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十六大以来提出的一系列富有创见的重大战略决策之一。“广大农民群众是推动生产力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功的关键。”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作用和农民主体作用的关系,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应切实做到“五个始终坚持”。  相似文献   

2.
2006年2月1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指出:“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广大干部要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做到关心农民疾苦、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  相似文献   

3.
"村企结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红敏 《浙江经济》2006,(14):29-31
“村企结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互惠共赢之举。[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许艳秋 《辽宁经济》2006,(11):21-2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同时要求“培养有道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人是最根本的,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日前,我们通过对辽南地区部分农村的调研,深深地感到,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高素质的现代新型农民,加强培养新型农民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张龙 《重庆经济》2006,(3):32-3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使广大农民感到无比欣慰,非常拥护。它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必将极大推动农村经济的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和农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为了了解广大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期望和要求,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近期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问题在万州区、巴南区、合川市、綦江县等区县对基层群众开展了专题调查。  相似文献   

6.
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要内容的1号文件,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为农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充分说明我国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立足我省的实际,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要建设新农村,必须要培养新农民,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整体索质,才能充分发挥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因此要多给农村教育一些支持,一些倾斜,一些实惠,集中精力,集中资金,加大扶持,切实帮助解决农村教育落后等农民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农民和后备力量。  相似文献   

7.
农民群众希望农村基层党组织抓住历史机遇,拉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序幕,他们希望新农村建设应在七个方面实现突破:一是村庄规划科学化,要彻底根除农村乱修乱建,在村庄规划上结合村情村貌实现整齐化,科学化。二是基础设施城镇化。  相似文献   

8.
胡威 《魅力中国》2010,(33):27-27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载体。广播电视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又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作为重要内容,广播电视是新农村建设中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对于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群众文化素养和道德风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重要手段,广播电视是党和政府面向广大农村群众最现实、最有效的传播工具,能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9.
《老区建设》2006,(2):4-4
2月14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扎扎实实规划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0.
杜萍 《中国报道》2007,(3):22-22
我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是要统一认识,把思想和观点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上来,坚持科学发展观,把企业办好。二是要更好地为农村、农业、农民服务,创造农民喜欢的适用产品,积极为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提供技术和产品的支持。三是要大力扶持农村经济的发展,积极促进民营企业素质的提升。四是要积极拓宽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市场领域,全方位为农民提供技术、产品服务。  相似文献   

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培育新型农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当然离不开农民。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可见.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可持续发展的依托。  相似文献   

12.
日前,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扎扎实实规划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对于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学习、贯彻和落实总社四届二次理事会会议精神,又是一次巨大的鼓舞、激励和鞭策。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巾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全血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仪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更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要坚持以人为本,刚绕农民需求,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依靠农民的力量搞好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4.
以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为契机,着力在搞好科学规划、增强中心城镇的承载力、提升产业和人口集聚的支撑力和增强农民群众的转移力上下功夫,加快欠发达地区人口和产业集聚。[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在新农村建设中以亿万农民为主体,着力解决好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以实现全部农民的幸福富裕为目标,实现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广大农民群众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陈巧玲 《特区经济》2007,221(6):131-132
农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要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还要建立一系列的制度作保障:建立多种激励机制,调动农民群众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健全制度保障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为农民发挥主体作用提供制度保障和力量支持。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十一五”期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事关亿万农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策,坚持实事求是,讲究工作方法,做到“十要十不要”,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保证。  相似文献   

18.
充分调动两个积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充分调动最广泛的积极性。在各方面的积极性中,最重要的,是要调动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农民的积极性和各级政府的积极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现代化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全党的大事,是国家的大事,是全国人民的大事。要做好这件大事,单有政府的积极性不行,单有农民的积极性也不行,必须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级政府和农民两个积极性,使两个积极性形成一种巨大的合力,推动新农村建设向前发展。充分调动两个积极性,最关键的是要调动和发挥农民的积极性。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  相似文献   

19.
泽红  瑞武  立文 《河北经济研究》2006,(6):28-28,43
中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扎实推进。迁安市坚持“两个为主”,即党委、政府为主导,农民群众为主体,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何帆 《宁波经济丛刊》2006,(5):11-14,1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主体和基本力量。没有广大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就无法实现农业、农村的持续健康发展,也就没有了新农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