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苑洪春 《活力》2010,(12):241-241
哪一种新闻报道是最难写的?说起这个问题,国内电视新闻记者十个人中恐怕至少有五个人说.是经验报道。什么是经验报道.它一般指的是对某一地区、某一领域一定时期内取得的成就、业绩的报道.是一种对成功经验的总结。经验报道是中国新闻样态中特有的一种新闻报道.很多人也把它称为主题报道。比如,上级宣传部门要求对某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成就做一次集中宣传。  相似文献   

2.
王艳 《活力》2010,(8):365-365
20世纪中期深度报道的形式首先出现在了报纸上.它是指完整反映重要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揭示事件的实质意义与发展趋势的一种高层次的报道方式。也就是说,深度报道是报道题材重大、报道面宽广、深刻透视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富有理性思辨的一种报道方式。那什么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呢?“电视深度报道”是指除了狭义上的“深度报道”之外.也将部分“调查性”、“解释性”报道涵盖在内.它实际上是“追踪评述”、“综合评论”、“阐释分析”、“政论”、“热点话题”、“对话”等节目的通称。  相似文献   

3.
郭丹茹 《新远见》2011,(5):74-77
在灾难事件报道中.报纸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两种:新闻图片与文字报道。在灾难报道中,新闻图片甚至比文字报道更为重要,因为灾难性事件具有突发性、复杂性和异常性等特点,单一运用文字叙述很难再现事件现场及救援情况.而采用几张现场图片不仅突出了现场感.还能提高报道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4.
孔冠男  于海彦 《活力》2010,(4):203-203
一、较强的专业性 经济新闻报道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报道。在对经济领域发生的情况进行报道时.往往要涉及一些业务性问题。而经济述评等深度报道.不仅要求介绍较丰富的专业知识,还须具有一定的理论色彩,因为在许多经济观察的背后,往往是一系列的经济政策问题和经济理论问题。比如,经济评论《回答紧缩银根是否过度了》就涉及金融学、经济学以及国家金融政策等多方面的知识.如果记者缺乏这些知识.就无法构筑这样一篇谈金融操作、市场状况及其发展的文章。  相似文献   

5.
肖巍 《活力》2011,(5):154-154
深度报道就是对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报道。如今.深度报道已成为体现一张报纸深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在这里,结合多年的新闻实践,谈一下如何搞好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6.
郭亚洲 《活力》2013,(9):39-39
新闻的鲜度和速度一直被认为是广播新闻的最大优势.而新闻连线报道更是以声音为主要传播载体,通过记者的口述把新闻信息通过电话直接传输到电台直播间播报出去,它将广播新闻的时效性推向了极致。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广播新闻的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声音,同时,连线报道也比传统的录音报道灵活。在这里有一个经典案例要和大家分享,就是二战时伦敦受到轰炸,美国记者爱德华.默罗制作的现场连线报道《这里是伦敦》系列节目。  相似文献   

7.
崔维国 《活力》2012,(4):73-73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地对媒体的宣传工作也逐渐重视起来.打城市旅游牌、产业牌及地缘优势牌.都在加大宣传力度,那么如何才能做好对上报道工作呢?本人从事广播对上报道工作多年.就广播对上报道工作谈一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8.
王晖 《活力》2011,(16):91-91
深度报道是指完整反映重要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揭示其实质意义和发展趋势的一种高层次的报道方式。本文通过分析新闻深度报道的内涵和特征.提出新闻工作者必须要通过细致调查分析才能做好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9.
史艳欣 《活力》2011,(11):192-192
连线报道也可以称为电话连线采访报道,是以声音为主要传播载体,电话为媒介,由广播记者在新闻现场以口述或是互动对话的形式,把新闻信息通过直播问直接播报出去。作为与广播消息稿、录音报道并用的一种手段.以记者口语化的描述,勾勒出新闻事件的画面.把现场氛围呈现出来,使听众如临其境,具有现场感.增强了广播新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首先,“交通广播”连线报道,经验的总结。作为“交通广播”记者,在近几年的采访报道中。深刻体会到r,连线报道在制作程序上比录音报道更简便,表现形式比消息稿更加生动,所以成为当下广播新闻的重要表现样式。  相似文献   

10.
董艳春 《活力》2011,(6):259-259
人大、政协“两会”的报道,一直被认为是时政新闻的重要报道内容。也是考验时政记者“真功夫”的试金石。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政务公开力度的加大.“两会”的透明度也在明显加强。一年一度的“两会”报道,也越来越受普通百姓的关注,成为百姓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于是.对“两会”新闻报道的推陈出新,也是各类媒体追求的目标,其中纸质媒体的创新更是层出不穷。这里,笔者仅就晚报在“两会”报道上的创新尝试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1.
齐鹏飞 《活力》2011,(18):108-108
从2003年开始,一个以“感动”为主题、以评选过去一年具有崇高人格魅力、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10位新闻人物为主要内容的年度节目走进了千家万户的电视荧屏.这就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精神品牌节目——“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典型报道在我国被认为是一种最具指导性的报道形式。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2.
陈玉梅 《活力》2009,(8):61-61
所谓深度报道.顾名思义。是一种全面深入的新闻报道形式.是相对于客观报道的平面性、片段性和孤立性而言的。它在交代事实的同时,更侧重于提示、说明事实产生的原因、发展过程及后果,对事实进行解释、分析。使受众对新闻事实的本质及意义有全面、纵深的理解。如果说客观报道的基本要求是“实事”,那么。深度报道的本质要求则应该是“求是”。  相似文献   

13.
马庆平 《活力》2013,(6):90-90
当今社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竞争空前激烈,一个新闻事件在发生之后.就能在多个媒体上收听或收看到.如果一个媒体在报道中仅满足人云亦云,就会缺乏竞争力。在报道新闻时加强策划.做好深度报道,意义很大。  相似文献   

14.
王巍 《活力》2012,(6):174-174
深度报道从出现到繁荣.已经历经了70多年,至今已成为新闻媒体加强舆论监督、增强竞争力、提升传媒品牌、扩大社会影响、吸引受众注意力的有力手段。探讨深度报道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和原因,把握深度报道的特征与作用.对于我们掌握好这一“新闻武器”,活跃新闻报道,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宴群 《活力》2011,(11):198-198
新闻从业者的天职就是探寻和报道事实真相.这要求新闻从业者必须时刻坚持将“真实”放在首位。但是在漫长的新闻业实践中.新闻报道失实的现象不仅从未消遁.而且层出不穷、屡禁不止。在不同历史时期,其主观动机、表现形式和危害性还有不同的呈现。由于新闻报道失实会造成对受众的欺骗、对舆论的误导和对媒体公信力的伤害,建立一套完整的长效机制以防范报道失实,并对失实报道进行及时处置,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6.
姜明  李洁蕊 《活力》2010,(17):60-60
目前.媒体已进入品牌营销时代,新闻报道则进入了观点时代。具有高品质信息“附加值”的深度报道,被看做网络时代平面媒体的守护者,越来越受到众多媒体的关注和厚爱。特别是传统的平面媒体.如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中国青年报等,其推出的深度报道已成为对抗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体的“法宝”。然而.尽管“深度报道”被众多的媒体当做竞争的“重武器”,但真正让读者感受到有深度的报道却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17.
白雪峰 《活力》2010,(10):194-194
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第二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也是第一次将我国两名航天员同时送上空。围绕这一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可谓铺天盖地.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电视媒体全天候现场直播:新浪、搜狐、网易等各大新闻网站纷纷推出神六专题报道.现场新闻滚动播出。电视媒体、网络媒体这种现场直播式报道.给以出“隔日”新闻为主的平面媒体带来空前压力。  相似文献   

18.
孙笑非 《活力》2011,(9):59-59
对上报道是外界认识一个地方的重要窗口,是树立地方形象的平台。同时,又是一项任务繁重的系统工程.只有领导重视,统筹协调,为对上报道工作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经费保障和人力保障,对上报道工作才能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9.
孙锐 《活力》2011,(12):240-240
“流言有根有据.基本属实。越来越像新闻;新闻捕风捉影,随意夸大,越来越像流言。”这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条短信,这个流言讽刺了目前有些新闻报道.夸大失实的现象。开始听到这个短信.心理颇有些不是滋味,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谁愿意听到这样讽刺的话呢!可细细想来,目前新闻报道失实的情况的确存在,仅自己所见所闻这样的事情就可以用“可观”来形容了。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个“事实”就已经严格界定新闻报道必须尊重客观事实,失实的报道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经不是新闻了。  相似文献   

20.
谢平 《活力》2012,(6):170-170
近年来,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对党报的报道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大多数党报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在传播规模和业务方法上基本做到了报道及时、客观,体现出时效性和报道水平的进步,但仍然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