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14年以来我国信用债市场违约事件频发,信用风险的积聚可能引发债券市场流动性恶化。本文以2014―2019年交易所和银行间市场信用债为研究对象,实证考察违约事件对债券流动性影响的传染效应。研究发现:违约事件在同一发行主体的债券之间具有流动性传染效应,当公司的某期债券出现违约时,公司其他未到期债券的流动性水平显著下降;违约事件对同行业其他公司债券的流动性具有传染效应,当行业中出现债券违约事件时,行业内其他公司的债券流动性显著降低;违约事件爆发越密集或者违约事件越严重,对债券流动性的负面影响越大,而且民营企业债受到的影响要大于国有企业债,低信用等级债受到的影响要大于高信用等级债;在市场密集爆发违约事件或出现较为严重的违约事件时期,宏观流动性增加能够改善债券流动性。  相似文献   

2.
信用债违约事件不仅让投资者损失惨重,还可能通过信用风险传染对非违约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影响。本文发现,在市场出现信用债违约后,同城市的非违约民营企业会进行更多向上的真实盈余管理,不过类似的影响在同行业非违约企业中并不明显。机理分析显示,信用债违约事件导致当地企业融资约束增大是非违约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动机,特别是偿付能力更弱或融资需求更大的非违约企业将进行更多的盈余管理;并且还发现,向上的盈余管理有效缓解了信用债违约对非违约企业融资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地,盈利可疑或者负面事件缠身的非违约企业会进行更多的盈余管理;此外,在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经济规模更大的地区,非违约企业受信用债违约的影响相对更小。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信用债违约事件不断出现,从利息违约到本金违约,从私募债违约到公募债违约,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信用债品种.违约事件频发背后,反映出我国信用债市场违约风险分担和市场化处置机制不完善、监管与信息披露机制不足、信用评级机构评级质量不高等问题.本文深入剖析了信用债违约背后所呈现出的共性特征,并对信用债违约风险防范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从统一监管、提高市场透明度和加快评级市场建设等角度,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企业债券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信用债违约事件不断增多。本文利用2014~2020年的信用债券数据,采用离散时间风险模型等方法,系统考察了短债长用对企业信用债违约的影响。研究发现:短债长用显著提高了企业信用债的违约概率,在替换变量和估计方法,并考虑内生性问题后,结果依然稳健。进一步,考察外部监督的作用发现,企业上市、外部审计以及信用评级等外部监督机制,均可有效降低短债长用对信用债违约风险的影响,尤其是审计意见的作用最大。本文对防范企业信用债违约具有参考意义,并为化解信用债违约风险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前,中国企业的高杠杆、高负债限制了企业进一步融资的能力,提高了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带来的系统风险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促使经济不断下行,进而可能引发全社会的信用危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去杠杆",引导社会资本"脱虚入实"。本文首先从中国经济持续下行和企业重复产能建设、金融体系的不完善、追求GDP为导向的经济增长等入手,剖析企业"高杠杆"的成因;其次,从直接减债、债务重组、企业资产证券化、债转股等探讨企业"去杠杆"的方式;最后,从政府加杠杆、需求侧与供给侧的双轮驱动、优化企业融资结构、创新融资方式以及实行差别化信贷享有权,营造健康的金融环境等方面,提出企业"去杠杆"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2013年中国债券市场收益率曲线平坦化上行,高评级信用利差收窄,信用债等级间利差拓宽。展望2014年,资金面仍将维持紧平衡,利率债供给压力将小幅增加,国债收益率曲线小幅陡峭化下移,下半年市场表现好于上半年;在信用债市场,随着下半年市场收益率水平下行和信用债供给的增加,高评级产品利差将会拓宽;中低评级债券受信用风险事件和交易所重启IPO影响,等级间利差也将拓宽。  相似文献   

7.
"11超日债"违约事件作为我国债券市场第一起实质性违约事件,动摇了投资者"刚性兑付"的信念,然而其是否系统证伪了"刚性兑付"的命题仍需检验。本文采用短时窗事件研究法,以交易所公司债为样本,检验其信用价差在事件前后的变化,对超日债事件对信用债定价机制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1)超日债事件引起交易所公司债信用价差显著增大,但是在经济意义上并不显著;(2)民营企业公司债信用价差增加值大于国营企业公司债信用价差增加值,(3)高收益公司债信用价差增加值大于低收益公司债信用价差增加值。研究结果说明"11超日债"事件仅形成了信用债定价在高低收益、不同发行人背景和市场间的分化,在信用债定价中"刚性兑付"信念仍广泛存在,尚未对市场形成根本性影响。  相似文献   

8.
谢仍明  马亚西 《银行家》2013,(1):103-105
信用违约事件的发生与解决是债务资本市场的基础事件之一,而基于信用违约事件的风险管理则是债券市场逐步走向成熟的表现。然而纵观中国债券市场,其自诞生至今,尚未有过一例实质的信用违约事件,市场在年年的等待、担忧中看到的是每一个信用风险事件最终都被妥善安排和解决。对此,市场的心态可谓五味杂陈:一方面既不希望债券违约造成市场冲击影响到投资收益,另一方面又期待有违约事件出现以推动信用债市场良性发展。可以预见,随着债券直接融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及私募债等扩  相似文献   

9.
一、信用债违约达到新高潮近年来,中国债券市场实现了强劲增长,截至2015年底,我国的债券市场总规模排名世界第三,债券融资规模占全社会融资总规模的比重升至19.1%。其中,公司信用类债券存量约14万亿元,排名升至世界第二。在经济疲软、利率下行的背景下,信用债成为各类投资理财资金的主要配置品种。然而,自2015年以来,信用违约事件的加速爆发让信用债投资也成为主要雷区之一,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信用违约频发,且从民营企业不断蔓延到地方国企和央企。14年,"11超日债"因未能如期偿付利息成为我国首例违约的债券。2015年4月,中科云网违约,未能支付"ST湘鄂债"利息及回售款项。2016年以来,违约事件更是加速发生。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已有29只债券发生实质性违约,其中有12起公募债违约事件。随着违约事件的不断增多,刚性兑付被打破,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变得更加谨慎,市场对于信用风险的有效管控显得更为迫切,这些都为信用违约互换(CDS)等信用衍生品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中国债券市场实现了强劲增长,债券型产品成为券商资产管理行业中最为主流的产品类型。但自2014年以来,各类信用违约事件的加速爆发也让信用债投资的风险逐渐凸显,债市违约潮渐起,并直接传导到大资管行业的各个领域。对基金业而言,不得不面对债市投资风险陡增的困境。虽然在此期间发生了数起信用违约风险事件,如对我国债券市场影响意义深刻的"11超日债"事件,但最终经各方博弈后几乎也如期兑付。然而,与国外金融市场违约事  相似文献   

12.
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现实问题依然阻碍我国金融服务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信用大数据在金融领域的创新应用,能够精准刻画企业信用画像,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促进金融机构优化信贷产品和创新服务。通过分析中小企业在融资贷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影响因素,基于信用大数据构建科学合理的信用融资服务体系、建立信用综合服务平台、创新信贷供给模式、规范企业经营管理、创新融资担保体系,切实提升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用度和信贷产品供给的匹配度,实现金融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中小企业信贷可得性,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和违约风险。  相似文献   

13.
2021年中资美元债的发行规模预计将小幅增长,新发行规模或仍将维持在2000亿美元左右。2020年中资美元债市场跌宕起伏。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美元流动性紧张,叠加对企业基本面的担忧,中资美元债发行受阻。疫情影响减弱后,中资美元债市场又受到恒大事件、永煤违约等信用事件的短期冲击。  相似文献   

14.
供给侧改革是指从供给方、生产方出发,解放企业生产力,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品品质,转化落后的供给、升级现有的供给、创新新型的供给,最终形成有效供给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的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的主要路径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目的是加快淘汰僵尸企业、化解产业过剩产能。同时,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  相似文献   

15.
2020年,我国信用债违约频繁发生,其中不仅有民营企业,还有国有企业.信用债违约给债券投资者造成了巨大损失,也导致我国债券市场的信用机制被破坏.本文在分析信用债债权人保护和信息披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信用债监管和信息披露法规现状,对永城煤电信用债违约事件的信息披露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发债企业公司治理不完善,以及我国债券信息披露法规不健全,是导致我国债券市场对债权人利益保护机制失效的主要原因.本文最后对完善债券市场信息披露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刘振斌 《河北金融》2020,(12):51-54
自"超日债"违约以来,我国信用债违约处置机制建设不断完善,但仍有一些不足,如交易环节流转不畅、投资者保护力度不足和处置机制单一等问题较为突出,特别是违约信用债无法市场化流转,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在此背景下,有必要深入分析目前我国信用债违约的处置情况,剖析当前信用债违约处置的问题。在信用债违约风险的化解中,应尽快强化制度约束,推出市场化流转机制,加强风险管控,以实现保护投资者和发行人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17.
2021年开年前三周,信用债取消或推迟发行规模接近500亿元,尽管相比于2020年11月、12月有所回落,但仍处于历史相对较高水平。信用债取消或推迟发行规模居高不下的背后,反映了大型国企超预期违约事件发生后市场谨慎情绪的余波对债券发行市场的制约。目前超预期违约事件所引发的债券市场连锁反应正在逐渐弱化,但相关事件所暴露的信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仍值得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8.
《会计师》2016,(8)
2016年,我国经济进入一个新阶段,结构性分化逐渐明显,改善供给侧环境、优化供给侧机制,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必须谨记"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对财务业绩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加强我国企业的财务业绩评价,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措施,是实现"三去一降一补"任务的必经之路。本文从业绩评价原则出发,探讨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环境下,我国企业财务业绩评价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19.
去杠杆是供给侧改革五大任务之一,企业部门去杠杆又是整个杠杆去化问题中的重中之重。本文从我国当前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发展现状和结构特征入手,剖析企业杠杆率不断攀高的深层次原因,并对杠杆去化路径做出了相应探索。  相似文献   

20.
2020年,中资美元债市场在一年内先后遭遇境内外两轮风险冲击。2020年上半年,美元流动性危机冲击中资美元债市场,冲击覆盖到一级、二级两个市场。2020年下半年,境内公司债市场中一些信用违约事件出现跨市场传染现象,离岸美元债券的违约再次引发市场风险情绪上升,一级发行市场规模出现大幅波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