、业态产品、旅游服务六方面的文化和旅游符号,前者以传统文化符号居多,后者以现代旅游符号居多;两类街区文化和旅游符号融合的独特性、凸显性、融合性和适应性等特征差异明显,前者偏向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后者偏向旅游介入的适应性。据此提出传统历史文化街区“旅游趋向”和复建历史文化街区“文化趋向”的文旅融合路径,两类街区在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中应加强文化资源符号化、资源功能多元化、符号空间整合化、文化符号全景化,促进文化产品价值化、旅游服务品质化,以实现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海岛旅游是国际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深入分析国际海岛旅游研究的演化脉络和重点领域,对于提升“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的海岛旅游研究水平,促进双循环发展格局下的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以Web of ScienceTM为数据源,使用科学计量工具CiteSpace 软件对2000—2019年的1 511篇英文海岛研究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图谱分析,揭示研究发展脉络与研究热点。结果显示:(1)海岛旅游研究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2000年以来可以划分为缓慢发展、稳步发展和快速发展3个阶段,研究内容从关注海岛旅游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逐渐转向海岛旅游地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2)国际海岛旅游研究具有市场依赖性和资源依托性特征,研究区域和研究对象大多集中在发达国家或海岛资源丰富国家,三位高引频次最高学者为Gossling、Hall和Scheyvens,发文期刊集中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海洋海岸科学和旅游学3个领域;(3)海岛旅游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海岛旅游地资源环境、海岛旅游与全球气候变化、海岛旅游市场、海岛旅游经济影响、海岛旅游社区、海岛游客消费行为、海岛旅游规划与管理、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等领域。中国海岛旅游研究应在借鉴国际海岛旅游研究方法和成果基础上,完善海岛旅游理论与研究方法,加强海岛旅游资源与环境,海岛可持续旅游,海岛经济与文化影响,海岛游客消费行为等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The future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s dependent on local communities’ ability to develop and sustain tourism developments, especially in sensitive rural areas. But there is limited research on this topic to guide tourism authorities and governments. In particular, few studies have studied sustainabl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local communities. Therefore, this study examines local communities’ views on their capability to achieve sustainabl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selected rural areas in Kuching, Sarawak.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to the local communities residing at three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s in Kuching, Sarawak. Interestingl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local communities’ self-efficacy has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with social, cultur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Hence, this study offer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ontributions to sustainabl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literature and the tourism indust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