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变换,我国依靠投资和出口来驱动经济增长的原有发展模式已经逐渐失效,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已经丧失,中国经济面,临转型的严峻挑战。中国现有的产权制度即资产和土地的国有化是形成当前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原因,经济转型必须对现有产权制度进行变革,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使经济发展模式转向依靠技术进步和内需增长驱动。这注定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转型的关键时期。当前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我国通过从高速向"中速"增长的模式转化,努力实现政府从"经营型"到"服务型"的历史转型。国家主席习近平10月7日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中指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正在进行深刻的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我们不再简单地以提高经济增长率论英雄,而是强调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转型发展的价值取向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指明了方向。一、经济转型对审计评价模式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这种发展模式表现为我国的经济增速下降,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变得日益重要.当前,调整经济结构、加速经济转型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和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我国这次经济转型鼓励“大众创业”,即支持小微企业超速发展壮大,乃至成长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小微企业的超速发展当然需要金融领域的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这就提供了普惠金融大发展的现实背景.  相似文献   

4.
刘峰 《特区经济》2010,(10):121-123
国际金融危机推动全球经济进入再平衡过程。后金融危机代的外部环境对我国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和金融体系形成严峻挑战,济转型和金融改革势在必行。"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和劳动力成本上升显著减轻就业压力,修复我国内、外部经济失衡,推动增长模式转变和济结构调整,并释放包括汇率制度、利率政策在内的金融业的改革空间。  相似文献   

5.
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活力的来源,也是各国政府着力保护和促进的重点对象。当前我国正面临全球经济再平衡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挑战,更要通过相关各方的协同配合,完善发展环境建设,使中小企业以国际化释放增长潜能,服务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6.
经济学家李佐军认为,随着转型发展阶段的到来,中国经济将面临九方面问题与挑战:经济增速下滑带来挑战,通胀长期化带来挑战,经济泡沫累积带来挑战,经济增长动力结构转型带来挑战,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调整带来挑战,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带来挑战,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增加带来挑战,  相似文献   

7.
全球气候持续恶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低碳经济作为低能耗、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有效平衡了各国的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这一矛盾统一体。文章针对我国当前产业结构现状,提出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完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以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刘钰峰  李淑 《中国经贸》2011,(22):137-137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经萨结构以及经济增长模式也不可避免地将出现调整和变化。经济环境的变化,将对我国银行业原有的发展模式带来越来越:赶的挑战,战略转型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需要加快完成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而实现转型的关键在于推进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近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取得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目前已步入人均GDP2000至3000美元的新发展阶段;在这一新阶段,中国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需要加快完成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10.
"后危机时代"的重大机遇与2010年中国经济走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全球经济、我国经济都将全面进入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增长模式和发展格局将会发生深刻调整,中国崛起面临着新的重大机遇。以转型促崛起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线。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形势总体会好于2009年,全年有望保持8.5%左右的中速增长,2010年以后的增长速度也不可能太快。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中速平稳增长将是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1.
增长质量、阶段特征与经济转型的关联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书坚  郑瑞坤 《改革》2012,(1):33-40
基于现阶段我国大力提倡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增长模式背景,通过分解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的结构,突破以往经济增长质量评价研究建立在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下的不足,将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思想引入经济增长质量评价研究中,构建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结构与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关系图以及能够反映新的经济增长模式的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1995~2006年为例,测评经济增长质量总指数及其分指数,据此判断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状况及增长模式的进程,以期为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研究提供一个实证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2.
刘林 《改革与战略》2010,26(11):36-40
我国已是一个经济大国,内需应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外需快速增长给我国央行货币发行与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带来挑战,使我国经济结构失衡加剧,不利于实现经济增长向内需主导型模式的转变,也不利于经济发展水平与国内居民消费水平之间做到良性循环。要建立起以内需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就必须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这是我国实现经济长期、持续、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为此,文章在分析我国经济结构失衡原因的基础上,提出通过进行出口战略性调整,"消解并转移"过度的外汇储备,把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与政府促进公共消费联系在一起,以此作为有效扩大内需的一种调控手段。  相似文献   

13.
知识经济与日本的经济衰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晴 《现代日本经济》2000,114(6):12-15
进入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陷入了严重的长期衰退,而美国经济由于以知识经济为标志的“新经济”的出现保持了持续增长。从知识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日本经济的增长机制和增长模式,可以发现日本的经济衰退不是由暂时和偶然的因素造成的,促成战后经济发展奇迹的“日本模式”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日本经济发展最大的阻碍。日本的教训对我国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为了更好地保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需要尽快改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本文结合当前我国国企发展的实际情况,研究如何开展理论联系实际的发展形式,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转型,从而促进我国的经济改革,加快国企的转型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当前经济危机下我国产业政策的调整与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逐步化解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我国应该转向更为坚决的结构性转变,将内部失衡与外部失衡问题的解决统一起来,在结构性调整与周期性调整中需求突破点,全方位思考经济发展模式变革的总架构,从而开启未来我国新一轮的经济增长。文章将着重分析产业政策调整与转型的动因,并深入探讨我国产业调整和转型的取向。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快讯》2013,(50):I0025-I0032
新型城镇化是前一阶段城镇化的升级版,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当前创新驱动的核心就是人的城镇化。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是在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能源资源承载能力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17.
<正>一、前言当下,在面对国际低碳经济转型的时代背景之下,我国正在面临着环境挑战,这就意味着作为对环境影响问题最为突出的我国工业产业,未来需要向着节能减排的目标发展,要成为低碳经济的领跑者。而就现实情况来讲,低碳经济面临着路径锁定的问题。因此,我国要将其视为主要课题进行研究,缓解工业发展压力,设置专项资金,积极研发低碳技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相似文献   

18.
劳动就业问题已成为长期以来一直困扰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大难题。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将会有更多的剩余劳动力溢出,使我国原有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如何解决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过程中的失业与再就业问题,以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促进我国经济的发...  相似文献   

19.
俄罗斯经济增长方式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体制转型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转型国家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两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近十多年来俄罗斯在体制转型方面迈出了大步,并使经济从衰退转入上升轨道,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通过对俄罗斯经济增长转型和宏现稳定设法的分析,有助于了解经济转型与增长方式转型这种双转型的内在联系和互动规律,对我国不无借鉴与启发。  相似文献   

20.
“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转型的关键时期。当前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我国通过从高速向“中速”增长的模式转化,努力实现政府从“经营型”到“服务型”的历史转型。国家主席习近平10月7日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中指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正在进行深刻的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我们不再简单地以提高经济增长率论英雄,而是强调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转型发展的价值取向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