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9 毫秒
1.
中国的语言很丰富,中国的文字也很复杂。但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是谁都清楚的。音同率不同,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可一些人就钻字的同音这个空子,本来“A”字的本意是这个,可经他一“同意”,“A”字就变成了那个,变质了、变味了、变调了、变歪了。例如,“一切朝前看”,本来讲的是不去计较、纠缠过去,而朝长远的目标上看、去努力、去拼搏、去争取、去竞争。可有人只用了一个同音字,把“前”改为“钱”,意义、意思就全变了,一切朝钱看,一切为钱,一切都要钱,今天想钱,明天想钱。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领导、各级党…  相似文献   

2.
21世纪来临之际,面对世界历史大调整时代,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就一些热点问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记者:几年以前,您曾就中国的改革问题提出过三个“三十年”的预想,当时在理论界引起一些争论。现在即将跨入ZI世纪,事实证明,您的三个“三十年’天非常科学而又有远见的。回首这个沧桑巨变的世纪,您有些什么感想?于光远:1993年,我产生了一个三个“三十年”的想法。从1919年五四运动起到194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恰巧经过整整三十年时间,这是中国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从思想发动经过三次革命战争最后取得全国胜利的三…  相似文献   

3.
雷晓宇 《中国企业家》2005,(19):112-113
奢侈品市场里的中国潜力不容忽视,而在这股风潮中,上海又扮演了一个相当引人注目的角色在去上海的飞机上遇到北京某时尚杂志的编辑,她向记者抱怨道,这个周末,她们杂志社有4个同事都在上海出差,都是采访奢侈品的活动。“为什么老是上海呢?都来烦了。”飞机即将着陆的时候,她指着窗外说“晚上,这里看上去就像一个亮晶晶的集成电路板。”  相似文献   

4.
王颂 《人力资源》2016,(2):28-29
伴随着岁月急匆匆的步履,2015只留下一道转身的背影,2016的新春已悄然来临.然而,过去的一年里,数不胜数的网络新词、热词、流行语,“你方唱罢我登场”,折射出当今中国社会生活的五彩斑斓.作为一名资深记者,在即将告别热爱的新闻摄影事业之际,挑选了上一年坊间引发热议的关键词,配发上自己所摄照片,为大家盘点一下家国之事,还有那些搅动互联网的不大不小却可能与每一位息息相关的事儿.  相似文献   

5.
祁玉民笑言,在中国有两句话,“你想痛苦就看足球,你想自加压力,就把中国车卖到德国去。我是做事关死后门、堵死后路的一个人,现在我们已经走到了一条‘不归的’路上了,我和华晨会把这种压力变成我们的一种责任。”  相似文献   

6.
说来就来了——“非典”。在人类历史上关于灾难的词汇中,就这样又增加了一个新词儿。尽管通过这次疫情,又激发了一种心的凝聚,又重温了一种人的真诚,但从本质意义上说,“非典”绝对不是一件好事情。因为这种激发与重温,实在是一种非常态下良知的融合。尽管我们不可否认这种融合,但我想,通过抗击非典疫情,令人充分感受到的是,在今日中国民生意义的进步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侠客蹇宏     
早就听行走江湖宣传的同行说,要约访蹇宏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倒不是素有侠义之名的他摆大牌,而是他如“游侠”般要飞奔于林立的保险江湖之中,今天还在深圳,中午到武汉,下午就到北京去了。也难怪,作为身兼泰康人寿北京公司和“生命第一”团队营销总监要职,还要去各地巡回演讲的人要想不忙也很难,倒应了那句话:人在江湖,身不由已。经过一个跨年度的联系,还好终于在鹏城的早春约到这位“中国保险营销第一人”。与蹇宏谈话是一种难得的享受,他是一位能将深刻的保险理念寓于有趣的生活常识之中,可谓高屋建瓴而又深入浅出、灰谐成趣,之后让人“大叫过瘾”手掌拍红的主儿。在回答所具有的人格魅力时,蹇宏的眼睛炯炯有神,坦诚豁达的他一个强有力的手势,最后定格成不容置疑的两个字:“感恩!”  相似文献   

8.
快递实名制最为迫切的是应该找到一个行业健康发展和公共安全的平衡点。出于防止毒品、危险品通过快递渠道流通的考虑,2010年6月1日,浙江省绍兴县公安局禁毒大队在全国率先实行"快递实名制"。就在试点即将届满两年之际,坊间有消息称,国家邮政局正在酝酿扩大快递实名制的规模,  相似文献   

9.
三借总统     
在美国有一位著名出版商非常善于借势营销,奇招层出不穷。有一次,面对一本新版书籍,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首先给总统送去这本书,并三番五次地征求意见,忙于公务的总统不愿与他多纠缠,便回一句:“这书不错!”此言一出,出版商如获至宝,于是,就用“现有总统喜欢的书出售。”为卖点大作广告,结果这些书被一抢而空。不久,这个出版商又有书卖不出,便照方抓药,又送一本给总统,总统上过一次当这次学乖了,奚落出版商说:“这书糟透了!”不曾想还是着了出版商的“道”。出版商又以此话大作广告:“现有总统讨厌的书出售!”人们出于好奇争相抢购,书又…  相似文献   

10.
Yang 《中国新时代》2005,(7):108-112
几年前就开始计划着去越南,计划得以实施完全是出于一次偶然:因为看了一本旅行杂志上的一篇关于一个叫“潘切”的小渔村的文章。但后来我去了之后才发现——“潘切”其实是一个特指的区域  相似文献   

11.
鸿剑 《英才》2008,(1):30-30
就在人们对中国制造的质量问题热烈争论之际,一个新问题又开始困扰着中国制造。这就是一般被认为是民事争议的知识产权问题正在被刑事化。2007年9月14日,英国警方在伦敦希斯罗机场逮捕了中国企业家袁宏伟,并由此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国内法学专家和律师对美国“诱捕”的做法纷纷表示质疑。而两位陪同袁赴英的外方律师代表甚至被冠以“汉奸”。  相似文献   

12.
在我们即将加入WTO之际,不少人在喊“狼来了”!他们是出于怕狼的心理,外国企业真的那么可怕吗?天津药业同以罗素为代表的跨国公司进行的长达10多年的较量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壮烈的场面,第一次被打倒,顽强地站起来;第二次被打倒,又顽强地站起来,并以自己苦心练就的核心竞争力将强大的竞争对手逐出国门。天津药业的勇士们他们的行动告诉我们:只要用心培养核心能力,中国企业不是弱者。  相似文献   

13.
祁玉民笑言,在中国有两句话,“你想痛苦就看足球,你想自加压力,就把中国车卖到德国去。我是做事关死后门、堵死后路的一个人,现在我们已经走到了一条‘不归的’路上了,我和华晨会把这种压力变成我们的一种责任。”  相似文献   

14.
在即将迎来建社十周年之际,接力出版社终于在金色的秋天里收获了丰硕的果实。由接力社出版的《一个中国孩子的英雄喜剧》一书继1998年获第十一届中国图书奖之后,今年又连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第七届“入选作品”奖和第四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一套书能获得三项代表我国出版业最高成就的大奖,对于一个年轻的出版社来说已属不易,更难能可贵的是这已是接力出版社第二次“连中三元”:早在两年前接力社出版的《神脑聪仔》系列读物就已创造了连拿三项国家级大奖的殊荣。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作者在日本作访问学者期间,曾全面而系统地考察了日本汽车业,并形成6大考察报告,这些报告将陆续在本刊首发。在中国“小车社会”即将到来、“动居乐业”成为共识之际,睁开眼看看外面的“汽车世界”,应该说不无必要。  相似文献   

16.
张文静 《中国企业家》2024,(4):45-46+44
<正>“生命只有一次,狂野而珍贵。告诉我,你这一生打算怎么过?”60岁的戴安娜·奈德在母亲书中看到这段话后,决定继续完成她28岁时失败的游程——从古巴到佛罗里达,全程110英里。她的老友兼教练邦尼·斯托尔觉得她疯了,这怎么可能?但是,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险象环生的遭遇后,她完成了这场史诗级壮游。3月中旬的一个早上,中通快递CFO颜惠萍即将飞往香港,在等待飞机起飞的间隙里,她向《中国企业家》分享了这个来自电影《奈德》的故事。“有限的人生,可以有无限的可能。在意识层面跨越出小我,我们就能够去触碰到大我的无限。”这是奈德最打动她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安林 《英才》2004,(9):36-36
笔者一直期盼中国“福布斯”成为“富不死”。但此时此刻,不免为张涌捏一把汗。出于对中国民营企业成长与发展路径的研究,我愿意就张涌和他的林凤企业,提出三点反思。第一,关于林凤企业战略的反思。林凤现在是什么?林凤应该是什么?林凤将会是什么?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笔者发现不仅局外人看不懂林风,似乎就连张涌自己也说不清林凤了!不是吗?仅就局外人而言,成都某证券分析员的话——“今儿个想知道张涌是干什么的很容易,这比想知道张涌不干什么还难!”——就不失为一个强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18.
作为商人,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随机应变就显得非常重要。聪明的管理者一定会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做到外圆内方,大智若愚,从而纵横于商场。笔者认为中国商人讲究的是"圈文化",而西方商人讲的是"条文化"。中国商人要想立于不败,就得学做一枚"铜钱",外圆而内方,不能外方而内圆。  相似文献   

19.
方与圆     
领导艺术的“方”与“圆”指的是领导干部在工作实践中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问题。“方”是维护原则的严肃性;“圆”是体现原则前提下的灵活性。领导艺术是“方”与“圆”的统一,是唯物辩证法在领导活动中的体现和运用。然而,在实施领导过程中,并不是每个领导者在工作中都能把握好“方”与“圆”这一对矛盾,正确处理两者的辩证关系,使之达到有机的统一。有的只“方”不“圆”,过分强调工作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圆则通"的观念,意思是遇到困难,不可太较真儿,圆融变通一下,也就过去了。我们习惯于说的"差不多"、"大致"、"大概"等口头语,可能就来源于这种文化潜意识。这种传统意识是当代质量观的"绊脚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