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2011~2019年中国279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以“宽带中国”城市与智慧城市双试点建设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估计法考察双试点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结果表明:双试点城市能够显著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且这种促进作用因地区分布、资源禀赋、城市规模的异质性而有所差异。机制分析发现,双试点城市通过促进技术创新、居民消费和互联网发展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政策协同检验结果显示,相较于单试点,双试点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更强,并呈现出显著的协同作用。因此,应有序、合理扩大试点城市规模,加强政策协同与联动,因地制宜推动政策实施,推进试点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0—2020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Super-SBM模型分析了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时空演变趋势,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渐进双重差分模型揭示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及其时空异质性。研究发现:(1)2000—2020年,长三角地区城市绿色创新效率整体呈现上升态势,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辐射模式由“圈层扩散”向“多核心轴带扩散”转变。(2)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显著提升了长三角地区试点城市的绿色创新效率,且政策效应可持续5年,研究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3)低碳城市试点的政策效应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本城市的低碳治理将对地理相邻和经济相邻的城市溢出“制度红利”,且对地理相邻城市的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更强的激励效应。(4)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激励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受到城市资源环境属性和绿色创新效率属性的影响,其在非资源城市和高效率城市中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2010年中央推行低碳城市试点为准自然实验,基于中国地级市数据库,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和双重差分相结合的方法,实证分析低碳城市试点对获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通过中介效应模型甄别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的间接效应。结果表明,获批低碳试点城市能够直接促进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这个结果在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显著为正。对影响渠道的检验表明,低碳试点政策能够通过提升城市创新水平、促进产业升级的渠道间接提升所在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但产业结构转型的间接效应并未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4.
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是现代化交通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内容。基于中国城市面板数据验证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试点政策碳治理效果。研究发现: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试点政策存在环境政策红利,降低了城市人均碳排放,系列检验后依然稳健;试点政策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对属地和邻近城市人均碳排放量均具约束力,直接效应大于间接效应;政策降碳效应在中西部地区、北方地区、小规模城市、高铁未开通城市、交通运输劳动力低投入城市和交通运输规模小的城市更明显。为此,要建立健全低碳交通运输制度体系,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试点政策扩容,推广应用交通领域节能减排技术,加强市际交通领域碳治理协作。  相似文献   

5.
推动低碳城市建设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2008—2021年深沪两市A股工业企业的年度数据,将三次低碳城市试点视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递归式中介效应模型等实证考察了低碳城市试点的碳减排机理及环境审计在此过程中的交互关系。检验结果表明:(1)低碳城市试点显著降低了试点城市企业的碳排放量,且该效应在高碳行业企业、工业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企业及媒体关注度较高企业中表现更为突出;(2)低碳城市试点与环境审计在促进企业减少碳排放方面存在互补关系;(3)机制检验表明,技术创新在低碳城市试点促进企业减碳方面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人力资本集聚水平提升成为中国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关键因素。基于中国2005—2019年22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法评估了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人力资本集聚的政策效应。研究发现:智慧城市建设显著提升了试点城市的人力资本集聚水平且政策效果随时间推移增强;机制验证表明,智慧城市建设能够通过提升试点城市信息化水平进而促进人力资本集聚;智慧城市试点的政策效应具有异质性,东中部地区及新一线及二线试点城市的人力资本集聚效应较明显。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以优化智慧城市试点建设。  相似文献   

7.
通过引入PM2.5指标改进绿色生态效率的测度模型,采用全国281个地级2005~2020年的面板数据,构建渐进双重差分模型,检验创新型城市的设立对城市绿色生态效率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我国绿色生态效率地级市和城市群层面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而京津冀城市群表现为“U”型特征。创新型城市的设立对城市绿色生态效率具有显著提升作用,相较于其他区域板块,中部地区的政策效应较弱;产业高级化和创新环境改善对城市绿色生态效率的作用效果呈现出先促进后抑制的调节效应。因此,各地应借助创新型城市的政策外溢效应,结合地区环境比较优势,以优化产业结构和稳定创新环境为突破口,有序推进国家创新型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8.
基于政策协同视角,利用2004-2017年中国1890个县域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再中心化影响函数分解和三重差分模型,从“质”和“量”两方面考察智慧城市和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的协同减排效应,从区域、规模与减排压力方面对其异质性进行了拓展分析。研究发现,低碳城市与智慧城市发展模式叠加加速了城市绿色低碳发展。从“质”的方面来看,在低碳城市基础上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碳减排效应更大。从“量”的方面来看,智慧城市建设使低碳城市碳减排效应更加突出,但两类城市发展模式的协同减排潜力仅在东中部地区、大型城市和超特大型城市以及减排压力较大的城市得到了释放。据此提出创新城市发展模式,激发协同减排潜力,分类推进低碳基础上的城市智慧发展,强化城市发展模式叠加中的政策协同。  相似文献   

9.
张营营  许钊  彭硕毅 《城市问题》2023,(9):34-43+65
借助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这一外生政策冲击,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大数据发展对城市低碳转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大数据发展显著降低了城市碳排放强度,有利于促进城市低碳转型,该结论经两阶段双重差分估计、非随机选择、安慰剂等一系列检验后依旧稳健。从动态效应看,大数据的政策效应具有一定程度的滞后性,且随时间变化呈增强趋势。异质性分析显示,大数据发展对东部地区城市和知识禀赋较强城市低碳转型的赋能效果更好。路径分析表明,大数据发展能够通过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两条渠道驱动城市低碳转型,前者表现为技术创新能力与技术扩散效果的提高,后者则体现为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优化。进一步的分析还发现,数据法治建设和国内大市场优势均会增强大数据发展的碳减排效果。研究结果为加速大数据发展与应用,助力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和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我国分批低碳城市试点建设为准自然实验,探究低碳城市试点对微观企业环保投资的影响.文章采用手工收集整理的重污染行业环保投资数据为样本,深入探究企业在承接低碳城市试点建设中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结果表明:低碳城市试点建设整体上提高了企业环保投资水平.同时基于环保合法性考察外部媒体关注所发挥的作用,实证检验发现:媒体关注程度高时,低碳城市试点对企业环保投资的体现作用更显著.进一步基于中介效应分析低碳试点带来的经济后果,研究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最终会提升企业价值.  相似文献   

11.
加强企业党组建设是当前公司治理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文章以2013-2020年我国A股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党组织参与治理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党组织参与董事会、高管层治理显著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环境规制负向调节两者之间关系;党组织参与治理对不同产权性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存在差异性。研究提出如下管理启示:健全党组织建设,提高领导层政策执行力和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完善党组织参与治理机制,引导企业树立绿色创新价值观,降低绿色技术创新活动委托代理风险;正视党组织参与治理局限性,发挥党组织嵌入与环境规制的协同治理效应。  相似文献   

12.
在全面实施“双碳”“双控”战略背景下,绿色金融政策亦成为助力企业技术创新、推动社会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制度创新视角,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这一区域性政策为切入点,采用PSM-DID研究绿色金融政策实施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发现试验区政策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研发投入的相对规模和专利申请数量,具有较强的融资“增益”效应,且对国有企业和低污染企业创新投入的激励效应更强。就影响机制而言,绿色金融试验区政策主要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改善外部融资环境促进企业技术创新。鉴于此,应完善顶层设计,强化信息披露,创新绿色金融工具,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将2012年智慧城市试点政策作为一次准自然实验,本文使用2007—2018年中国17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来检验智慧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智慧城市试点政策可以促进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智慧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在不同人口规模、不同经济规模以及不同特征的城市中表现出一定的异质性;智慧城市试点政策主要是通过提高政府科技支出和优化创新环境来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在碳达峰压力下,开展绿色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碳排放效率成为国内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必由之路。基于SBM方向性距离函数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对2015—2021年国内293个地级市工业企业碳排放效率进行测度,并采用SYS-GMM以及工具变量法探赜碳达峰压力与绿色技术创新对企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碳达峰压力与绿色技术创新的协同效应具有推动企业碳排放效率提升的长效机制;两者协同影响主要经由控制工业能源消耗量、缩减碳排放量以及提升技术应用水平的路径实现;碳达峰压力与绿色技术创新这一约束激励机制对企业碳排放效率提升有重要影响。据此,为推动国内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政绩考核制度由单一GDP增长评价转向多维政绩评价体系后,地方政府“减碳”压力显著增加。选取中国三批低碳试点共123座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其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环保词汇的词频构建政府“减碳”压力指标,实证分析了2014-2019年间地方政府“减碳”压力对城市绿色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地方政府“减碳”压力能显著促进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的提高;(2)地方政府“减碳”压力的绿色创新效应可通过政府“胡萝卜加大棒”的治理行为传导至辖区其他经济主体,激发其进行绿色创新活动;(3)从南北差异角度出发,南方城市政府“减碳”压力对辖区绿色创新的正向影响显著高于北方城市,这一差异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南北方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16.
“双碳”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一环是资金支持,绿色金融恰是链接资本与“双碳”目标的重要纽带。在“双碳”目标下对当前绿色金融试点政策的碳减排效应进行考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双重差分法,利用2009~2019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检验绿色金融试点政策对我国主要碳源的工业和农业部门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其潜在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绿色金融试点政策显著降低了试点地区工业和农业碳排放强度,且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绿色金融试点政策实现工业和农业碳减排的主要作用机制为支持绿色科技创新和增加绿色投资;在绿色金融试点政策实现工业和农业碳减排的过程中,能源效率改善作用尚不明显。本文基于实证结果,从积极推广试点经验、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加大绿色投资力度、持续发力节能提效层面给出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数字经济与碳排放具有明显的耦合关系,碳排放通过影响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影响数字经济转型,而数字经济也通过影响碳排放的技术进步水平影响碳减排。本文分析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碳排放及绿色经济转型的影响,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城市碳排放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不同地区的影响存在异质性;数字经济对城市绿色经济转型也具有促进作用,且影响程度与城市人口密度和GDP水平正相关。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促进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作为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的先行示范区,是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的聚集地。借助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试点这一准自然实验,基于2007—2015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专利数据库的微观企业数据,使用渐进双重差分方法检验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试点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并识别知识产权保护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试点政策显著提升了企业创新水平。机制检验发现,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试点政策通过增加知识产权制度供给,提高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强度,最终促进企业创新水平的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试点政策对国有企业创新的提升效应显著高于非国有企业,对高科技行业企业创新的提升效应显著高于传统行业企业,对西部地区企业创新的提升效应显著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创新能力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地区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秦皇岛市作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在创新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秦皇岛创新型城市建设进行了SWOT分析,分析了秦皇岛创新型城市发展中应抓住的机遇及应避免的问题,以期对秦皇岛创新型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就业,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则提供了促进就业的新政策方向。基于“宽带中国”战略试点政策,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探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劳动就业增长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宽带中国”战略政策的实施显著促进了城市劳动就业增长,对中小型城市和东部城市的促进效应更为明显,主要归因于当地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劳动就业的增加。影响机制的分析显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显著促进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增强城市企业创业活力,并提高区域劳动力需求。因此,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应该着重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激发企业创业活力并稳定劳动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