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段时间以来,媒体关于"救市"的议论颇多。当舆论还在是否救市的纠缠之中热闹着时,救市的实际行动已经相继在一些城市悄然兴起。该不该救市?谁来救市?谁能救市?怎样救市?何时救市……有不少问题需要人们去冷静地深思。  相似文献   

2.
宋程丽 《消费导刊》2009,(17):48-49
在全球金融危机下,各国的经济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政府为了挽救经济,不惜动用财政力量进行救市,手段有所不同,有的向银行注资、有的投资基础产业、有的发放购物券等,而且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尽管这样,至今仍有部分公众对政府的救市行为和效果表示质疑。鉴此,本文对政府该不该救市、为谁救市、先救谁的市以及如何救市进行阐述,一方面有利于政府建立救市制度,另一方面则消除公众对政府救市行为的误解,积极配合政府的救市措施,共同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主持人:金融风暴中,各国政府的救市措施是否及时有效?金融危机是否见底?张健华:人民银行是国务院金融危机应对小组的主要部门,对于金融危机下的全球救市措施,我们最近一直  相似文献   

4.
由于美国房价的持续下跌和房贷违约率的上升引起的次贷危机被认为是继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最严重的一次危机。这场危机以惊人的速度蔓延,对西方金融市场和全球金融市场形成很大冲击。因此,美国发起了以美国为首的全球救市。本文主要分析了次贷危机的原因,政府是否该救市以及救市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正>经过几轮的调控和各种预期,房地产市场俨然没有之前那种火爆场景,但在降温之际,各地政府又将微调控转变为实质行动,松绑限购、下调购房入户标准……对楼市的微刺激连续不断。政府救市是真是假,救市是否真的能够刺激购买,时刻牵动着开发商和消费者的心弦。零点研究咨询集团房地产行业研究部结合最新监测数据,对房价下行期消费者心态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6.
以2015年6月到8月中国2997家A股上市公司的日收益率数据为样本,筛选出2015年股灾中主要的政府"买入式"救市事件,利用事件分析法分析历次政府"买入式"救市事件对A股市场的影响.研究发现:历次政府"买入式"救市事件对A股市场收益率的影响不尽相同,主要受买入的绝对量和相对量、买入对象以及买入时机三个方面的影响.结论对政府在股灾期间"买入式"救市政策优化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商》2015,(44)
2015年中国经历大股灾和救市,股灾的形成原因在于指数的过快增长和杠杆交易。各国政府救市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救市经验,值得我们汲取。  相似文献   

8.
倪云虎 《浙商》2009,(6):28-28
去年,我在自己的博客中谈到过对我国房地产业的一些分析、判断和预测。概括起来,我当时的明确观点主要有三条:第一,持续10年之久的我国房地产“牛市”肯定要调整;第二,政府会救市,而且“于情于理”都应该救市;第三,政府救市政策不可能扭转我国房地产业这次调整的大势。  相似文献   

9.
中国股市自2007年10月16日最高点6124点,到2008年4月18日收盘3094点,上证综合指数下跌近期50%了。而且在18日的一个星期A股创1996年以来最大周跌幅。股指的快速下跌,使得众多投资者都希望政府出台政策救市,但有学者则坚决反对政府救市。因此,对于跌跌不休的股市,引起一场政府要不要救市激烈的争论。  相似文献   

10.
一些媒体出炉的"广州限价房、经适房的推出有所延缓,广州已现‘救市'端倪?""西安市民买房可获政府补贴"的报道,与"美国两大房贷巨头被政府托管"的消息遥相呼应,似乎政府"托市"指日可待。但是广州国土房管部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目前没有救市打算!"连日来,广州媒体猜测本市可能  相似文献   

11.
王莎 《现代商业》2008,(14):181-182
当前中国股市巨幅下挫,学术界针对股市的不佳表现提出了各种解决意见,主要分为"救市论"与"不救市论"两派.本文综述各派的主要观点,通过分析得出政府既不应该"救市"也不应该"不救市",而是应当给予市场适当干预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缥缈 《商务周刊》2008,(9):47-47
4月的股票市场指数大跌,引发市场一片哗然。于是有"救市"与"不救市"之"争"——"政府到底能不能救市"、"中国股市到底着了什么魔了",种种疑问,不但渐渐烤热财经媒体,而且就像一根不断抽打股市这只"陀螺"的鞭子,伤人,同时自伤——恰如波德莱尔的名句:"我是伤疤,又是匕首!我是耳光,也是脸皮!"  相似文献   

13.
国际金融危机后实施的"金融救市"政策是导致地方政府债务迅速扩张的外部因素,地方政府债务的迅速扩张又反过来加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为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埋下隐患。实证研究发现,金融危机后实施的救市政策构成了商业银行"对政府债权"的显著差异与结构突变;商业银行"对政府债权"对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和存贷比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为促进经济发展,各国政府在救市形势的急迫下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举措。根据论坛顾问朱民的研究,各国救市措施具体而言包括降息、直接向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严禁卖空行为、注资、国有化或接管金融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近期发生的温州高利贷引起的地区金融危机为研究对象,从其背景、模式等方面剖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政府的救市政策以及银行、担保、企业面临危机时采取的措施,同时提出个人建议.  相似文献   

16.
"政府不需要拿钱去救市,而是要给市场信心。"——中房集团理事长孟晓苏孟晓苏认为,近期解冻保险企业投资不动产的动议,是政府"救市"的真正有用招数,因为这有利于地产市场重建信心。  相似文献   

17.
楼市遭遇寒冬,到底要不要救市?政府没有明确表态,任凭业界东南西北风一通乱议论,但几个月过去,非救市说逐渐占据上风,无论政府官员、学者还是业界人士,越来越多的人或肯定或无奈地加入到此一阵营中来。但不救市之后,或者还有更多的思考。对于政府行为与市场法则,大家的思考越发深入,或者,我们需要全新的思维去应对一个全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贸导刊》2008,(21):46-47
楼市是否会出现一轮激烈的价格战;股市蒸发的巨额资金都到哪里去了?在救市中高度关注民企  相似文献   

19.
《四川物价》2008,(9):19
阅读:《金融时报》发表记者徐绍峰的述评说,近来很少对股市发表意见的经济学家吴敬琏,不久前语出惊人。他认为,现在股市出现问题,政府救市是应该的。中国股市的“政策市”顽疾并未根除,一些人因此发财,而普通股民却利益受损。一向有“吴市场”之称的吴敬琏,突然“背叛”自己的立场,转而旗帜鲜明地高调支持政府救市,这起码表明,在他看来,当前股市出现的问题不是小问题,这些问题仅靠市场自己的力量是无法解决的.而且这些问题若不采取救市方式予以解决,后果将非常严重。无独有偶。就在吴敬琏发表“救市论”的前一天,一向代表着股市市场派最高理想的美围,也突然发布紧急命令,采取对房利美和房地美等主要大型金融公司某些类型的沽空行为进行限制的极端救市举措。  相似文献   

20.
进入2014年,持续上涨多年的房价在部分城市开始出现下降。成交萎缩、价格下降、投资回落、房贷收紧表明楼市低迷,由此"拐点论"、"崩溃论"甚嚣尘上。在此背景下,部分地方政府上演救市大戏,对楼市进行干预。如果地方政府习惯于重走救市老路,多年来促使房价回归合理的调控目标将会落空,部分城市住房供大于求的局面将会更加恶化。楼市走向关系国计民生,无论房价是涨是跌最终要交由市场决定。保持调控定力,不仅适用于宏观经济,也同样适用于楼市,地方政府救市应三思慎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