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在对企业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的区别和联系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整合审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结论,并对整合审计的要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2.
杨敏 《西部财会》2023,(10):70-72
对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二者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展开分析,论述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具体定义和实际意义,探讨当前这两种审计方法所面临的独立性和互补性问题,挖掘现阶段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的关键点,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有效整合,提出改善整合的建议和措施,以期更好地理解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关系,并为相关组织提供参考,提升审计的整体质量与总体效率。  相似文献   

3.
孙海娥 《当代会计》2021,(10):94-96
近些年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给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然而,面对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企业基于谋求生存和长远发展的目的,需要加强财务收支审计管理工作.在此环境下,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工作也产生了变化,企业应该重视财务收支审计工作的创新和优化,加快向管理效益审计转型的速度,增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效果,为企业以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文章通过阐释企业财务收支审计、管理效益审计各自的概念,分析了企业财务收支审计朝管理效益审计方向发展的必然性,同时提出企业财务收支审计朝管理效益审计方向发展的有效策略,进而对有关企业审计工作人员形成有效的借鉴与启迪.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整合审计在我国已经开始应用了,我国政府已经大力注重内部控制审计的实施,从而推进了整合审计的实施。然而也带来了新的机遇,这就意味着,我国的上市公司必须对财务报表和内部控制进行双重审计,增加了企业的审计成本。在这种审计环境下,进行财务报表与内部控制整合审计,在提高审计效率效果,保证审计质量的同时,尽可能多地减少审计成本,成为上市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的首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理论基础和审计程序两个层面,分析政府财务报告审计与企业财务报表审计的联系;从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审计内容、审计目标、审计依据、审计报告使用者等方面,分析政府财务报告审计与企业财务报表审计的区别;从适度引入注册会计师参与政府财务报告审计、深化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理论研究、完善政府财务报告审计标准体系、促进政府财务报告审计与其他审计的协同等方面,提出推进政府财务报告审计有效实施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陈鹏 《财会通讯》2021,(19):130-133
本文着眼于整合审计流程的应用现状,借助实际案例对整合审计流程进行详细介绍,并根据案例企业整合审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整合审计流程进行再造设计,最后为确保整合审计流程的顺利实施提出合理安排审计时间、加强缺陷整改工作进一步落实等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为整合审计的规范实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李景龙 《当代会计》2021,(5):104-105
在企业经营发展的过程中,财务审计是确保企业财务工作合法合规的重要方法和措施.在财务审计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更加合理有效的会计核算,并结合企业自身经营发展情况,秉承与时俱进的工作态度,不断提高企业的会计核算水平.文章通过对会计核算方法在财务审计中的应用分析,详细分析了财务审计的作用、财务审计与会计核算方法之间的关系、会计核算方法在财务审计中的具体应用等多个问题,并提出了有效提升会计核算质量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8.
将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进行整合是当前内部控制审计的主要形式和普遍方法,对于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质量、控制审计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整合审计研究成果与我国近年来整合审计的发展情况,阐述财务报表与内部控制整合审计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2005年,“金审工程”应用系统之一“现场审计实施系统”(简称AO)在全国审计机关推广应用。笔在对某企业财务收支审计中全程运用了AO自动化审计软件,并在制作计算机自动审计方法、审计经验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自动审计方法是AO自动化审计软件颇具实用性、扩展性的一个功能模块。利用AO的自动审计方法功能将审计经验语句加以总结、编写程序,并经AO编译后所形成的新审计方法程序模块就能与AO系统完美对接,  相似文献   

10.
我国要求上市公司自2012年开始进行内部控制审计,这势必增加企业的审计成本。国内诸多学者提出通过整合审计来降低该审计成本,同时提高审计效率。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讨论了整合审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了从审计内部的整合与审计外部的整合来实施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1.
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进步,因其具有高效、便捷、智能等特点,能够显著地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已经成为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依据。近年来,财务审计也在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不少企业一直致力于财务审计信息化的应用创新和实践,并取得短期效果。要想继续发挥财务审计信息化的优势,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创新。论文主要分析了财务审计信息化的应用现状,提出了几点创新与实践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2012—2015年沪深主板A股执行整合审计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基于整合审计背景探讨审计关系错配与整合审计收费,研究发现大所对小规模客户给予整合审计收费折扣;小所对大规模客户给予整合审计收费折扣。进一步研究发现,基于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的知识溢出效应及联动机制,执行整合审计有助于审计师识别公司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13.
论政府绩效审计的应用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府绩效审计应用模式可以按照绩效评价的层次确定,不同层次的绩效评价即审计评价的对象不同决定着审计的内容、方法、程序等一系列要素的组合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绩效审计模式。政府绩效审计应用模式可以分为公共部门绩效审计、公共项目绩效审计、公共资源绩效审计模式。三种审计模式有共同特征但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的企业在规模扩张和发展战略部署实施等过程中都需要具备一套成熟的内部控制机制。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在目的与意义方面基本一致,而将二者融合应用更能够发挥出现代化企业内控管理的实际效果。论文从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整合可行性分析,总结归纳实践经验,并结合内控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内在关联性给出相应的融合策略,将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优势整合,帮助企业内控和审计工作实现操作规范化和流程标准化等方面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内部控制系统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内控审计是评估和改善内控系统的有效方法,受到了企业的高度重视。基于此,论文重点探讨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思维。要想做好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就必须明确内部控制审计目标,把握内控审计的关键内容,创新内控审计方法和有效防范内控审计风险,只有从这四个方面入手,才能够让内控审计为企业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以2007—2018年中国A股市场研发投资额大于零的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研发投资强度对财务舞弊风险和审计费用的影响以及CPA审计治理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研发投资强度与财务舞弊风险和审计费用均正相关,并且财务舞弊风险在研发投资强度对审计费用的影响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使用工具变量法进行内生性分析发现,研发投资强度在前三种度量方式(研发投入额÷总资产、研发投入额÷净资产、研发投入额÷公司员工数)下具有很强的外生性,而在第四种度量方式(研发投入额÷营业收入)下是内生的。对审计治理效果进行分析发现,虽然高审计收费保证了CPA较高的执业努力程度,但与审计合谋正相关的异常审计费用的存在使得CPA审计治理效果并不佳,并且对研发投资强度大的客户、财务舞弊风险高的客户和高新技术企业收取更高的异常审计费用通常与更高的审计合谋倾向有关。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化社会经济的发展中,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在不断扩大,企业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出来,财务审计是财务监督管理工作中的关键,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论文主要对企业财务审计监督的问题与策略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A股上市国有企业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探索政府审计对国有企业绩效的影响,以找到政府审计的未来发展路径。同时,希望结合前人经验,通过科学的分析,寻找目前进一步完善政府审计的途径,以推动我国政府审计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大数据技术为企业内部审计现代化与先进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流程进行规范化处理,并通过大数据技术加快完善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架构,保证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发挥相应功能,合理防范企业运营风险。论文阐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应用现状,并通过分析大数据技术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的重要性,提出二者融合发展策略,完善融合应用功能,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实效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大数据技术呈现出爆发增长并逐渐渗入各行各业。基于信息化的大背景,大数据技术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广泛运用,为企业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大数据审计作为一种新型内部审计手段,具备独特的优势,将其运用到企业内部审计中可以较大程度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但是它也为内部审计带来了一定不确定性,进而增加其审计风险。论文就大数据审计在企业内部审计中的应用进行了相关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