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绝对伏特加——一个土生土长的瑞典品牌,历经30年的时间,彻底置换了只有俄罗斯生产的伏特加才是最正宗的固有看法。如今,在美国的进口伏特加酒中有40%印着"绝对"商标,每年超过1亿瓶绝对伏特加被运往全球的130多个国家。  相似文献   

2.
何春梅 《经营者》2009,(9):22-23
绝对伏特加——一个土生土长的瑞典品牌,历经30年的时间,彻底置换了只有俄罗斯生产的伏特加才是最正宗的固有看法。如今,在美国的进口伏特加酒中有40%印着“绝对”商标,每年超过1亿瓶绝对伏特加被运往全球的130多个国家。  相似文献   

3.
在人生最幸福、最惬意的时刻,“绝对”伏特加(ABSOLUT VODKA)总是展现着恒久魅力,为人们的口味、眼球带来激情与渴望的强力冲击,使名酒消费者在静静的享受之中迷醉。正宗的伏特加诞生于14世纪的俄罗斯,然而,绝对伏特加却是来自瑞典的佳酿,凭借几百年瑞典的文化积累,反客为主,彻底置换了伏特加原有的俄罗斯文化背景。“绝对”在进军美国伏特加市场之后不到十年,  相似文献   

4.
董光 《价值工程》2010,29(20):254-254
伏特加酒从传入时的浓烈的"烫嘴的水",到被人们视为"绿色的禁果",到修道院的修士们把它当成"万能的药"来普济众生,到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将它定为标准配方—4成酒精、6成水的"莫斯科特制伏特加酒",再到成为俄罗斯人须臾不能离开的酒精饮料,经过了六七百年的发展过程。本文简要介绍了俄罗斯的国酒-伏特加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5.
拿破仑把滑铁卢的失利原因归结为100桶玛歌堡酒未能运到滑铁卢前线,而俄罗斯人则将之归结为伏特加的胜利,若干年后,当瑞典的绝对伏特加赢了俄罗斯的伏特加时,一只瓶子成了英雄。2007年,英雄迎来末日。  相似文献   

6.
落井下石     
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青岛伏特加酒,利用落井下石的计谋,一举击败苏联伏特加、使得青岛伏特加在美国的销量迅速上升了一倍,而苏联伏特加的销量却下降了50%。  相似文献   

7.
太多了     
有一位俄国人,一位古巴人,一位美国商人和一位美国律师乘火车在欧洲旅行。俄国人拿出一大瓶伏特加酒,给同伴们每人倒了一杯,然后把剩余的半瓶酒扔出了窗外。“你怎么这么干?”美国商问。“伏特加酒在我们国家多的是,”俄国人说,“其实,在我们那儿多得永远喝不完。”过了一会儿古巴人拿出上好的雪茄烟分给每人一支。他自己那支只抽了两口就扔出了窗外。“我本以为古巴的经济是不景气的,”那个商人说。“可是你还把几乎一整支烟都扔了。”“雪茄嘛,”古巴人回答,“在古巴一角钱就可以买到一打。多得我们都不知该怎么办了。”这位美…  相似文献   

8.
高价促销     
休布雷公司在美国伏特加酒市场中是一家经营最出色的公司,它生产的史密诺夫酒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达23%。然而,很快就有一家公司生产出了一种新型伏特加酒,其质量丝毫不比史密诺夫酒逊色,而价格却比它低一美元,从而对休布雷公司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如何迎接这一挑战呢?按通常的做法,一定是以牙还牙,把价格降得比对手更低。而休布雷公司却反其道而行之,采取了一个令竞争对手意想不到的策略。那就是:将史密诺夫酒的价格提高一美元;同时推出名为“瑞色加”和“波波”的两种新型伏特加酒。“瑞加”的价格与对手的价格相同,而“波波”的价格却比…  相似文献   

9.
白兰地里饱含着法兰西民族的浪漫与激隋,威士忌中流淌着英格兰民族的贵族气质,伏特加酒中洋溢着俄罗斯民族的直爽与刚烈。那么,中国白酒如何同中华民族文化嫁接呢?  相似文献   

10.
宋玉培 《企业导报》2013,(24):167-169,173
在今天我们这个充满消费的经济社会中,消费者的方向不再是只是为了基本生活需求而消费,而更多的是在为消费的感觉而消费,人们将更加注重消费品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分析绝对伏特加酒品牌渊源及本土性的广告创意策划,意在阐述创意与地方文化在广告中的重要地位,及对我们设计的借鉴与影响。  相似文献   

11.
给交易市场起什么名有什么关系?事实上,企业起名有大学问。名称中反映出企业的规模,比如冠以"中国"或省名的,必须有较大规模,也要经过相应的国家机关的批准;名称也反映从事生产经营的范围,如百货商场、批发公司;然后才是本企业与其他企业的区别。名不"正",就侵害了同行的权益,实际上也误导了客户或消费者。  相似文献   

12.
世界随处有快乐为什么要做“人上人”体验生命本身的美丽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最忧郁的是俄罗斯人,其次就是中国人。该项调查在22个国家总共两万多人中进行,分别从金钱、物质生活、工作、空余时间、宗教、家人朋友关系和性生活等方面,评估每个民族人们的快乐指数。调查的部分结果如下:俄罗斯自认为快乐的人有3%,中国有9%,英国有36%,印度有37%,美国有46%。在美国,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美国人面对生活,显得比较轻松,并有追求快乐的欲望;相对而言,中国人活得太沉重,缺少乐趣。在图书馆借书,管理员笑着对我说:“阅读是一件乐事。”可惜,我借的全是托福考试的工具书,实在快乐不起来。到美国博物馆参观,老师对我们说:“里面藏有乐趣。”想起自己在国内,带着学生到上海博物馆走马观花,学生拿着小本子做记录,回去还要写作文,他们自然快乐不起来。在餐馆,服务生对我说:“用餐是一种享受。”我想起国内的免费工作午餐,虽然不付一分钱,抱怨的话还是不少,没有感受到用餐是一种快乐。对美国人而言,寻找快乐是做事的动机。对中国人而言,达到什么目的,才是做事的关键。快乐常常是一种奢侈。老祖宗教育我们:“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在美国,人们很难理解,为什么要做...  相似文献   

13.
只有8岁的帝亚吉欧集团,却能够在以历史见长的世界顶级洋酒市场做成为全球最大的酒业集团,占据了全球烈酒份额的30%强,凭什么?当烈酒成为时尚对于越来越多的爱好时尚和崇尚夜生活的人们来说,夜幕降临之时,也许真正意义上的生活才真正开始。在某个知名或不知名的酒吧,属于夜晚的激情和美丽逐一登场。动感的音乐中,激扬活力的人们,品尝五颜六色的美酒:伏特加、苏格兰威士忌、利口酒、龙舌兰酒、杜松子酒、黑啤等。在这里,喝烈性酒正在逐步的成为一种时尚。  相似文献   

14.
毒品绝对“挨○”不得去年中央电视台一部“中华之剑”,震惊了中华亿万国人:毒品回潮,就在身边,它像瘟疫侵袭着国人的躯体,而且蔓延速度令人吃惊。这种状况使每一个富有正义感的人们忧心如焚。对吸毒危害一无所知的人恐怕很少,而真正了解吸毒危害的人为数不多。应该...  相似文献   

15.
苦乐与共有希望———我在俄罗斯□大连亿达总公司毕乃连在俄罗斯,由于倒货的中国商贩在市场上卖伪劣商品,使俄国人后来对中国人很不友好。工人在外工作经常遭到警察搜身,有时地痞、流氓都能冒充警察对工人敲诈。有的工人就曾无故被带到警察局。有一天,一群内务部的...  相似文献   

16.
雷怀 《财会通讯》2007,(4):I0042-I0043
在美国领导人“大脑中散步”? 据俄《俄罗斯报》报道,在20世纪末期,俄罗斯有一支“精神特工队”,研究利用心灵感应的方式去影响对方领导人的意识,从而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这支队伍因为处于极度保密状态,外界所知甚少。不过,此报道的可信度有多大,也受到一些人的质疑。编译在此,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日本的日清公司因生产方便面而出了名、不久,就想把触角伸到美国市场去。然而,谁都知道,美国人没有吃热汤圆的习惯。公司经理安滕先生仔细研究了美国人的饮食情况,发现他们的饮食习惯也悄悄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减肥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比较突出,而低热量的方便面正适合这种需要。于是、日清公司因美国人的需要而异,除了味道要适合美国人以外,还把方便面切得短些、以利于他们用叉子。之后,又给方便面起了个“杯面”的名称。并根据美国人爱喝牛奶的习惯,给“杯面”加上副名“装在杯子里的热年奶”’。后来,他们发现美国人常把本…  相似文献   

18.
俄罗斯铝业公司老板德里帕斯卡被称为“战争派”财阀。他的格言是:“我的是我的,不是我的也应该是我的”2007年4月,《华尔街日报》曝出一条新闻:俄罗斯的一位工业大王被取消了美国的多次往返签证,原因是他涉嫌与组织犯罪集团有关系。而在俄罗斯国内,这位大亨也面临着指控。他就是俄罗斯当今制铝业、汽车制造业、建筑业等许多部门的大亨、“基本要素”公司的总裁——奥列格·德里帕斯卡。  相似文献   

19.
《监督与选择》1998,(4):6-7
在美国,成品酒与烟和枪械并列,由“烟酒枪械管理局”严加管理; 在俄罗斯,1992年废除了酒类专卖制,但又不得不于1997年初恢复; 在我国,历朝历代均实行酒类专卖,解放后也是如此,只是近年来,酒类专卖制才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20.
闻一 《中国企业家》2007,(13):114-116
2007年4月,《华尔街日报》曝出一条新闻:俄罗斯的一位工业大王被取消了美国的多次往返签证,原因是他涉嫌与组织犯罪集团有关系。而在俄罗斯国内,这位大亨也面临着指控。他就是俄罗斯当今制铝业、汽车制造业、建筑业等许多部门的大亨、“基本要素”公司的总裁——奥列格·德里帕斯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