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世隆  张伟 《特区经济》2014,(5):136-138
独立以来,作为世界上第二人口大国的印度,历届政府都极其关注粮食问题,从尼赫鲁政府的土地改革到后来的绿色革命等,印度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加粮食产量,取得相当大的成就。一个最显著的成果是到20世界70年代末,印度在低水平上实现了粮食自给。粮食是农业的基础,粮食可持续发展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国经济增长的基础。在这个背景下,研究印度独立以来解决粮食生产问题,分析其成败得失,不仅对印度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都有现实的借鉴意义,也可丰富发展经济学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2.
詹晶  刘滨 《科技和产业》2021,21(6):124-131
在国内国际双循环背景下厘清现阶段粮食生产的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的空间分异规律,以更好地发挥粮食主产区对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战略作用.基于粮食主产区2001—2017年粮食生产面板数据,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检验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格局的空间模式,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驱动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结果显示:主产区粮食产量处于高-高和低-低集聚的省份较多,处于高-低和低-高集聚的省份较少,且空间相关性随着时间波动下降;2001年及2017年种粮人数对粮食产量的驱动作用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其他因素对各地区粮食产量的驱动作用基本一致.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必须在充分考虑粮食主产区地域发展差异的基础上,从提升粮食单产、坚守耕地红线、规范化肥使用、推进农业科技化、防范农业灾害等方面着力改善,以期为中国粮食安全提供科学保障.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但是也存在一定问题。当前粮食生产的基础并不稳固,粮食市场基本上是由强大的国有粮食部门所垄断的市场结构,粮食直补未能协调好主产区和主销区的利益,中国粮食市场存在“政策型”波动现象,粮食市场风险还将进一步扩大。所以我国应该加强粮食生产的基础,培育中间大商业组织,综合协调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的利益关系,建立目标并联的、“二元”稳定的粮食政策结构,鼓励粮食期货市场发展,利用粮食期货市场解决订单农业发展的风险等。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1978—2008年间我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进行了随机前沿分析。以此为基础,对我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并对粮食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行分解和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制度因素是影响我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关键因素;我国粮食产量增长主要是由投入要素的增长拉动,31年间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为1.17%,TFP对我国粮食产量的贡献很小,其原因在于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变化呈现相反趋势。2004年以来,技术效率提高的速度持续下降,技术进步逐渐成为TFP增长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5.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开局之年。2004年和2005年河北粮食产量连续两年增产,既为2006年农村经济发展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也为2006年农业增效和粮食增产设置了一个“高门槛”。从总体上看,2006年粮食再增产具有不少有利条件,但也面临一些制约因素。实现粮食生产目标,仍需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6.
对于我国集体化农业经济绩效的解释,主流文献的结论是“工分制”导致对劳动投入缺乏有效的激励。通过对一份浙东沿海某生产队社员分配分户方案的研究,作者发现,政府通过统购统销制度将集体化农业内部的剩余粮食都收购了之后,已很难在集体化农业内部对劳动投入形成有效的激励。作者以粮食生产为例,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国家粮食征购的比率对集体农业的粮食产量产生显著影响,最后又利用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证明了统购统销制度对集体化农业经济绩效的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7.
粮食部门是重要的涉农部门,粮食流通工作的重要任务是眼务“三农”。“十五”期闻,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有力地促进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十一五”期间,粮食部门应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加强调控监管,发展现代粮食流通。引导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试点县粮食直补制度的主要内容、直补机制的操作、实现方式和取得的效益,并针对尚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制度、试行粮食贷款计划、试行作物保险计划和进一步加大对粮食主产区改进农业生产和服务条件的投入力度等进一步完善粮食直补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袁丰 《发展》2023,(6):52-53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在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要保障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就必须提升耕地质量,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随着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的进城、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的推进,农业生产由单个家庭经营逐渐向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加速了农业机械的大范围推广应用。但在传统农业生产中,无论是畜力耕作还是机械化耕作,都不能打破长期形成的坚硬犁底层,影响土壤透水性、透气性,不利于提高耕地质量,也影响了粮食产量的进一步提升,急需推广深松技术。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海西自治州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党中央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从农村实际出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了农业生产方针和产业结构,采取一系列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和措施,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粮食产量年年增加。由于粮食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袁洁 《乡镇经济》2006,(10):63-64
建国56年以来,安徽省利辛县的农业同其它各业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的总产值,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到2005年底,分别比建国初期增长4.1和12.2倍.人们的生活水平正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但必须看到利辛县近几年粮食产量没有大的突破,处于徘徊局面,遇有自然灾害将会出现大的波动.为了使粮食生产稳步发展,中央做出了向农业倾斜的决策,减免了农业税,发放种粮补贴.各级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向农业倾斜政策,农业生产又开始有了新的转机.但是应该看到,由于对向农业倾斜政策缺乏全面的理解,在贯彻执行中仍然存在着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以河南省粮食总产量存在的波动性入手,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粮食生产相关投入进行组合提取分析,并对未来5年河南省粮食总产量进行建模预测。通过主成分分析显示,一是提取了农业基础资源投入与农业现代化水平因子及农业政策因子,贡献率分别为72.668%和15.429%;二是乡村从业人员与粮食产量趋势呈负相关,是由于随着农业生产多方面的投入增多,从中减少了一部分劳动力。运用所建立的GM(1,1)模型预测,未来5年,河南省粮食总产量仍将保持平缓增长的发展趋势,到2022年将达到7389.58万吨。该研究结果可作为相关部门制定粮食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
粮食是保生活、平物价、稳民心的关键商品。黑龙江省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只有“大农业”特征,进而.建立长效的商业化融资机制,形成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产量.解决供需矛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4.
我国数千年来,以农立国,而粮食在农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众所周知,目前的中国农业在全球7%的耕地上养活了世界人口22.4%。我国的粮食播种面积仅有16.8亿亩,只有美国的70%,但必须供养比美国多三、四倍的人口。这是了不起的成就。然而,我国只靠什么力量提高粮食产量供养不断增长的人口呢?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从1400年到20世纪中期,中国人口数量增长了7~9倍,人均粮食消费则长期稳定中略有增加;同期耕地总数增长4倍。粮食总产量增产的主要途经是扩大耕地和提  相似文献   

15.
宋承国 《改革与战略》2008,24(12):15-18
建国后中国粮食生产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然而,粮食安全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中国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中国粮食安全又面临新的挑战,既有的安全隐患亦并未完全消除,潜在的粮食危机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6.
最近,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牢固树立和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加快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始终坚持加强、支持、保护农业不动摇。胡锦涛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切实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确保把支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抓紧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制度,保护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生产粮食的积极性。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  相似文献   

17.
余姚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成效显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生产是基础的基础。为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组织化、现代化程度,余姚市按照宁波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目标要求,从2009年开始,规划分三年时间建成16.8万亩粮食生产功能  相似文献   

18.
一、重提粮食问题的缘由关于我国粮食问题已经讨论过多时。参与讨论者,上至各部部长、各省市自治区领导人,下至一部分学者和实际工作者。最后,农业部于1990年编辑出版了《中国粮食发展战略对策》(以下简称《战略》)一书,由农业出版社出版),对该问题的讨论做了权威性的结论。根据该书主要观点,我国的“粮食发展战略”可以概括如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又是农业的基础。因此,“人均400公斤粮食指标不可少”。为此,“  相似文献   

19.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1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及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粮食种植结构,努力实现今年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国民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农业部最近下发了《关于2005年发展粮食生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2005年粮食生产的基本目标是:稳定增加粮食播种面积,主攻单产,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努力实现粮食产量稳定增加、种粮效益明显提高。《意见》认为,2004年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总产增量和单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同时,粮食播种面积扭转了连续5年…  相似文献   

20.
杨金丽 《中国经贸》2013,(10):59-60
粮食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全局性问题。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也是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第一大国,“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粮食安全问题尤为重要。河南省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中原经济区规划的核心地区,特别是当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两不三新”发展路子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后,河南肩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责任再次被社会关注。结合2072年深入粮食行业的实地调研,本文阐述了当前粮食行业经营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完善的对策,旨在深化粮食企业经营体制改革,实现粮食安全及粮食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