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有一枚玄武厌胜钱(见拓图),其钱文<钱汇>释读为"常平五辰"."常"、"五"二字较明晰,而其余二字我感到释读有些疑惑.钱面穿下谓之"平"字与常平五铢钱"平"字结构不同,该字中竖与内郭不连;下半部与常平五铢钱文"平"字下半部有异,下半部与平划、与中竖划均不相连并且分为两笔,似有"光"字字形.穿左释为"辰"字亦感觉有些不类.经查阅了很多资料并请教了有关学者均未果.我觉有必要将问题提出进行研究,一则弄清该钱文释读,二则可为篆书字多一书体,故而在此将该钱拓图附上供泉友学者商讨研究.  相似文献   

2.
西魏大统6年(公元540年)铸"五铢"钱"五"字交叉为直划,铜色微红,铸工尚佳(图一)为大统五铢钱. 隋自开皇元年(公元581年)9月废北周、北齐旧钱,采用西魏的型制铸行"五铢"新钱.世称"开皇五铢".又因后来为取缔私钱,曾在京兆各关隘置百钱为样,不合格的一律销毁重铸,故又名为"置样五铢"(图二).台湾著名钱币学家蔡养吾先生在他的<中国古钱讲话>中写道"惟大统及置样两种五铢之混淆,仍有未明之处,故隋钱之证明,至今仍在争议中."笔者正好也有两枚不同大小、不同重量的"五铢"钱为佐证作一区分,测的数据列表如下:供泉界同好教正.所测数据也基本与2002年11月<陕西钱币研究文集>79页"试论隋置样五铢的重量形制与分期"文章中测得大统、置样五铢的数据相近.  相似文献   

3.
2000年七期<钱币研究>程宣本先生<少见五铢钱"宽头"五>一文,从所拓之图看,该钱铢字金旁三角形宽大,朱部上下部都圆折,一望而知是东汉五铢.  相似文献   

4.
2000年夏,在集币市场一农民拿着一串五铢钱,约百余枚,钱体锈蚀较重,绿锈斑驳,但文字仍清晰可辩.我从中挑选了10余枚.这批钱大部分钱体厚重,钱文古拙,五字多数交笔为直笔,"朱"字上下方折,但书写随意,与后期上林三官五铢及昭、宣时期五铢不同.很显然这批钱应为西汉早期的郡国五铢,现选拓10枚供研究.  相似文献   

5.
近集得曹魏五铢两枚,一枚钱文横读五铢,径23,穿11.5毫米,重2.1克,右边残缺一块,"铢"字锈蚀不清,背稍移范(图1).一枚钱文横读五铢,文字隐起,面上正中有一卧"五",暂读"五五铢",径23,穿11毫米,重2.5克(图2).上述两枚钱币均广穿,周边有毛刺,廓压钱文,制作不精,完全是曹魏五铢之形制.此钱得之一农民之手,自称是金村人(曹魏故城内一村名),种树挖坑挖出的,同出还有几枚汉剪边五铢钱(本文不作介绍).  相似文献   

6.
2006年10月间,笔者在张家川市场收集到94枚汉五铢钱,据了解出土于龙山、大阳乡一带,具体出土地不详.经笔者分类整理,有穿上横12枚,穿下横3枚;穿上星2枚,穿下半星12枚;内郭5枚,无内郭27枚;面四决纹3枚;面穿上"异月纹半星"30枚."异月纹"这种五铢在张家川属首次发现,全国似乎也不多见,现挑选10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1991年<安徽金融研究·钱币增刊>第三期上曾刊登过我写的一篇短文<和五铢钱同出的"怪物">.在文中我简单地介绍了一枚和西汉五铢一起出土的长方穿形铜钱.由于当时条件所限,一时无法说清它是钱是物,只知这东西和五铢钱出自一座西汉墓,而此墓又距离西汉武帝的陵寝茂陵不远,且出土时放在一个陶罐内.当时五铢钱有120多枚,长方穿形钱有7枚.我有幸获得五铢钱11枚,长方穿形钱1枚.  相似文献   

8.
<后汉书·光武帝记>: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初王莽乱后,货币杂用布帛金粟.是岁始行五铢钱."东汉五铢"铢"字"金"头较大,略呈等边三角形,"金"旁四短竖,"朱"旁圆折(个别也有方折者),中竖高出"金"旁,一般重3-4克.然而,五铢钱到汉代中期质量开始减重,铸造粗劣,字文笔画粗浅,仅重2.1-2.4克.东汉钱币的减重到桓帝时期更加严重,而这时私铸之风大行,私铸恶钱充斥市面,货币体系濒于崩溃.两晋南北朝时期尽管各朝有自己的铸造五铢或其他货币,但仍以汉代五铢为主要流通货币,其中私铸钱占很大一部分.从目前的出土情况来看,无论是东汉末年还是魏晋南北朝的钱币窑藏,私铸五铢所占比例都在50%以上.  相似文献   

9.
多年前在清理本地出土的一批六朝钱币时,发现了一枚奇特的"五铢"钱.该钱直径22.8、穿径8.2、厚1.1毫米,重2.7克(如图).青铜质,铸工一般,面穿四角有四处明显的不规则柱状凸起;钱币外轮留有铸造飞边,锈色深蓝间有绿锈,应出自于密封较好的窖藏.初时认为它系民间私铸的仿西汉四决五铢钱,并未重视.  相似文献   

10.
2011年5月,笔者有幸在100多枚宋钱中集得圣宋元宝行书广穿小字小样一枚(如图),该钱面狭缘细郭,背中缘广郭,钱文除"圣"字锈迹覆盖较重,其他三字比较清晰,质地青铜泛红,底色乌黑,红绿锈斑斓,品相较  相似文献   

11.
有关平背五铢的讨论始于贵刊1987年7期发表西汉建章宫下铸钱遗址出土平背五铢,从那以后全国先后报道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发现平背五铢钱,披露的数量虽然仅有几十枚,但各家之观点却不尽相同,其已成为五铢钱研究的热点.诸家论说之中以倾向平背五铢为西汉最早期的郡国五铢和倾向其为东汉或更后的私劣钱两派争论最激烈,而笔者今天也想通过手头的一些实物资料,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叶伟奇 《西部金融》2005,(11):79-80
数年前,笔者从外地泉友处购得一枚奇特的"乾隆通宝"宝福局小平钱.该钱红铜质地,钱体呈暗红色,直径25.50毫米、穿径5.5毫米、廓厚1.2毫米、重4.76克.正面"乾隆通宝"四字,文字朴拙,字迹略显漫漶,背面穿左右为满文"宝福"字样(如图).  相似文献   

13.
邓传忠 《西部金融》2001,(11):59-60
2000年以来,襄樊汉江古码头卵石中出水不少五铢,笔者将收集到的内郭五铢选拓八枚,并对内郭五铢的归属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对于精美的内郭五铢,过去的辞书均断为南朝梁武帝天监五铢,但也有认为是陈五铢或北周五铢的.  相似文献   

14.
2003年假日,清理多年积累,意外地发现一枚"开国通宝"小平钱.径25,穿径5.5,厚1.3mm,重3.9克;"开国通宝"四字为篆书;正面呈阔缘细郭,背面为阔缘广郭;通体表现为红斑绿锈.开国通宝,旧谱无载,近两年全国发现数枚.  相似文献   

15.
最近,笔者从泉友处交换得一枚异版"裕民通宝"背"一分"钱,该钱直径28.5毫米,穿宽6毫米,重6.35克,青铜质地,钱文仿宋体,钱面"裕民通宝"四字对读,背穿右铸"一分"字样,表示折银一分.该钱与普通"裕民通宝"背"一分"折银钱的最大差异在于,正面钱文"民"字下有一巨星.该星纹直径1.2毫米,形状为规整的圆形,高高凸出地章,非常惹人注目(如图).笔者收集有不少裕民背"一分"折银钱,如此异版钱还属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16.
在我藏品中五铢"君宜候王"有三种版式,现介绍如下: 五铢钱存世极多,但要想集得一枚真正特殊品是十分不易的,"君宜候王"当属此类钱.  相似文献   

17.
13.宣和通宝正郭(图21),直径31.1毫米,郭厚2.1毫米,穿边长7.2毫米,重8.2克.同版流通钱典型数据:直径30毫米,郭厚2.2毫米,穿边长7毫米,重7.6克. 14.宣和通宝长通(图22),直径31.9毫米,郭厚1.9毫米,穿边长7.6毫米,重6.8克,各谱未载.此泉应和《北宋铜钱》第591页上的3709号钱成对.同页上的3708号隶书钱应命名为正郭长通狭字,暂无对品.  相似文献   

18.
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为解决郡县和封国(王国)铸造郡国五铢钱所引起的朝廷与地方官府和王国之间争夺铸币权的矛盾①,扭转铸币的减重问题,在继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铸造三铢钱和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铸造郡国五铢钱后,又一次进行币制改革,铸造了一种被称为"赤仄五铢"的青铜币.<史记·平准书>记这次币制改革云:"郡国多奸铸钱,钱多轻,而公卿请令京师铸钟官赤侧,一当五,赋官用非赤侧不得行."  相似文献   

19.
笔者于2001年<西安金融·钱币研究>第11期上发表了拙文<襄樊汉江出水的内郭五铢>,根据其形制特征及史料记载,把它定为梁天监五铢的一种版式.主要史料引自<古钱大辞典>下篇第161页摘录的南史中的一段话,即"南史南平王伟传,天监元年,封建安王,初武帝军东下,用度不足,伟取襄阳铜佛,毁以为钱."根据这一记载以及<隋书>食货志所说:"梁武帝乃铸钱,肉号周郭,文曰五铢,重如其文"之说,笔者认为,南平王肖伟所铸之币必遵循武帝铸币形制,同时根据襄樊汉江出水的内郭五铢特征所以得出了上述推测.文章发表后似觉意犹未尽,两年多来,又得内部五铢数十品,除一枚为蜀五铢外,其余均形制相同,现选拓15枚附后,并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我收藏一枚崇宁通宝铜钱.此钱生坑红斑绿锈,脱锈部位地张为黑色.地张平整,无流铜,无错范,穿口光洁,字口深峻,无粘连,外郭、穿郭面背均似有清过根的迹象,像刀切的一样精整,宁字"心"字远点,与崇宁通宝铁钱同式.根据以上特征,是钱应为铁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