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重新思考亚洲发展模式成为此次达沃斯论坛的主要议题之一。亚洲经济与金融的发展再度受到全球的关注,尤其是金融危机后亚洲金融如何才能找到自身发展的新起点,更好地开展金融业务,引发业界的热议。笔者认为,亚洲经济和金融改革的很多模式是按照“华盛顿共识”和“美国市场模式”展开的。  相似文献   

2.
《西南金融》2007,(2):1-1
党中央、国务院从1997年以来,在我们金融业处于重要转折时期,召开了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是在亚洲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于1997年11月召开的;第二次会议是在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作出开放金融服务业承诺后不久,于2002年2月召开的;今年1月又召开了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议上指出,我国金融改革发展面临新的形势,金融业处于一个重要转折期,也处在一个重要发展期。必须进一步增强做好金融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努力把金融改革发展推向新阶段。  相似文献   

3.
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韩国经济遭受巨大损失,韩国政府为化解金融危机所暴露出的经济问题,采取了许多积极应对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金融改革的成功极大地促进了韩国经济的恢复进程。通过WURI银行的案例,我们可以从侧面了解韩国金融改革的成效,并对中韩金融合作的途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韩国的金融改革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韩国经济遭受巨大损失。韩国政府为化解金融危机所暴露出的经济问题,采取了许多积极应对措施,如金融机构重组、加强金融机构管制、优化银行资产结构、改革资产健全性分类标准等。韩国金融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严重影响,我国也不可避免地卷入到这场危机当中,尤其是我国进出口企业受到严重冲击.本文结合汇率改革分析了金融危机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现状及风险,以及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进而提出了企业如何使用金融衍生工具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安全与效率是中国金融改革和开放过程始终要加以妥善处理的两个目标,从亚洲金融危机到Nasdaq下挫和台湾经济滑坡,世界性的金融危机还在传染,金融的全球化和信息化,即促进了金融发展,也增另了新的风险,我国也提高了对金融安全的警觉性,增强了优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各级领导和决策者正强化金融监管,维护金融安全,大力建设金融安全区,在通过改革开放提高效率的同时顾及到金融安全问题,并把安全目标放在效率目标之前优先进行考虑。  相似文献   

7.
李梅  聂培 《甘肃金融》2002,(1):10-13
1997年7月始于泰国的亚洲金融危机在经历了几年的风暴血洗之后,已渐渐趋于平息.但是其对东南亚各国经济的巨大破坏力留给人们巨大的警示作用.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在人们对亚洲经济高速发展普遍交口称赞之际,金融危机会光顾那些事先不曾意料的国家?亚洲金融危机发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对这些危机能否采取一些得力措施,在危机之前或者在危机开始时及时采用,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机对整个国家经济的破坏?面对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普遍呼声,我国应当如何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以防范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8.
金融安全与法制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融安全与法制建设华东政法学院曹建明1997年7月以来东南亚出现的金融危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全球经济最大的一次金融冲击,已经波及整个亚洲和世界其他地区。面对这场危机,党中央有针对性地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成功地抵御了金融风暴的冲击,使国内经济未受大...  相似文献   

9.
益言 《中国金融》1999,(3):32-34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是人们始料不及的,它不但影响到亚洲以外的新兴市场经济,而且已向作为世界经济支柱的欧美渗透。各国在应对现状的同时都在积极思考:问题究竟出在哪里?目前的基本共识是: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需要改革,以适应世界经济和金融发展...  相似文献   

10.
金融深化理论有其特定的内涵及借鉴的价值,与国际性金融危机的产生也有相应的关系。金融深化理论对我国金融改革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要以金融深化为终极目标,客观地对待深化理论和实践,稳妥推行改革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资本项目开放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资本项目开放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促进金融深化;另一方面也使得一国经济容易受到各种国际经济因素的影响,并且不慎重地开放资本项目容易带来金融动荡甚至金融危机。金融安全是开放资本项目的前提条件。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国家层次上的金融安全政策是开放资本项目的重要前提,也是防范金融危机的根本保障。只有建立在金融安全、稳定基础上的资本项目开放才是真正、有效的开放。  相似文献   

12.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处在快速的发展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从制度上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金融机制和政策有着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特别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金融改革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稳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金融改革中,金融税制的改革又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参考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经验,从而合理有序地进行我国金融改革,一直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相关改革的重要方法。然而,在将西方发达国家作为导师参照模仿了20余年之后,由美国次贷危机引爆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暴发,重创了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并从深层次上质疑着我们一直效仿的西方先进金融制度。  相似文献   

14.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业在经济社会中的特殊重要地位已为世人共识,确保金融体系安全稳健对于每一个国家来说应当都是第一位的,金融危机源于金融风险,金融风险与恶化的环境因素相结合,在一定条件下便形成了金融危机,金融监管对金融风险具一定的防范控制作用,但实践证明即是最有效的金融监管体制(指不含金融安全网的监管制度),也无法消除因个别银行破产倒闭而引起的金融恐慌和金融希机,因此,建立一套由中央银行统一管理调度,包括谨慎性监管、最后贷款人手段、存款保险制度在内的防范系统,对金融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全面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形成一个安全网,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金融危机的爆发,或者说可以把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序度,我国即将加入WTO,尽快建立金融安全网对维护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健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回顾了澳大利亚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进行的金融自由化和监管体制改革,分析了澳大利亚金融体系安然度过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及在面临当前次贷危机时其金融体系也富有弹性的重要原因,并对中国应该如何借鉴澳大利亚金融领域改革与发展的经验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于学伟  刘鑫 《中国外资》2011,(2):202-203
美国的次级贷金融危机的爆发所引起的具有骨牌效应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众多国家经济遭受重创,然而为此危机得最大受害者却是各国的金融消费者。因此在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以来,美国等国家也都相继进行了金融改革,所祭重典也相继出炉,其共同特点都是加强了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金融消费者在我国尚不是一个正式法律概念,对此问题的研究也正处于起步阶段。然而在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下,金融问题已经不只是每个国家各自的问题。我国金融也同样会与其他国家金融互相影响,因此借鉴别国经验而重视金融消费者问题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尽管亚洲和欧洲经济危机的背景和细节有所不同,但深层次的根源并没有不同十五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使我们经历了痛苦的调整和意义深远的经济与金融改革。我们不得不进行法律、监管和治理改革,商业部门不得不削减债务,而银行家们也变得更加谨慎和更具风险意识。今天,世界正在见证另一场金融危机,它与我们所经历的危机没有什么不同,我愿意与大家分享从亚洲金融危机得出的一些教训。这说起来有些讽刺,因为我们一直将欧洲视为榜样和标杆。单  相似文献   

18.
自从1997年金融风暴席卷东南亚以来,曾经给许多亚洲国家带来过经济奇迹的“东亚经济模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国人在对于“东亚经济模式”失败原因探索的过程中,对于政府过多干预金融以及金融监管不力等因素对于东南亚金融危机负面影响力的认识,给我国的金融改革敲...  相似文献   

19.
美国的次级贷金融危机的爆发所引起的具有骨牌效应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众多国家经济遭受重创,然而为此危机得最大受害者却是各国的金融消费者.因此在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以来,美国等国家也都相继进行了金融改革,所祭重典也相继出炉,其共同特点都是加强了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金融消费者在我国尚不是一个正式法律概念,对此问题的研究也正处于起步阶段.然而在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下,金融问题已经不只是每个国家各自的问题.我国金融也同样会与其他国家金融互相影响,因此借鉴别国经验而重视金融消费者问题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2008年,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迅速扩散和蔓延的大背景下,我国金融继续呈现平稳运行的态势。国内金融体系总体稳健安全,金融改革进一步取得进展,金融机构经营状况良好,外汇资金持续净流入,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同时,也应该看到,此次金融危机具有全球性和系统性特征,对我国经济金融的影响也在逐步显现:我国经济下行风险加大,金融机构经营困难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