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奇石故事多     
奇石,又称观赏石,雅石,供石,石玩,日本称之为水石,韩国称之为寿石,是指不事雕琢,具有自然美感的石头。包括奇特的化石,矿物晶体和岩石等。奇石具有独特的形态、色泽、质地、纹理。奇石具有观赏、收藏及科研价值。  相似文献   

2.
宝轮位于四川广元以西,自秦汉以来是蜀道上重要驿站。 宝轮人继承祖国悠久的石化,创造和收藏不少优秀的奇石艺品。宝轮三国化园主人覃昌林就收藏着许多“特”、“精”、“美”奇石。其中尤以“黄帝”石为奇。这是一块重9吨,高3米,厚0.7米的罕见五彩奇石。其石质为绿泥玉,色泽以墨绿为主调,间以绿、黄、灰、土红和白色。奇石正面是一尊酷似中华始祖黄帝的彩色浮雕像,黄帝像全高1.3米,身着龙袍,头戴皇冠,气宇轩昂,拱手胸前,步履稳健,尽显帝王风范,恰似“黄帝”登大宝诏告天下之圣举,令人叹为观止。[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几乎每个人都需要激励.销售人员也不例外。他们甚至比其他人更需要激励。这是因为:销售工作是激情和理性的混合体.频繁的拒绝和挑战使销售人员需要内心的激励.复杂的流程也需要他们具有理性和恒定的心理素质。放眼四顾.销售人员的职业疲惫状况在企业里广泛存在.企业可能在投入了大量经济资源进行刺激后依然收效甚微,原因何在?根本原因在于我们还没有真正了解销售人员内心的激发点.销售经理应设法增进对销售人员的了解.洞悉他们的真实需求,这很重要,可以说,了解销售人员的需求是激励成功的前提。  相似文献   

4.
青海奇石谈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自古就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区内地貌地形复杂多样,而重多的构造地貌、风成地貌、重力地貌、黄土地貌的变化和不同岩石质地的差异,孕育造就了大量不同类形、千姿百态的多种奇石。青海奇石,目前有观赏与收藏价值的主要有黄河水冲石(简称黄河石)、湟水水冲石(简称湟水石)、昆仑风砺石(简称风砺石)、丹麻彩石(简称丹麻石)、黄土姜石(简称姜石)和矿物晶体石等。  相似文献   

5.
法医是个很神圣的职业。说它神圣。是因为它离真相最近。也离天堂里的死者最近;法医又是个沉甸甸的职业。说它沉甸甸。是因为它不允许有任何的差错和纰漏。任何一个小小的失误。都可能铸成千古冤案。做了19年法医的袁萍自己说:“我觉得法医。其实是个帮死者说话的职业。”[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图片新闻     
《中国老区建设》2010,(8):42-43
广西百色:农民举办个人奇石展 6月15日,广西百色市平果县农民陆玉琪举办的个人奇石文化展正式开展。此次展览共展出其收藏的奇石129件。这些奇石全部产自本地的右江河床,异彩纷呈,纹路清晰而细腻,色泽光彩夺目。  相似文献   

7.
在天津滨海新区大港.赵立波可谓是声名远播。这一方面是他经营有方,总能够在波诡云谲的商海中立于不败之地。再有,就是他的收藏了。说到收藏.这些年挺火,所谓盛世收藏嘛。但能够做到赵立波这种规模和水平的,不要说在滨海新区.即便在整个天津也不多见。赵立波说:“对收藏来说,心气儿比钱更重要。”有一次因为收了件藏品,剩下的钱只够他买一张回津的硬座火车票.吃饭的钱都没有了。  相似文献   

8.
我提笔写上这篇文章的题目时。颇感辛酸。 也许有人会笑,说我杞人忧天,可我要说的是,这不是将来时.而是我们当下生活的现实。当我们迎接新世纪,即将展开大开发的蓝图时。突然发现身边不请自来地有了一位“伙伴”.它无声无息,却贴身紧逼,鲁莽地闯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赶都赶不走它。我们恨它。这是再自然不过了.因为官污染心灵,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谁没有受过它的损害呢?单位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了,都是这小子捣鼓的;回国都上当,可当当不一样。假货骗子满天飞,也和它不无关系;刚住进花了大半生积蓄一屁股债换…  相似文献   

9.
徐愚 《宁波通讯》2012,(4):59-59
在种种收藏“热”过后,这几年悄然流行的石文化,使平凡的石头成了人们所追捧、所共识的收藏新宠。若要收藏奇石,选择石种是关键的第一步,了解石种的原理,认识石种的劣优,方可收藏。石头品种繁多,素有“千种玉,万种石”来形容它的存世量之多,石头的类别多达千种。今天我们来细细品味其中之一的寿山石。  相似文献   

10.
刘姣 《魅力中国》2014,(22):232-234
“相”字是一个复杂而且特殊的字。说它复杂,是因为它是一个兼词,兼有名词、动词、指代性副词等多种词性和用法;说它特殊,是因为它作为副词。不仅表示动作涉及到的双方,表示“互相”的意思,而且还经常表示动作涉及到的单方面,具有一定的指代性,(可代第一、第二、第三人称)指代多种人和事物。“相”字的用法复杂且多变,在中学教学和学习中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不小的困扰。本文试从通过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大量例证分析“相”字的本艾、引申义及“相”字的古今演变过程,拟以系统的脉络为读者的研究学习提供相关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