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五”期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亚平 《浙江经济》1999,(11):20-22
从国际政治和经济环境来看,21世纪初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未来世界的主旋律。以经济全球化为主流的国际经济总体趋势将继续推动国际间贸易与投资的发展。这使中国对外贸易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2.
生物技术是继信息技术之后最重大的技术革命,美国著名未来学专家保罗预言:"推动社会发展的代表科学将由信息科学转为生物科学。"建立在生物技术基础之上的生物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并将改变世界经济格局。抓住生物经济这个难得的机遇,将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创造21世纪经济的辉煌业绩。否则,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将可能被边缘化。  相似文献   

3.
20世纪最后一年,世界经济形势喜人。总体看来,在 21世纪之初,多数国家和地区经济将继续发展,世界经济可望进入新一轮增长期。   20世纪是令人难以忘却的。一个世纪里发生两次世界大战、持续 5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和历时 40多年的冷战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另一方面,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大力推动下, 20世纪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达 3%,大大高于 19世纪世界经济年均 1%的增长水平。按可比价格计算,世界总产值从 1900年的近 2万亿美元、 1950年的 5. 3万亿美元增加到 2000年的约 30万亿美元。概言之, 20世纪既是世界文明进…  相似文献   

4.
据有关研究机构预测,到21世纪初,全球信息产业总产值将达到3.5万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最有活力的产业。现代经济增长的显著特征是经济高增长率和结构高变动率,而现代经济增长是以信息技术革命为轴心的,因此,随着Internet的日渐普及与网上经济活动的不断扩展,网络经济将迅速走出暂时的困境,通过与传统经济融合,引起经济新一轮高速发展,网络经济效应将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增长的主体效应。就中国而言,网络经济发展并不十分理想,网络经济研究更是落后于实践,对网络经济效应的研究尚欠系统与深入。  相似文献   

5.
21世纪是科学时代,也是为人类健康长寿创造世界奇迹的时代。未来经济的主导将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其中干细胞研究是生物医药的关键领域之一。  相似文献   

6.
产业结构的高科技化,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标识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而且将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与国家竞争力的提高产业深刻影响。由于任何社会生产活动都是以拥有一定量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为前提展开的,因此与投资结构,贸易结构和消费结构相比,产业结构的变动对一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影响是决定性的,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以来、美、日、欧等世界主要工业国家,为发展本国经济和抢占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竞相投资高科技,努力实现产业化,并动用各种政策工具对经济结构进行动态调整,于是,在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科技革命新浪潮推动下,一场世界性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变动在全球范围内深入展开。  相似文献   

7.
王谛 《中国经贸》2010,(13):80-81
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经济已经实现由工业经济时代向信息经济时代的过渡,同时也将国际贸易带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通过全球网络在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流动,大大推动了贸易向信息化发展。进入21世纪,信息要素更是成为影响国际贸易方式和效率的最重要因素,推进了贸易方式的不断创新。其中,最为突出的贸易方式创新表现在电子商务的兴起和网络贸易的发展。中国作为世界上的出口大国.国内经济也深受贸易方式创新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21世纪初.全球经济形势总体将趋于好转,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将明显好于90年代后期,这为我国加入WTO,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创造了相对有利的环境。尤其是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和外来压力,引入世界技术创新成果,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这对未来改善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明年就要进入21世纪了。21世纪将是经济全球化、知识化的新世纪。可以预见,到21世纪初,在全球化、知识化的浪潮中,各国都将加快经济调整的步伐以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各国的经济力量和地位将发生新的变化。这种趋势对中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毫无疑问,中国在世界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增强。进入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已经建立起工业化基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具有世界上最大最有吸引力的市场。深入进行以市场为导向  相似文献   

10.
曾有预言说:"21世纪将是海洋开发的世纪"。在陆地经济资源日趋枯竭的今天,这个预言正在成为全球发展的趋势。以海洋经济为依托的蓝色经济将主宰21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态的建设和发展。海洋经济作为临海各国新的发展引擎,已经被列入了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全局性战略地位。我国作为全球经济大国和海洋大国,加快海洋经济的发展史必然趋势。该文对世界主要几个临海国家的海洋经济发展特点进行分析,总结了几点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要加快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必须用现代科学技术来装备农业。综观国内外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过程。21世纪中国农业必将走向农业信息化。我国需要大力推进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农业科技革命,加强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推动农业信息技术革命,促进农业信息化是迈入21世纪以“知识经济”为时代特征的我国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绿色产业是21世纪的支柱产业,发展绿色产业、培育绿色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总体趋势.2001年以来,东营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完善生态环境、优化经济结构、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为目标,积极建设东营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经过四年多的探索和实践,地区发展环境明显改善,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的中国农业将是国际化的农业。在迈向21世纪的行程中,有必要根据世界大形势和我国的国情,进行农业国际化的战略研究,选择迈向对世纪的我国农业战略思路。一、发展两种结构的农业──内向型农业和外向型农业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态势,给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提出一个强有力的挑战:即我国农业结构不能单纯发展内向型农业来满足本国人民生活和国内经济的需要,还必须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让农业进入世界经济大循环,参与国际性商品交换,这已成为世纪之交的历史重任。外向型农业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出口产品及其加工产品而获得比较利益…  相似文献   

14.
《上海经济》2011,(5):41-43
21世纪世界科技的发展在不断开拓新的领域,一个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在基础研究上取得重大发现和理论突破,由此带动新的技术群的出现,在通过产业化,将技术成果直接作用于经济效应。上个世纪美国借助于其强人的基础研究实力,带动了信息技术群的崛起和辐射,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初人类社会的迅猛发展引起了经济的进一步全球化,国际合作这一因素将对整个世界产生重要影响,会推动民族经济的发展及统一经济空间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程超泽 《开放潮》2002,(11):25-27
21世纪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一项内容是考虑和寻求国家区域经济战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集团一体化进程中,中国将在21世纪初形成“规模经济中国”。在此基础上,再用10年的时间构建亚洲自由贸易区。21世纪中国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就是,用发展的眼光分析复杂多变的世界经贸环境,按照经济联系和打通对外通道的崭新思路,从较大范围和区域不同特征出发,对包括国内与周边国家在内的区域经济进行前瞻性的规划和整合,形成多无化、多层次、全方位的相互渗透的开放网络和国民经济有机系统,以整体协调参与国际竞争,迎接全球一体化和经济区域化的挑战。华南经济圈 所谓“规模经济中国”,其范围除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21世纪以来,在信息技术革命和各国改革的推动下,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球化进程继续向前推进,出现了若干新特点;二是发展中国家逐渐崛起,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研究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未来走向,必须充分考虑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格局和新变化。  相似文献   

18.
世界经济目前处在大变化和大变革的过程中.从这两年的情况看,有几个问题需要重新估计和看待.21世纪世界经济会如何发展,同这些问题有至关紧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刘文展 《辽宁经济》2011,(11):76-79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纷纷把发展的目光投向了海洋,我国也高度重视发展海洋经济,制订了一系列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讨论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再一次明确指出,要"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因此,研究科学利用海洋资源,发展壮大海洋经济具有深刻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大连市发展海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组合优势与经济区位优势。本文在对大连市海洋经济产业快速发展现状进行客观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未来一个时期大连市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思路、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以促进大连市海洋经济继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概述从世界贸易形成到21世纪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历程,并预测21世纪世界贸易格局将演变为以区域集团鼎立为代表的新形式。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后,东亚将会加速经济一体化进程,这必将促进世界新贸易格局的加速形成,这种新变化将会为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