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1 毫秒
1.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跨世纪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世纪之交对加快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近年来,我省把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作为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突破口来抓,作为加快农村...  相似文献   

2.
王庆  赵航  陈洪昭  林卿 《乡镇经济》2008,24(3):86-89
在推进闽台农业舍作纵深发展的过程当中,借鉴台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成功经验,加快福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是构建闽台农业长效合作机制,提高福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张献和 《辽宁经济》1999,(12):23-24
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如何实现两个根本转变,加速传统低效计划农业向现代高效市场农业转变,实现农业第二次飞跃,农业产业化是必然选择,而农业科技网络则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依托和保证。随着我省农业产业化的培育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科技运行机制,即多行业、多层次、多功能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农业科技网络不断发展完善,在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近来,我们就欠发达县区农业科技网络的现状与发展进行了调查,从中得到了启示,发现了一些问题,值得认真思考。一、当前农业科技网络的现状及问…  相似文献   

4.
一、我省农业产业化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近年来,我省科学规划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深入实施“龙头带动工程”,推进农业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取得了显著成绩。2004年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达1569亿元,比2000年增长97.4%,是“十五”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46.7%,提高10.6个百分点。总的看呈现出四大特点: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漳州市努力改善投资环境,拓展对台科技交流与合作,取得明显成效。2001年国家科技部批准设立了以对台科技合作为主导的福建漳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005年由福建省科学技术厅批准设立闽台农业科技合作(漳州)示范基地;2006年农业部、国务院台办批准设立了两岸农业合作与农业科技孵化平台——台湾农民创业园。对台科技交流与合作对漳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合作基地的建立,标志着漳州对台科技交流与合作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6.
我国加入世贸,农业受国外的冲击首当其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当前,全国农业发展正处在一个“爬坡”时期,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难度很大。农业是我省的重要产业,近年来,我省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效益农业方面已是先人一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要实现省委省资的农业示范园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市场集散地、养殖公司等。  相似文献   

7.
1978年开始我省就已与台湾有着农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20年来双方在互利互补的基础上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好处。至今,到我省落户的台资农业项目已达1000多家,投入资金10亿美元,形成了一批出口创汇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名牌产品,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与1978年对比,我省农业总产值增长了25倍。我省利用与台湾一水之隔,两岸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相似的优势,先后设立了厦门海沧、杏林、集美和福州马尾台商投资区,以及福州、漳州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农业已成为闽台合作的重要领域。研究表明,闽台农业合作要更上一层楼,目前必…  相似文献   

8.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展农业产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必须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速推进新农村建设出发,结合本地工作实践,充分认识发展农业产业化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作为传统农业县份要建设新农村,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牢牢把握从扶优育强龙头企业、加强原料基地建设、发展农村合作组织等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点环节,并从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凝聚合力等几个方面提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今天,标准就像一种游戏规则,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的企业和国家会获利,而不遵循游戏规则的企业和国家就会被淘汰出局。所以,加大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力度,对山东这样一个农业大省来说既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提高农产品整体质量和普遍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我省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国际化进程,加快我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和经济强省迈进步伐的迫切需要。一、我省农业标准化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和影响,我国农业标准化工作相对滞后,我省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0.
目前,台湾农业已初步实现了产业化运作,本文试从台湾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进程,探讨加速福州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1.台湾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作法 "政策"引导台湾当局的各项农业扶持政策是农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从40年代末50年代初土改时期的"三七五"减税政策;到90年代推出的"农业建设新方案"等一系列农业重要政策措施,对促进台湾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升级转化均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新闻背景:云南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意见》、《加快推进优势生物产业发展计划》等一系列产业政策,财政、税收、土地、金融等方面政策措施逐步完善,在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新型现代农业经营组织与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为培育壮大我省特色优势产业,推进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但也要看到,我省农业产业化基地规模小而且分散,基地建设和加工龙头企业不配套;龙头企业少小散弱,品牌建设滞后,市场竞争力不强,科技创新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12.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和产业基础。现代农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它不仅是加快农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和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组织化程度的重要手段,而且有利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科技进步。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然而,目前我省农业的发展在有些方面还相对滞后,也存在着一些具体问题.如资源紧缺、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农业产业化发展不强等等,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有着一定的差距。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实现我省农业由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变,推动由农业资源大省向农业产业强省跨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有效途径。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这是指导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大方针,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振兴和发展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对于安徽这样的农业大省来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既是农业、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也是由农业大省迈向农业强省和经济富省的必然选择。为了实现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发展、新突破,有必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4.
武文斌 《发展》2004,(2):4-5
近年来,定西市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以农民专业协会为主要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它们在联结生产与市场、保障农民利益、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方面发挥了非常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合作经济》2000,(9):25-26
近几年来,我省供销社通过发展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村级服务站、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参与农业开发,积极参与和推动农业产业化,为我省农业产业化和整个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当代陕西》2004,(8):52-52
订单农业,已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主动力,农业订单的功能在于,链接农业的产供销,保障农民收益的稳定,但在不少地方,一种怪异的“政府 农户”的订单农业方式却被广泛运用。这是记者在我省一些市县调查后的印象。  相似文献   

17.
《中国合作经济》2000,(1):10-12
山东是一个农业大省,正在实施向农业强省的跨跃。进入九十年代,特别是近几年来,我省农业产业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山东省委、省政府从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全面振兴山东经济的大局出发,适时提出了农业产业化战略,并提出“农业产业化 合作制”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近年来为适应农业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化,推进农产品流通,实现农业规模效益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合作经济组织;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日本农协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日本农协是日本农民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代表农民利益的农业合作组织.日本的农协组织作为农业产业化的有效载体,在推进日本农业市场化、建立较完善的农业金融体系、促进农业的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应该借鉴日本的经验,在市场机制下重新构造新型农业组织体系,解决农业产业组织载体缺失问题,加快我国的农业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农业产业化是推进欠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欠发达地区实现农业产业化必须扶持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确立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改革和完善农业管理体制;建立政策支持体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