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随着现代社会结构的深入变迁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世界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国家与国家之间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我国对外贸易额也在不断增长,尤其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贸易平台更加广阔,交易额节节攀升。与此同时,农产品作为出口的商品之一,其出口额在我国出口贸易中占一席之地,而且交易额稳步上升,但是农产品出口优势逐年下降,如何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不仅是为了扩大我国优势农产品的出口,而且同时也是为了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国内农产品市场的冲击,进而达到保护和加快本国农业发展的目的。本文阐述了我国出口贸易现状,评价了我国的出口竞争优势,分析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优势中存在的不足和制约因素,提出了我国农产品出口优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食品安全目前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而且农产品竞争也过渡到了品牌竞争。这既是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的需求,同时应对绿色壁垒,提升有机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的需要。针对长期阻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绿色壁垒、国际有机认证和有机性污染三大障碍,主要内因是我国有机农产品出口市场单一、出口杂乱无章、低价竞争、物流过程中出现有机性污染造成农产品质量低下,使我国农产品出现贸易逆差。同时,提出了按照比较优势调整生产结构和出口市场结构,全面提升有机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及保持有机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出口的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但随着国际贸易中绿色贸易壁垒问题的不断强化,给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造成不利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提出有效保护自己和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上日益复杂苛刻的技术标准严重限制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及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影响了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均衡发展。本文通过深入分析技术标准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造成的消极影响,并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分析,提出了提升我国农产品出口替代性是促进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的根本途径,进而通过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共同采取措施来提升我国农产品出口替代性,为促进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打开了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上日益复杂苛刻的技术标准严重限制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及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影响了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均衡发展。本文通过深入分析技术标准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造成的消极影响,并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分析,提出了提升我国农产品出口替代性是促进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的根本途径,进而通过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共同采取措施来提升我国农产品出口替代性,为促进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打开了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剧,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频繁遭受绿色贸易壁垒政策,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农产品质量低,科技含量不高,标准规范化程度不高,在绿色贸易壁垒制约下,出口量急剧下降,产品竞争优势明显下降。本文主要分析了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造成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希望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农产品出口如何面对技术壁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是农产品出口大国.入世后,关税壁垒在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的作用将逐步减弱,而非关税壁垒,尤其是贸易技术壁垒的作用日益增强,已成为农产品出口贸易中最隐蔽、最棘手、最难对付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8.
扩大农产品出口,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出口信用保险是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国际通行的支持商品出口的政策性手段,有助于解决农产品出口中面临的风险大、资金紧张、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积极推广利用出口信用保险,可以推动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是我国农业大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对安徽省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安徽省农产品贸易发展中暴露出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低价竞争、缺乏知名品牌等问题。针对安徽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提出推动品牌建设、促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发展、加强产品质量标准化管理、积极应对贸易壁垒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1世纪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增长迅速,正逐步迈向农产品贸易大国。但在农产品出口贸易量连续增长的同时,国外对我国农产品设立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也呈现出增长的态势,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第一大非关税壁垒。因此,深入剖析当前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造成的消极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有利于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和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中国农产品对美国出口呈稳步增长趋势,贸易结构呈现多样化。本文运用比较优势分析方法重点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美国的比较优势状况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中国农产品出口美国总体上处于比较劣势,但部分农产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仍具有较高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提高中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并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是扩大中国农产品出口美国市场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林青  刘进梅 《商业研究》2004,(24):17-20
扩大农产品出口 ,对新时期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发展农产品出口贸易 ,关键是要通过分工创造可演进的内生比较优势。内生比较优势是推动农产品贸易格局由初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的源动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入世以后我国农产品贸易、进出口产品结构和进出口市场结构做了系统回顾,同时采用RCA指数和TC指数分析了入世5年来我国农产品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变化,并通过恒定市场分析方法进一步探讨了入世前及入世后5年中出口规模增长的源泉。研究表明,入世后我国农产品的整体竞争力进一步下降,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处于竞争优势,而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处于竞争劣势,深加工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显著高于鲜活原料型农产品。此外,入世后,我国农产品出口额的增长更加依赖于世界农产品进口总额的增长,农产品竞争力的减弱对出口增长的抑制作用也更加突出,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日趋合理,开始对出口增长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我国棉花生产比较优势与出口竞争力的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是世界产棉大国之一,棉花在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运用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两项指标,通过建立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模型,分析了我国各产棉省区棉花生产的比较优势差异。同时,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净出口贸易指数两项指标,分析了各产棉省区棉花出口竞争力的区域差异及其动态变化,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简要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各国政府和组织更加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建设,发达国家相继对出口到当地的农产品作出的可追溯性要求,凸显了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出口贸易效应。本文在梳理相关研究文献和总结国内外农产品追溯体系实施现状的基础上,添加"是否可追溯"这一变量,运用扩张后的贸易引力模型,利用1992-2010年我国农产品主要出口数据,就中国农产品追溯体系实施的贸易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欧盟、美国和日本等主要进口国家和地区的追溯性要求对中国农产品的出口产生了积极的贸易促进效应,根据这一实证结论提出,应该从政府支持和消费者认可两个方面采取措施,推动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RCA) of sub-Saharan Africa (SSA) and Latin America & Caribbean (LAC) on the export of five merchandise subsectors (during 1995 to 2010) using the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database. Despite improvements observed, SSA’s and LAC’s trade share and economic integration are low. LAC has stronger RCA than SSA in export of food items though the gap in their competitiveness is not wide. The SSA region has higher RCA in export of agricultural raw materials, fuel, and ores and metals than LAC. Both regions have revealed comparative disadvantage in the export of manufactures, though lesser in LAC.  相似文献   

17.
The present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competition in exports among ASEAN + 3 members by applying the export similarity index for the disaggregation export data from 1990 to 2014. We also discuss the changes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ASEAN + 3's exports through the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and its relation with similarity index. First, the results support the idea that export similarity varies among ASEAN + 3 member states over the period 1990–2014. Second, we find evidence of several export communities. In particular, five countries, notably China, Japan, Malaysia, Singapore and South Korea, with the highest similarity index form an export community mainly in the electronic microcircuits and parts of office machines. Third, the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seems to be the key factor defining the similarity level of exports. Finally, the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alysis partly allows us to verify the Ricardo's theory and New Trade theory in the context of ASEAN + 3 trade integration.  相似文献   

18.
We investigate Botswana’s beef export competitiveness for the period 1961–2011 using the Normalized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NRCA) index. Results indicate that Botswana has had a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roughout the review period. Overall, the country ranked fifth out of nine leading beef exporters. However, its comparative advantage weakened after 1975, and the country has recently been bypassed by three other key beef exporters which initially had comparative disadvantages. This was largely driven by increasing domestic demand for beef (and stagnant domestic supply). Policymakers should consider removal of the state-trader export monopoly to promote private sector entry and vertical diversification into value-added exports.  相似文献   

19.
中国对外贸易优势——基于国际分工视角的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对外贸易优势的研究要么结合国际直接投资,要么分析中国出口贸易的RCA指标。本文从国际分工的视角出发,运用国际专业化指标,探讨了中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发现中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消费品领域,2004年,资本品领域开始具备了一定的比较优势。中国对外贸易的比较劣势主要集中在半成品以及零部件领域。通过国别研究,我们发现,中国对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对外贸易中,半成品以及零部件领域具有较大的比较劣势。中国对外贸易比较优势形成的关键原因在于加工贸易的贸易政策、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作用日益显著以及中国融入了亚洲生产网络等。  相似文献   

20.
张婧 《价格月刊》2012,(5):80-82
中国是茶叶生产和出口大国,茶叶出口在对外贸易中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专业化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对中国茶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估分析,进而提出了提升其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