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谈到日本的经济问题,人们一般会习惯性地想起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资产泡沫破灭和经济硬着陆以及"失去的二十年",但大家对日本经济"失去的二十年"的原因却看法不一。反观美国,2008年史无前例的次贷危机后,仅仅七年后经济就呈现强劲复苏之势。当前,中国正面临金融监管加强和金融去杠杆的紧迫任务,如何借鉴日美经济的去杠杆经历,选择中国式去杠杆的可行路径,已经成为非常现实的问题。本文认为,中国经济更现实的选择是稳杠杆和转杠杆,重点是通过金融监管体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改革,降低金融部门的杠杆率,以此来带动国企和地方政府降杠杆。  相似文献   

2.
中小企业融资难在我国一直普遍存在。近年来的"去杠杆"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又使得中小企业的融资变得更难,这与我国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目标存在冲突。本文结合金融成长周期理论分析了"去杠杆"改革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去杠杆"的重点应是负债率高企的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金融机制的扭曲造成了资源错配,低效的僵尸企业挤占了优质中小企业的生存资源,导致中小企业杠杆应用程度低,因而中小企业不存在"去杠杆"的基础。伴随着经济下行、结构调整,"去杠杆"的大环境对中小企业自身经营、风险控制、财务管理等方面提出的要求将更高。  相似文献   

3.
观点摘编     
<正>李扬:国企"去杠杆"需3至5年10月13日,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扬表示,今后一段时间,我国风险管理的任务主要集中在"去杠杆"上。同时,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推进供给侧改革是关键。李扬称,金融风险的源头在高杠杆。现阶段,高杠杆主要集中在企业和地方政府两大部门。他指出,"去杠杆"的核心是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在"稳"中纠正杠杆错配,逐步达成由局部到总体的"去杠杆"目标。破解国有企业高杠杆困境,要密  相似文献   

4.
2008年以来,我国非金融企业的杠杆率快速增加。企业的高杠杆率,为金融风险的爆发埋下了隐患。因此,企业去杠杆化刻不容缓。通过依托河南省73家上市公司数据,结合抽样调查,分析了当前非金融企业杠杆资金的现状及影响"去杠杆"的主要因素,并寻求"去杠杆"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是我国2016年经济工作重点,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本文基于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角度,对新常态下基层央行如何有效履职进行思考并提出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去杠杆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2017年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积极稳妥去杠杆。要在控制总杠杆率的前提下,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这是对去杠杆提出的总体要求。高杠杆率不利于经济转型发展,增加了金融系统性风险。然而,去杠杆不是简单的全面压降杠杆率,要去的是不合理的高杠杆率。在控制杠杆率的同时优化杠杆的分布,杠杆率该降的必须要降,过低杠杆率该加的也要合理增加,要在去杠杆的同时引导资  相似文献   

7.
金融机构作为负债经营的组织,发展过程中必然要面临加杠杆问题,然而,如果为了片面追逐收益而盲目加杠杆,导致杠杆过高,就会存在较大的风险。近年我国逐步出台的金融"去杠杆"监管政策,短期内强化了监管,去杠杆初见成效,但长期看,还必须发挥政策调控、金融监管、法人机构的合力,使杠杆保持在合理水平。  相似文献   

8.
"去杠杆"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伴随着社会资金"脱实向虚"、资产泡沫过度膨胀等突出问题,金融领域的"去杠杆"成为了供给侧改革"去杠杆"的主要着力点。当前的金融高杠杆属于宏观的系统杠杆,表现为金融体系资产负债表的快速膨胀,实质上是货币信用机制的再造。本文首先就此轮金融高杠杆的发展成因在业务模式及内在动因上进行了微观解析,再就金融高杠杆与金融体系脆弱性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最后对金融"去杠杆"的现有路径与未来的政策框架进行归纳和展望。本文的研究表明:金融高杠杆主要源于同业资金流转链条,依靠同业存单、同业理财、银行委外与表外业务的比较优势,形成了资金空转的套利机制;金融杠杆的快速上升潜藏着系统性风险,导致广义货币增速被低估,同时会引发交易性资产价格波动。逐步出台的金融"去杠杆"监管政策,短期内强化了监管,去杠杆初见成效;但长期看,未来应该着力于制度化监管长效机制的建设。下一步,应持续地改革和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实现金融监管的统一协调与金融风险的全覆盖。  相似文献   

9.
<正>2017年以来,我国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水平呈下降趋势,表明我国金融风险形势整体平稳可控,去杠杆取得初步成效。然而,杠杆率总体可控的表象下则是日益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是前一阶段加杠杆的主体,而民营企业却成为现阶段去杠杆的主要对象。"权""责"错配的非对称性去杠杆极易诱发"次生风险",威胁区域金融稳定,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应高度重视这一"化解风险的风险",实行结构性去杠杆政策,加快金融体系改革发展,落实全面深化改革方略。  相似文献   

10.
面对我国总债务规模相对庞大,其中非金融企业杠杆率畸高的现状,中央将"去杠杆"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和主要任务之一,并积极地深入开展工作,已经初现成效。但是去杠杆之路仍旧艰辛曲折。本文基于对我国经济高杠杆率的风险分析,然后提出关于供给侧背景下去杠杆路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潘锡泉 《新金融》2017,(10):20-24
国有企业的过度扩张和金融机构信贷资源的严重扭曲配置以及央行对金融机构表外业务监管的不到位,导致我国企业部门杠杆率高企而呈现出"结构性"高杠杆特征,引发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脱节愈发明显。要化解我国结构性"高杠杆"现状的最优"去杠杆"政策取向应该是立足以国有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改革为基础,依托金融机构信贷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债转股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多种市场化手段推进国有企业去杠杆,将去杠杆的重中之重落到银行的表外业务、金融机构的同业业务和理财业务等部门之上,依托监管政策的完善以及货币政策的优化等手段实现金融部门去杠杆。  相似文献   

12.
观点摘编     
正李扬:不是完全去杠杆,而是让杠杆有可持续性6月6日,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李扬在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主办的"去杠杆的破产法思维论坛"上就去杠杆问题谈了自己的一些思考。李扬表示,对金融领域来说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第一任务。中央要用三年时间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习主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防风险工作部署,金融监管机构围绕"空杠杆"相应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政策。地方国有企业有针对性地"去杠杆"有着必要性和必然性。GJK集团是地方综合金融类国企,积极探索处理好"控杠杆"与谋发展工作,工作经验有着积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中国企业的高杠杆、高负债限制了企业进一步融资的能力,提高了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带来的系统风险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促使经济不断下行,进而可能引发全社会的信用危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去杠杆",引导社会资本"脱虚入实"。本文首先从中国经济持续下行和企业重复产能建设、金融体系的不完善、追求GDP为导向的经济增长等入手,剖析企业"高杠杆"的成因;其次,从直接减债、债务重组、企业资产证券化、债转股等探讨企业"去杠杆"的方式;最后,从政府加杠杆、需求侧与供给侧的双轮驱动、优化企业融资结构、创新融资方式以及实行差别化信贷享有权,营造健康的金融环境等方面,提出企业"去杠杆"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5.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杠杆率不断攀升,潜在的债务风险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去杠杆"作为五大任务之一,随后一系列去杠杆措施逐步落地,取得一定成效。但与此同时由于信用大幅收紧,非正规融资渠道受到管制,民营企业融资环境恶化,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更加突出。本文对去杠杆背景下我国民营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找出出现当下困境的原因,对改善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了我国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和资产负债率相背离的现状,指出这一现状的根本原因是资产效益下降,文章最后指出要真正实现"去杠杆",一方面可通过供给侧改革提高资产回报率,另一方面,可通过债务重组,降低企业债务负担,减少债务存量。同时,辅以其他配套政策来"去杠杆"。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近7000万,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创造了60%以上国民生产总值.是国家经济支柱,在提供就业,稳定社会,活跃市场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在深化供给侧结构体制改革中,"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即"三去一降一补"是专门针对供给侧结构性问题开展的供给管理任务.中小企业应如何应用管理会计做好供给管理任务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当前,以地方政府部门降杠杆为主的结构性去杠杆正有序推进.始于2016年下半年的上一轮去杠杆在推动宏观杠杆结构性去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一定程度上缓释了金融风险,也为2020年疫情冲击下的再度加杠杆腾出了一定空间.在大国博弈导致外部复杂性上升并经历了新冠疫情冲击的当下,本轮结构性去杠杆所面临的环境与上一轮去杠杆已经有明显不同,因此注定其手段与着力点也将有明显不同.本文将本轮结构性去杠杆与上一轮去杠杆进行了详细比较,详细分析了两轮去杠杆在实施背景、着力点、节奏和力度等方面的异同,提示了本轮去杠杆需要关注的主要风险点,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段鹏 《金融与市场》2013,(11):52-55
自2012年三月份以来,我国经济运行中首次出现了CPI与PPI持续分化的走势。食品和居住类商品供给缺乏弹性、需求存在刚性的市场结构和企业在需求放缓、产能过剩背景下"去库存、去杠杆"的经营策略是现阶段两指数走势分化的主要原因。综合考虑食品和居住类商品的供给、成本和货币等因素以及工业企业的"去杠杆、去库存"进程,初步判断我国CPI与PPI持续分化的走势会延续到明年上半年左右。  相似文献   

20.
<正>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中首次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2015年12月18日至2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明确"三去一降一补"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主要任务。2016年以来,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三去"中的去产能、去库存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去杠杆"任务也在稳步推进,但进展缓慢。为了进一步稳妥推进"去杠杆"任务,2016年10月,国务院印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