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观点     
《沪港经济》2007,(1):8-9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中国宏观经济急需解决两个“失衡”;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可维持20年;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指出: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须迈4道坎;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认为:2007年不是中国经济本轮周期终点;著名经济学家谢国忠认为:中国应该严控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2.
观点     
《沪港经济》2007,(4):8-9
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人民币币值未被“严重低估”;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晓蕾认为:现阶段加息利大于弊;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股市不存在大面积泡沫;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指出:中国贸易顺差引发资源短缺问题;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指出:中资零售企业面临生存考验  相似文献   

3.
观点     
《沪港经济》2007,(7):10-10
中国社科院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袁钢明认为: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就是过热边缘的运行;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陈清泰认为:经济增长面临两难选择;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指出:中国经济增长有三大障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认为:政府应通过3个途径解决流动性过剩;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经济学博士王时芬认为:遏制通货膨胀不妨从调整汇率入手。  相似文献   

4.
观点     
《沪港经济》2007,(2):8-8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继续推进改革是应对挑战的根本途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认为:外汇储备增加会挤压贷款;高盛(亚洲)有限公司经济学家梁红认为:2007年中国经济将增长9.8%;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预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年底将达7.45;国家发改委宏观院教授王小广指出:中国宏观经济存在3大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5.
《沪港经济》2007,(9):10-10
南开大学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刘骏民认为:世界性金融危机不可避免;瑞士信贷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陶冬认为:次债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不大;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认为:中国经济发展中有三大问题;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认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有四大动力;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连城认为:8.0%-11.0%的增长率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适度区间……  相似文献   

6.
声音     
《中国经济信息》2008,(3):11-11
曾培炎:国务院副总理全力保障成品油市场稳定供应;成思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创业板等准备基本就绪;林毅夫:经济学家奥运后中国经济不会萧条;余永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美国经济减速难不倒中国。  相似文献   

7.
观点     
《沪港经济》2007,(8):8-8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科学学院院长陆学艺认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是当前的主要矛盾;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认为:结构性问题影响中国的宏观经济;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指出:过度抑制投资可能导致经济增速放缓;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认为:顺差并非比较优势之过;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欧元之父”蒙代尔指出:人民币大幅升值房地产价格必然崩溃;  相似文献   

8.
2001—2002年,当美国的经济困难没有使亚洲一些国家,首先是中国的经济增速相应减缓的时候,经济学家第一次谈论“脱钩”问题。当时一些经济学家就预测,亚洲经济可能不受西方国家飞跃或波动的影响,而是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现在,香港的所有经济论坛都在讨论“脱钩”理论,这完全可以理解: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即便美国开始衰退,亚洲也会保持高速经济增长。1月中旬亚洲股市暴跌,使“脱钩”理论的铁杆支持者立场有所松动,但也没有影响对亚洲经济稳定的普遍信心。摩根士丹利公司一位资深经济学家认为:“实际上,中国政府应担心的不是美国经济下滑,而是美国不衰退。” 现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中国经济的“忧”来自两大主要因素既受美同次贷的影响,也存在自身产业结构升级及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的挑战。[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观点     
《沪港经济》2007,(3):8-8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伟指出:中国经济存在五大矛盾,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粗放式增长出口政策使中国经济双失衡,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认为:消费不足是收入上的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指出: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北移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中国经济有无通货紧缩,两派观点各执一词:一派认为现阶段不存在通货紧缩,消费势头良好;另一派认为现阶段已出现通货紧缩苗头,消费不畅。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所长李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秘书长樊纲、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易纲等众多国内经济学家,近日纷纷在公开场合表达了对于中国经济面临通货紧缩的担忧。  相似文献   

11.
洪水猛兽?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还是中国经济的罪魁祸首? 是的,贸易顺差在中国的境遇,已经是姥姥不痛,舅舅不爱:媒体口诛笔伐,经济学家捶胸顿足,政府强势镇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宏观·国内     
《首都经济》2014,(2):10-10
六成经济学家预计2014年GDP增速7.5%左右 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近日发布的针对百余名经济学家所作调查显示,24%的受访经济学家认为未来三个月我国经济处于上升趋势,六成经济学家认为2014年GDP增长速度7.5%左右。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中国经济走势良好,呈稳中求进之势。  相似文献   

13.
日前。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对当前中国经济的若干热点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独特看法:  相似文献   

14.
观点     
《沪港经济》2007,(5):8-9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指出:经济过热风险正在聚集;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系主任贺力平指出:应该从三个方面去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指出:中国金融业存在四大问题;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胡妍斌认为:银行资金面依然宽松;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指出:应尽快建立金融预警线……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为过热经济降温的努力似乎正在见效,虽然经济学家们对于中国经济降温的幅度和速度各持己见。  相似文献   

16.
观点     
《沪港经济》2007,(12):8-8
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认为:全球金融系统正经历一场重大市场调整;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指出:宏观经济发展需应对三大压力;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欧元之父”蒙代尔指出:中国并未面临通胀威胁;北京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指出:资产泡沫风险正在加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认为:央行须进一步收紧银根  相似文献   

17.
《中国老区建设》2005,(2):70-70
《解放日报》报道,名经济学家、国家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福垣认为,中国经济存在三大短缺和一大根本性矛盾。三大短缺是:社会保障短缺,教育短缺,工薪住宅短缺。现在很多人认为中国经济不存在供不应求的商品。但若把公共商品也考虑在内,中国依然是“短缺经济”。  相似文献   

18.
IBM与百度共推企业硬盘搜索;华纳兄弟首与BT合作;全日空筹建廉价航空;微软推出“视窗Vista”第二个测试版;经济学家:世界杯对德国经济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19.
《海外经济评论》2007,(4):16-17
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再创新高,首次突破7.8元的重大心理关口。经济学家认为,人民币升值将不可避免地给中国经济与百姓生活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周刊》2006,(12):12-12
据预计,到2035年,65岁以上的人群将占到中国整体人口的20%。一些经济学家担心,老龄人群的快速增长将会导致适龄工作人群的短缺,并会因此而延缓经济增长。他们认为,计划生育政策应逐步放松。但一些人口学家认为这种看法太短视,特别是在缺少耕地和水源的前提下。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专家邬沧萍说;“经济学家只考虑未来二三十年的发展,但人口学家需要考虑下几代的问题。如果现在放任出生率增长,今后60年中又将向临另一个生育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