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专利池的形成机理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近年来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的专利费纠纷及跨国公司技术垄断问题,本文从专利池最基本的形成原因入手,分析了跨国公司构建专利池的主要做法及我国专利池的基本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鼓励中国企业积极加盟国际标准专利池,加强信息领域在研发过程中的标准制定及专利池构建,树立示范专利池模式,加紧布置重点行业及领域技术标准中专利池的相关研究,建立应对标准中知识产权滥用问题预警等值得借鉴与参考的启示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计算机软件的可专利性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臻 《亚太经济》2006,(5):54-58
如何对计算机软件提供充分而不过度的保护,这是各国立法选择和司法保护上的一个难题,也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通过对计算机软件可专利性理论和实践的分析,可知计算机软件兼有专利权和著作权客体双重属性,并且软件专利保护优于著作权保护。本文从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对计算机软件法律保护的发展进程及其不同阶段的分析,提出了我国计算机软件专利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专利池”(即Patent Pool,也可译为专利联盟、专利联营、专利集管、专利联合授权等)是专利的集合,最初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专利权人达成协议,将专利许可给对方或者第三方,后来发展成为把多个专利权放入一揽子许可中所形成的专利集合体。其中要成立一个中立的专利管理机构,职责是进行技术跟踪和评估,超出有效期限的专利即被清除出专利池;邀请新授权的专利加入,并且管理机构还要纽织独立的第三方专家组对这些专利进行审核,确认是否属于专利池需要的核心专利,以满足“核心最小原则”。专利池的成员可以使用“池”中的全部专利从事研究和商业活动,且彼此间不需要支付许可费;  相似文献   

4.
专利代理人制度是整个专利法律制度的核心。日本的专利代理人制度自1889年创设以来已有115年的历史,前后经历了萌芽时期、发展时期、完善时期和成熟期四个阶段,迄今为止已形成了包含专利代理人考试制度、实务修习制度、专利业务法人制度、专利代理人协会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等在内的较为完善的专利代理人制度。纵观日本专利代理人制度,其立法的精细化程度、专利代理人协会对知识产权法律制度革新的参与与推动作用、中小企业专利代理援助制度以及专利代理人学校教育制度等方面对完善我国专利代理人立法和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均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与国之间经济抗争的手段,已经从主要依赖关税和配额转变为主要依赖人才、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其中,人才是知识的载体,标准以技术为基础,而技术又靠知识产权来保护。因此,在新形式下,知识产权已成为国际经济竞争的焦点,而围绕专利技术的摩擦和纠纷将会变得更加频繁和激烈。新商业筹码在一般人看来,专利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其实不然,专利在具备法律性质的同时,它更是市场策略问题,专利已成为商业筹码。一些市场占有率高、跟随主流技术、还没有累积专利筹码的公司很容易成为国际大公司专利追索的对象。2001年2月16日,英国…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专利池的定义、发展情况,分析总结了组建专利池的有效形式和具体举措,对产学研联盟如何构建专利池以及规划知识产权发展战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基于专利池构建的知识产权和标准竞争战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社会分工的深化和专利网战略的盛行直接导致专利丛林和"反公地悲剧"的出现.后发国家进行全球标准竞争需要立足发展中大国的用户安装基础和本土市场优势,依托标准组建"前端控制"型专利池,大力提升企业的技术能...  相似文献   

8.
为了保护本国利益,争夺国际市场,发达国家除了设置技术壁垒外,还以专利池为武器对中国企业发起了标准和专利战,已经对我国一些产业造成了严重危害。通过对专利池的定义、历史沿革和作用的介绍,指出温州企业构建专利池的必要性和有利条件,并对温州企业如何构建专利池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王胜利 《改革与战略》2009,25(2):120-123
为了保护本国利益,争夺国际市场,发达国家除了设置技术壁垒外,还以专利池为武器对中国企业发起了标准和专利战,已经对我国一些产业造成了严重危害。文章通过对专利池的定义、历史沿革和作用的介绍,指出温州企业构建专利池的必要性和有利条件,并对温州企业如何构建专利池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实际案例详细阐述了实用新型的专利性决定了实用新型专利取得后的法律保护效力,并针对实用新型创造性的法律判断进行了实例讲解,同时,以实际案例说明,企业在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取得、维权保护及相关侵权诉讼过程中,正确地判断和确定实用新型专利法律保护效力是专利维权和专利诉讼工作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1.
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高度依赖于专利技术。专利作为知识产权中科技含量最高的部分,覆盖着绝大部分的重要科技研究成果。本文以专利信息为视角检索我国生物医药产业1993年到2016年的专利,并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专利累积申请数量代表技术发展水平,从专利申请数量年度趋势、主要申请人、技术生命周期、重要区域分布、专利IPC和专利法律状态分析等方面展开专利分析,以此把握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探究技术发展重点和热点。本文旨在为促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提供专利信息方面的依据,为生物医药产业制定产业技术创新方面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中国快速增长的对外投资和技术升级与结构转型的背景,考察对外投资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基于对外投资影响企业创新的理论机制分析,文章利用中国上市公司财务与专利数据检验了对外投资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为克服样本选择和内生性问题,文章采用了倾向匹配得分法和双重差分法进行估计,研究发现,对外投资显著地提高了企业的创新产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外投资对发明专利申请的贡献具有持续性,对非发明专利的贡献较小且不具有持续性。仅进行海外并购投资的企业,对外投资对其发明专利没有影响。影响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对外投资会通过提高研发投入和外部学习效应来促进企业创新。  相似文献   

13.
As China aimed to transform her growth into an innovation-driven model, we study the impact of China's effort to promote technology inventions. By linking to Google Patents, we compile a comprehensive set of patent quality indicators. Based on Chinese provincial panel data from 1995 to 2010, we find that the effect of the implemented patent subsidy policies on quantity, as well as various quality metrics of patents,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 Moreover, the explanation power of subsidy policies on both patent quantity and quality diminished as time goes by. We also find that the effect of these policies depended on the growth rate of experienced innovators rather than entrants. Since the implemented policies we study in this paper were designed to focus on subsidizing expenses incurred during the patenting process,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vided partial funding led the way for improving China's patent quality.  相似文献   

14.
邱楚芝  赵锦瑜 《南方经济》2022,41(5):101-119
数量增长目标考核是中国创新政策的重要特色。由于政策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信息问题和机会主义,数量增长目标考核会引发微观创新主体的适用性策略行为。文章通过手工搜集和匹配上市公司专利数据,建立双重差分模型,尝试从专利数量增长目标考核视角,考察中国2010年实施的《全国专利事业发展战略(2011-2020年)》这一重大创新战略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发现该战略对企业专利数量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专利质量提升具有抑制效应,表明专利数量增长的目标考核会导致企业"重数量、轻质量"的专利申请行为。异质性分析的结果表明,民营企业以及创新能力偏低的企业更倾向于采取"重数量、轻质量"的专利申请行为。进一步,该战略主要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信贷扶持等政策措施引导企业专利申请行为。这些结论为引导中国企业高质量创新行为的政策目标设计、政策工具选择及分类精准施策提供了有益启发。  相似文献   

15.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D) and patenting activities of foreign firms in China. Utilizing a panel dataset of Japanese affiliates during the period 2001–2007, we first examine the determinants of R&D activity and find that local market-oriented firms place more emphasis on R&D, whereas process export-oriented firms are less likely to conduct R&D. Affiliates within a large business group that has more affiliates have a higher propensity to undertake R&D. Using only firms with positive R&D expenditures, we next estimate the patent production func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atent elasticity of R&D for Japanese affiliates is high, suggesting that they are more productive on patent production than other firms. Moreover, local market-oriented firms do need more patents to protect their products, whereas scientific firms demonstrate a lower willingness to register patents in China.  相似文献   

16.
实施企业专利战略 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可达 《特区经济》2007,221(6):231-233
技术创新是企业参与激烈市场竞争的根本优势,企业专利战略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文章在分析专利战略对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和企业实施专利战略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着重从提高实施企业专利战略的认识、加强企业专利管理、专利战略的具体实施、优化企业专利战略的环境等方面对企业实施专利战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罗艳娥 《特区经济》2010,(10):103-104
创业板上市公司专利良莠不齐。本文详细分析了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专利权属问题和专利质量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并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文章概括介绍了世界上标准化组织在其技术标准中融入专利技术的状况,侧重探讨了技术标准中的专利许可的四种许可模式,分析了中国国家标准有关专利许可的规定,并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e article analyses Swedish and Finnish patent agents and their businesses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Due to legal requirements, all foreign patent applications had to pass through the hands of patent agents. Despite the central role, this transnational business of technology intermediation has received only limited attention in the scholarship. The article studies the business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patent agents and their clients, and employs new datasets, which include information about all foreign patentees using a patent agent in 1860–1910. The main findings are that the transnational business relationships affected the specialisation of national patent agents, especially in Finland, where patent agents with a legal background contributed to the inflow of inventions managed by Swedish patent agents. Patent agent services also represented significant indirect costs of the patent systems for their foreign cli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