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行方 《山西农经》2017,(21):47-48
2006-2015年,我国居民食品消费变化显著,呈现支出增加、结构优化、恩格尔系数下降等特点。通过图表对2006年到2015年居民食物消费情况及收入支出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示食品消费结构优化,消费增加而且恩格尔系数也不断下降,说明我国居民生活水品不断上升。  相似文献   

2.
通过收入分布函数分析居民食物消费将更容易理解不同收入等级人群在食物消费数量上的差异。本文利用Matlab软件,基于我国1985—2009年部分年份农村居民粮食消费统计数据,模拟了不同时期我国各收入等级农村居民粮食消费的演变,进一步分析了不同收入等级人群粮食直接消费的静态差异和动态变化趋势,研究表明,粮食在居民生活中重要性日益下降,收入因素在农村居民粮食消费中的影响力逐渐减弱,为今后研究食物消费、营养变化和农村贫困等问题奠定更科学细致的方法基础。  相似文献   

3.
锡林郭勒草地样带食物消费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文章以锡林郭勒草地样带上典型草地牧区、浑善达克沙地牧区和农牧交错区为典型区,分析锡林郭勒草地样带农牧户食物消费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开展农牧户入户调查获取问卷数据,开展典型农牧户食物跟踪调查获取农牧区食物消费季节变化数据,结合2015年全国土地利用数据、居民营养膳食结构宝塔(2016)和锡林郭勒盟经济社会数据,对研究区居民食物消费进行分析。[结果](1)农牧户食物消费以粮食、肉类、蛋奶为主,其中肉类消费以牛肉和羊肉为主。食物支出以蔬果、粮食和肉类为主,肉类消费量和肉类支出呈现倒挂现象; (2)食物消费量呈现季节变化,从夏季到冬季粮食消费量逐渐减少,肉类和蛋奶消费量增加,蔬菜消费量月际波动较大,水果、油类、饮料等消费量月际波动较小,食物中蛋白质、脂肪和能量摄取总量季节变化不明显; (3)区域间生产生活方式不同和文化习惯不同使食物消费结构沿样带呈现差异化,食物间互补性和闲暇时间增加引起了食物消费结构季节性变化。[结论]居民食物消费沿锡林郭勒草地样带由北向南呈现梯度变化,随着时间推移农牧户食物消费呈现季节变化,食物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习惯、季节间食物互补性和闲暇时间。  相似文献   

4.
我国食物消费的发展及现阶段形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粮食消费方面,吴永常在《我国食物消费的发展及现阶段形势分析》一文中,将我国居民的食物消费划分为四个阶段,并比较、分析了不同区域居民、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的差异,提出了针对这些差异和不同阶段,实行不同的食物发展战略的设想。  相似文献   

5.
今年上半年,生猪、蔬菜等鲜活农产品价格出现较为频繁的价格波动,成为反映物价水平上涨的一个主要窗口,引起社会各方广泛关注。要看到,随着食物消费结构升级,菜篮子产品在我国居民食物消费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受消费习惯影响,蔬菜、猪肉等产品的消费比重又比较高,不仅消费  相似文献   

6.
回顾我国居民食物消费演变与农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分析当前居民食物消费升级与农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旨在寻求我国农业未来转型发展的方向。当前我国居民食物消费处于"生存温饱型"向"小康享受型"跃升阶段,农业转型发展应以居民消费升级为导向,统筹推进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化、品种结构优质化、生产方式绿色化和供应链系统高效化。  相似文献   

7.
基于虚拟水视角的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4—2015年我国各食物产品的虚拟水消费量为基础数据,从虚拟水消费量、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地域差异三方面分析我国的虚拟水消费特征。结果表明:农村居民食物产品的人均虚拟水消费总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城镇居民则相反,且农村居民的动物性食物虚拟水消费量增长幅度大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粮食虚拟水消费量高于城镇居民,动物性食物的虚拟水消费量低于城镇居民,但两者之间差距在减小;城镇居民的虚拟水消费相比农村居民更趋多元化,消费水平相对较高;各食物产品的人均虚拟水消费结构存在明显地域差异,不同种类的食物虚拟水消费均存在地域性。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禽肉消费在我国居民食物消费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利用1985—2010年的相关数据,在对当前国内禽肉消费需求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对影响我国城乡居民禽肉消费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均收入水平对我国居民禽肉消费的影响程度很大;价格仍是影响我国居民禽肉购买的重要因素;消费习惯对我国人均禽肉消费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文章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内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右旗为典型区域,定量研究我国北方牧区居民家庭食物消费结构及特征,以期丰富我国牧区的食物消费数据库、促进牧区居民食物消费转型升级。[方法]采用分层抽样,通过实地入户3d跟踪称重调研,获取典型区域内204户居民家庭食物消费的一手数据,结合中国居民膳食宝塔推荐值和传统农村(山东省)居民食物消费数据,对牧区家庭食物消费结构进行分析。[结果](1)牧区居民家庭人均食物消费量为495.99g/(人·餐),其中植物性食物消费量是动物性食物的2.4倍;蔬菜消费占比最高(24.43%),其次是面粉(18.39%)、奶类(12.62%)和肉类(11.39%);粮食消费中50%以上为面粉消费,肉类消费中60%以上为牛羊肉消费。(2)不同区域和群体间消费差异明显。收入水平较高的家庭对非主食类食物(肉类、食用油、零食和酒水)的消费量更高,而对薯类的消费量更低;与少数民族相比,饮食主要决定人为汉族的家庭人均食物消费量更低,且对奶类、酒水的消费量明显更低。(3)与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推荐值相比,呼伦贝尔牧区居民食物消费表现出高油多盐的特征,同时对牛羊肉为主的肉类和谷薯类的消费偏高,而对水产类、水果和奶类的消费明显不足;与传统农村居民家庭食物消费相比,牧区居民的蔬菜、大豆及坚果的消费量更低。[结论]牧区居民食物消费有了主、副食兼用的趋势,且仍能体现地域特色,但饮食结构仍呈现单一化,对牛羊肉等肉类消费过量情况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0.
我国食物结构调整的成就、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 80年代我国由于实行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2%。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第一,平均每个家庭的食物消费支出占整个生活费支出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逐步降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经济持续增长,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影响了食品的消费情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城镇居民收入和食物消费水平的提高,影响了食品的消费结构。本研究从主食消费和副食消费中分析,得出收入水平对食品消费结构的影响,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居民各种食品消费的比重进行剖析,建造居民消费模型,探究未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食品消费的前景,为食品产业结构的变化提出调整建议,以适应新型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对提高新疆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居民食物消费多样化、优质化、保健化、方便化的趋势日益显著,成为提高全民生活质量的重点。“十一五”期间,将是我国居民食物结构转变和营养水平提升的关键时期。确保国家以粮食为重点的食物安全,需要有新思路和新举措。本文旨在提出和阐述一个新命题,即“国家综合化食物安全”新思路,并相应提出必要的新举措。一、转变我国“单一化粮食安全”的传统思路1“.粮食安全”与“食物安全”的不同内涵提出“国家综合化食物安全”新思路的命题,绝非否认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恰相反,依然强调其第一性的作用,只是强调要正确处理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寻主要食物消费结构与农业碳排放之间的动态关联机制。[方法]基于1990—2015年面板数据,通过VAR模型进行研究。[结果]结果显示食物消费结构升级与农业碳排放确实有着一定的关联性,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但其影响程度和方向因食物种类而异。[结论](1)从影响方向看,农业碳排放对肉禽类、奶类等动物性食物消费和粮食、蔬菜、食用植物油等植物性食物消费变动的冲击响应方向基本相反,这主要是由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的替代性导致;农业碳排放对食物消费变化冲击的响应方向呈正负交替变化,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趋于平缓,主要是由于农产品供求的收敛型"蛛网"变动特点引起。(2)从响应时间看,农业碳排放变动对植物性食物消费冲击响应更为迅速,主要是由于动物类食物调整生产周期明显长于植物类食物产品;以植物性食物消费代替动物性食物消费的方式在短期内(3~4年以内)确实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碳排放,但是长期看来效果并不明显;所有食物消费变动对农业碳排放的冲击效应在8~9期以后均逐渐消失,说明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动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持久,农业碳减排任务不可能在短期内一蹴而就,而需要长期而持续的努力。(3)从影响程度看,方差分解结果表明,对农业碳排放变动的影响贡献最大的是其自身,说明农业碳排放基数庞大,减排工作任务艰巨,尽管肉禽类食物消费导致的碳排放量比重较大,但研究期间农业碳排放变动的并不是主要由这类食物消费的变化导致,而是由植物性食物消费变化导致。研究结果为在满足居民食物消费需求的前提下降低农业碳排放、发展低碳农业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发展的趋势预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国居民的食物消费是否合理,不仅关系到居民的身体健康,还关系到如何用最小食物资源获得最大食物安全保障,最终实现国家的食物安全这一重大目标.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本研究借助SPSS统计分析软件,采用计量经济模型--时间序列分析中的平滑预测法和趋势外推法中的各种预测函数,对城乡居民主要食物的人均食物消费量进行趋势预测,并就预测结果与合理膳食进行比较,提出未来城乡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发展需要改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乡居民动物性食物消费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分析影响我国城乡居民动物性食物消费的因素后,通过城镇和农村居民动物性产品食物需求的LA/AIDS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后,会较多地增加禽肉和猪肉消费;家庭规模扩大将使居民猪肉消费和蛋类消费减少,禽肉和牛羊肉消费增加;城市化水平提高将使农村居民猪肉消费减少,蛋类消费增加较多。  相似文献   

16.
户外畜产品消费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我国城镇地区居民户外畜产品消费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户外畜产品消费以猪肉为主,随着收入的增长,牛羊肉消费的增长速度最高,其次是猪肉、禽肉和禽蛋。户外消费对我国城镇居民来说仍属于奢侈品,收入和价格对户外消费的影响极显著。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正处于食物产业结构升级的过渡时期,国家应采取综合措施实现食物产业结构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如今,都讲究饮食多样化,但你吃得够健康吗?201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下文简称《纲要》),引起业内的广泛关注和讨论。2月27日,中国营养学会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邀请权威专家,就《纲要》进行了深入地解读和研讨。专家们对照《纲要》中的"食物消费量目标"和我国居民食物消费现状,总结出现阶段我国消费者最缺四类食物。  相似文献   

18.
食物是人类生存与获取营养的来源之一,国家居民食物消费水平与结构不仅同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联系,而且还是衡量国家或地区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吉林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自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食物消费水平与结构也得到相应改善。但与城镇居民、与其他发达省份农村居民相比,食物消费的水平与结构仍存在很大差距,与国家阶段性目标相比,差距更大。而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在食物消费方面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农村居民在食物供应链中既是食物的供应者又是食物的消费者,在农村居民的食物消费中既包括了自给自足的部分,又包括市场上购买的一部分。作为农业大省的吉林,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有其独有的特点,因此影响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因素也有其特殊性。文章从经济、政策、社会、生产因素等视角对吉林省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回归模型对吉林省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购买食物占食物消费比重对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有显著的影响,该文据此提出拓展从事农业生产收入的增长空间、提高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及加强吉林省农村市场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农村居民超重肥胖问题迅速蔓延,该现象背后隐含着对个人人力资本积累的不利影响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治理负担。超重肥胖的主要原因是食物消费结构不合理。在影响居民食物消费的因素中,除收入和价格等传统要素外,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食物消费习惯不容忽视。本文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采用嵌入动态机制的近乎完美需求系统(AIDS)模型和人体体重形成模型,搭建了“价格/收入—食物—卡路里—体质指数(BMI)”联动关系式,实证分析中国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习惯形成效应及其对超重肥胖状况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居民食物消费具有显著的习惯形成效应,其中,食用油、谷物、蔬菜的习惯形成效应强度大于其他食物类别;食物消费的习惯形成效应强化了农村居民食物消费需求对于收入和食物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引致的营养结构变化是导致农村居民超重肥胖的主要因素;食物消费的习惯形成效应加剧了经济增长背景下农村居民超重肥胖的蔓延趋势。因此,应加强营养均衡导向的健康饮食模式的长期宣传,逐步引导农村居民形成科学健康的饮食习惯,通过饮食干预措施从根源处遏制农村地区超重肥胖蔓延趋势。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食物供需基本平衡,食品安全状况总体稳定向好,居民营养健康状况明显改善,食物与营养发展成效显著。但是,我国食物生产还不能适应营养需求,居民营养不足与过剩并存,营养与健康知识缺乏,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为保障食物有效供给,优化食物结构,强化居民营养改善,特制定本纲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