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语汇和情感两方面探讨《诗经》中婚恋诗的风格。《诗经》婚恋诗的语言是那种平易自然再现生活真实的朴素的美。创造性运用生活中富有生命力的语言,使得《诗经》在表情达意时产生一种自然感,如实直接,形象生动。而真切的情感体验的溶入,更让这种朴素灵动起来,似一泓清泉流淌心底,润生万般情思。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香港女导演张婉婷拍摄的电影《宋家王朝》独特的艺术魅力就在于:结构美、语言美、音乐美、细节美。  相似文献   

3.
在《诗经》婚恋诗中,描写女子忧愁的内容尤为突出。或写思妇之愁,或写爱情不自由之愤,或写遭弃之苦,或写思嫁之忧,深刻展现了周代女性婚恋生活的困境。面对如此沉重的忧愁困苦,《诗经》中的女子采取了不同宣泄方式,如悬想、自我倾诉、遨游等。从社会制度及现实背景层面看,造成彼时女性婚恋愁苦的根源在于宗法等级制度、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以及战争徭役。  相似文献   

4.
《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光辉源头和伟大起点,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反映了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近五百年间的社会生活。它动人而真挚地表达了人们内心的律动和生活百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经典。对《诗经》中成语进行分类,并感受它给我们带来的东方之美,将是一种享受。  相似文献   

5.
诗歌翻译需要“意美”、“音美”和“形美”,体现原作独特的形式和内涵。《月夜》两种译本说明,译诗做到“意美”、“音美”和“形美”不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6.
《边城》构筑了独具特色的“湘西世界”和具有永久魅力的艺术乐园,本文从作者的情感思维倾向、作品主题内容以及艺术表现方式等方面分析《边城》所蕴含的独特而深沉的悲剧意蕴,即悲中蕴含着美,美中蕴含着悲。悲与美相协相融,从而传达出这份湘西自然之子对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最本真的审美观照和艺术关怀。  相似文献   

7.
李清照词风格独特、自成一家,其愁情词始终以女性视角表现出独特的美学意蕴,即闺中少妇之幽怨美、颠沛流离之哀怨美、殷殷思乡之凄怨美。  相似文献   

8.
《傲慢与偏见》的和谐之美既体现在人物个性的复杂特性之中,也彰显于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张力结构之中。伊利莎白的复杂个性是和谐之美的直接体现;理智和情感之间的张力结构也是和谐之美的表征。达西和伊利莎白之间的情和理的互补撮成了故事结尾的美满婚姻,从而赋予占社会主导角色的男性更多的情感内涵,凸显居社会从属角色女性的理性智慧,构建理智与情感的张力结构,成就男性与女性完美结合的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文学艺术中的变形美和残缺美,认为变形和残缺也是一种审美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0.
《爱的述说》以日记体的形式叙述了浓浓的亲情.日记体作品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但日记体的叙事方式却有独特的地方.《爱的述说》作为日记体作品其叙述特点主要有:情感决定叙事节奏;情感成为隐含作者;情感成为叙事内容.  相似文献   

11.
个性是人区别于他人的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存在方式。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美是自然界社会化的结果,因此本文把个性看成一种美。个性美是一种独特的美,与此同时个性美也是需要体现出普遍性的,个性美需要在现实中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个性也需要不断地解放才能使它的美具有连续性。本文就个性美的内涵,个性美的不断丰富和完善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今道有信在《关于爱》中探讨了技术关联时代爱的危机和继续存在的可能性;在《关于美》中,就爱与美的关系提出了"美是存在的恩惠和爱"的命题,将爱置放在了现代性语境中,并赋予它以存在论的意义,但全部讨论没有脱离精神现象学的视野,没有摆脱意识——理念——艺术的范围。美存在于人类生命的根底部,是人类的生存方式和表征;现代社会爱的危机首先是美,即生存本身的危机,因此,对爱的命运的探讨和爱的形而上学的建构只能立足于存在论。  相似文献   

13.
现实主义文学有着自己独特的界定和创作原则。《诗经》是否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伟大开端在文坛上尚有争议。《诗经》是一部有着现实主义精神的、侧重于抒情的诗歌总集。  相似文献   

14.
作为婉约词风代表的李清照,丰富了词的审美内涵,提升和拓展了词的审美品格,创作了不同形态的“美”,有清新素雅、浑然天成的自然美;如玉连环、如转丸珠的流动美;含蓄幽折、意与景谐的浑融美;凄清寂寥、忧愁怨悱的“悲慨”美。在审美的词文里倾诉着自己的情感和生命历程。本人拟从审美鉴赏的角度来探讨其不同形态的“美”。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莎士比亚的传奇剧《暴风雨》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这部作品具有的艺术美,即朦胧美、寓意美、真实美、声音美和成熟美,体现了作者想把美从艺术移进现实中,按照美来塑造人的本质和人类的未来。  相似文献   

16.
叶燮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美学家,《原诗》以体系的完整性.理论的深邃性、结构的严谨性成为其代表作品。《原诗》中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在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地位。甚至说,叶燮比西方“美学之父”鲍姆加敦活动的时间还早二三十年。  相似文献   

17.
《文心雕龙·物色》14处引述《诗经》,可分为以别称代《诗经》以称述,直接引用和化用《诗经》成辞两种类型。其中以《风》、《诗》等别称代述《诗经》3处,直接引用和化用《诗经》成辞11处,涵盖风、大雅、小雅三个部分内容,涉及《周南·桃夭》、《大雅·板》、《小雅·采薇》、《小雅·裳裳者华》14篇作品。这不仅是刘勰征圣、宗经思想的具体实践,更重要的是,刘勰旨在通过《物色》来展现《诗经》文学语言的最高价值,即《诗经》语言不是在为事物"命名",而是表现事物的"质"。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诗歌朗读欣赏中所蕴含的审美因素进行了探讨,认为在诗歌朗读欣赏中要注意发掘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形象美和意境美等审美因素,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9.
文章探讨《诗经》婚恋诗产生的历史文化基础。任何诗人都生活在具体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中,时代环境因素尤其是当时的地域文化会直接影响他的创作。《诗经》中的婚恋诗绝大多数源于民间,产生在社会变革之期的不同地域,又植根于农业文明,可以看作是民间思想情感的结晶。  相似文献   

20.
都本伟的《和风细雨集》既有当代和谐社会的投影,也体现了个人的审美追求,同时也蕴含了蒙古族特有的民族情感。都本伟的《和风细雨集》蕴合并表现了蒙古族情节。这种蒙古族情节主要体现在蒙古族传统的团圆文化,蒙古民族平衡心理倾斜的喜剧意识,蒙古族和大自然的天然的亲和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物构成的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