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8年以来,我国对粮食企业流通体制进行了改革,采取了坚决贯彻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粮食企业实现顺价销售以及农业发展银行收购资金封闭运行这三项政策。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粮食流通体制已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而转变。粮食市场由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粮食财政补贴逐年减少,粮食企业包袱比较沉重。同时,我国加入WTO给粮食企业经营带来了新情况、  相似文献   

2.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粮食购销政策进行了较大的调整,收购资金供应和管理的政策环境、管理方式、对象和条件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收购资金封闭管理的一些政策规定已不适应当前粮食市场化改革需要,不利于企业搞活经营。为积极适应粮食市场化改革的新变化、新要求,笔者谈点粗浅认识:一、认清形势,适应市场化改革步伐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已进入实质性阶段,粮食企业战略性调整改组改制步伐明显加快,粮食流通体制和购销格局将出现明显的变化,这些都将对收购资金封闭管理产生深刻的影响。一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的农产品和金融业…  相似文献   

3.
政策动态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原则及三项政策确定全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日前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总理朱基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朱基指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不改不行、刻不容缓的时候了。他说,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四分开一完善",即实行政企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中央与地方责任分开、新老财政分开,完善粮食价格机制。他要求各地区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抓好落实,扎实细致地做好工作,确保各项改革措施顺利实施,务必达到预期的改革目标。5月下旬,朱基总理在安徽考察粮食工作时指出,当…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关系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求,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切实抓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对促进粮食生产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强宏观调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保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顺利推进,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加强粮食…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粮食流通体制从计划经济的“坚冰”时代逐步向市场经济的暖春时代过渡.特别是去年浙江等沿海省区普遍实行了粮食购销市场化的改革,加上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粮食流通环境明显改善.粮食流通速度明显加快,市场调控粮食供求能力显著提高。粮食的市场化运作使粮食与其他商品一样逐步融入了社会大流通。因此,在大力推进现代物流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构建现代粮食流(相对于其他一般物流而言)已成为粮食经济发展的新课题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自国务院发布实施《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以来 ,我盟国有粮食企业在盟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 ,坚持以“三项政策、一项改革”为重点 ,积极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取得了一定进展和成效。发挥了粮食市场流通主渠道作用。一、改革成效1、理顺体制 ,实现政企分开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粮食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动粮食生产迈上新的台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对促进粮食生产,搞活粮食流通,稳定粮食价格、保证市场供应,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现行粮食流通体制仍然没有摆脱“大锅饭”的模式,国有粮食企业管理落后、政企不分、人员膨胀、人浮于事“领导转、职工看、临时工干”等现象比较普遍,造成费用增加、  相似文献   

8.
陈昌智 《经济界》2000,(3):13-14
粮食是关系列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动粮食生产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而1998年前实行的粮食流通体制,仍采用的是“大锅饭”的体制,造成国有粮食企业管理落后,政企不分,人员膨胀,成本上升,同时又严重挤占挪用粮食收购资金,导致经营亏损和财务挂账剧增,超出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已经不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为此,1998年5月和11月国务院相继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当前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确定了粮食流通体制要实…  相似文献   

9.
为改革添上一片新绿———全省粮食行业审计纪实立交承明粮食———这根关系着国计民生和社会安定的敏感神经,一直是党和政府以及亿万百姓关注的热点。改革开放以来,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进展,在促进粮食生产,搞活粮食流通,保证市场供应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我国农产品流通出现少有的困难,过去那种“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农产品流通不畅,已越来越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造成农产品流通不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调查,以湖南省南县为例,我们认为,主要症结有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不稳。近年来,国家几次调整了粮食购销政策。1993年实行粮食购销双轨并轨,放开价格,放开经营。接着,1994年至1995年,连续两次大幅度提高粮食价格。与此同时,省政府出台了“三包一放”(购、销、调包干和粮食财务下放)导致粮食购销倒挂,粮食积压,政策性亏损惊…  相似文献   

11.
流通市场化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方向,粮食运输是粮食流通的重要环节和粮食流通市场化的保证。在分析我国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趋向、粮食运输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粮食流通市场化条件下,粮食运输的要求及对策。  相似文献   

12.
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化粮食体制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取得了很大成绩,深得民心。但是,由于粮食企业改革滞后,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许多缺陷积年已久,头绪较多,改革的难度很大。比如政企分开问题,农发行、财政和粮食企业有机配合问题,粮食经营亏损严重问题,粮食企业内部管理问题,由于一些地方粮食收购市场不完善导致的粮源流失问题等还远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工作任务仍十分艰巨。粮食流通体制非改不可,改就要改好,无论从眼前还是从长远看,无论从中央还是从地方看,无论从国有粮食企业…  相似文献   

13.
1998年以来,我国对粮食流通体制进行了改革,即:坚决贯彻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粮食企业实现顺价销售,农业发展银行收购资金封闭运行三项政策,加快国有粮食企业自身改革。通过对农业发展银行和一些粮食企业的走访调查,以及对粮食企业销售资料和农业发展银行收贷收息资料进行分析后,我们认为:在实行这三项政策以来,目前在粮食流通体制中主要存在着以下矛盾:  相似文献   

14.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流通体制的几次制度设计大都围绕保证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这两个目标,以粮食市场的需求方为政策切入点。但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各种问题。当前以“两放开一调整”为主要内容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预示了政策切入点向供给方的转移,这应该是一条更有效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改革粮食财务管理适应“两线运行”成都市龙泉驿区粮食局张绪利国务院决定从今年起在粮食企业内部实行"两线运行",这是我国继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后又一重要举措,也是粮食经营管理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国务院的文件下发以后,各地都在探讨和研究"两线运行"后政策性...  相似文献   

16.
1998年3月17日,新当选的国务院总理朱基在记者招待会上阐述新政府将推行五项改革,第一项即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1998年4月27日,国务院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会议召开,朱总理指出:粮食流通体制非改不可,不改不行,刻不容缓。1998年5月10日,山东省...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粮食生产和流通中存在的问题较突出.面对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粮食生产和流通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新形势,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从2001年开始,我国全面实行棉花流通市场化改革。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取得显著成效。目前,棉花收购加工环节竞争格局已经形成,社企分开工作和企业改革积极推进,国家宏观调控、市场管理和质量监督进一步加强,棉花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改革棉花质量检验体制的重要意义由于我国现行的棉花质量检验体制,已不能适应发育棉花市场、发展现代物流、加强质量监督和加强宏观调控的需要,因此,国务院决定,进行棉花质量检验体制的改革。按照国务院批准的改革方案,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适应…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国有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取消粮食定购。放开粮食价格和粮食市场已成定局,粮食购销企业由原来专门从事定购粮、议价粮、中央和地方储备粮和国家指定进出口业务的企业,逐渐转向市场化经营,这不但对粮食购销企业的经营观念,经营机制,经营方式带来重大的冲击,迫使企业作出重大调整以求适应,同样,对粮食购销企业的财会人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财会部门如何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我们认为现阶段粮食购销企业的财会部门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相似文献   

20.
粮食金融化会从粮食生产、加工和贸易等方面影响粮食供应。从发挥市场对粮食金融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完善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机制,引导新型粮食生产单位对冲粮食价格风险,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以提高粮食流通的效率等方面保障我国的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