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资本监管、银行信贷与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对在单一约束的商业银行利润函数中植入监管当局惩罚函数的静态理论模型的分析得出:监管当局以提高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行为不仅有效地影响了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和风险意识,而且强化了"逆风向行事"的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效应,接着本文对我国1998年以来经历的两次经济波动进行了实证分析,其结论是:1998年以来,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以降低坏账率、提高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行为强化了我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  相似文献   

2.
李勇  王满仓 《经济评论》2012,(2):116-126
鉴于资本监管、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效率的重要影响,本文在Li和Wang(2012)的基础上从理论上详细论证了坏账率、资本充足率和准备金率影响商业银行效率的内生机制,并得出研究命题:坏账率与商业银行成本效率、利润效率存在着负相关关系;资本充足率、准备金率与商业银行成本效率、利润效率存在着非线性关系和非对称效应。根据上述研究命题,利用商业银行1998-2010年我国14家商业银行相关数据计算出了商业银行的成本效率、利润效率,证实了准备金率、资本充足率与商业银行的成本效率、利润效率呈非线性关系以及商业银行效率的非对称效应。上述研究事实表明:过分强调资本监管和货币政策对于商业银行绩效的改善是不合适的,其虽然能够有效地控制风险,但同时也会带来"利润创造能力"的减弱。因此,合理的资本监管和货币政策才是提高商业银行效率的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Bernanke—Blinder(1988)的CC—LM模型中纳入含资本监管约束和信贷配给因素的银行最优贷款供给方程,从银行贷款渠道的视角重构了用以分析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分析框架,即KCC—LM模型,并利用我国1997~2006年货币政策的操作实践验证了KCC—LM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最后从我国金融制度演进过程中出现的金融控制力目标与金融稳定性目标的对立统一的角度进一步阐释了资本监管强化的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内在机理,也揭示了我国1998年以来稳健性货币政策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4.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如何通过资本充足率监管缓释银行信贷行为的亲周期效应、增强银行业在经济周期波动中的稳健性成为理论界和学术界高度关注的议题。本文对宏观经济波动下银行资本缓冲的调整行为进行了理论分析.并采用1998~2011年全球100个国家1708家商业银行年度非平衡面板数据.对理论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商业银行不具备逆周期调节资本缓冲的行为特征.其资本缓冲与宏观经济波动呈现负向变动关系;第二,银行资产风险承担水平在经济上行(下行)周期的提高(降低),是造成资本缓冲呈现亲周期特征的主要原因;第三,商业银行所处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自身的微观特征会显著影响资本缓冲的周期性调整行为:第四,巴塞尔资本协议Ⅱ的施行,强化了资本缓冲与经济周期的负向变动关系,从而加剧了宏观经济波动。基于上述结论,本文得出了监管当局科学运用逆周期资本缓冲工具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资本监管对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1998—2012年我国上市银行的年度面板数据,就资本约束对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监管当局的最低资本要求约束下,银行普遍存在着紧缩信贷规模的倾向,资本充足率水平对银行贷款行为产生显著影响;这一影响存在滞后效应,且这一影响在2004年前后存在显著差异,2004年以后资本充足率对贷款增长率的影响小于2004年以前;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对贷款增长率的影响强于小银行,但这一差异在统计上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我国货币政策和资本监管是相对独立的两个体系,有必要讨论二者在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上的配合问题,而这个问题在后危机时代尤为重要。本文通过一个简单的信贷模型分析了货币政策和资本监管协同作用的微观基础,并用1998—2012年我国商业银行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我国严格执行资本监管之后,对信贷的扩张确实有制约作用,而且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有显著影响;资本越充足的银行信贷规模扩张越快,资本充足率低于监管要求(8%)的商业银行即使在扩张性货币政策下也放缓信贷增速。这意味着货币政策和资本监管联合操作的微观机制是存在的,在逆周期调控和控制金融风险上应充分发挥二者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全球危机背景,将银行贷款的自由度减小因素、监管当局对银行监管约束而产生的隐性成本因素及政治家因素等三类影响因素纳入单一约束的商业银行利润目标函数中,通过引入政治家因素的概念、简单的数学推导以及对银行利润函数和银行数量的数值模拟,得出了政治家因素具有强化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效应的作用。最后本文又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1998-2012年我国113家商业银行的微观数据,采用联立方程模型实证检验了银行流动性创造与资本充足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资本充足率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在不同类型的银行中存在显著差异。对于大型国有银行,资本充足率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不显著;而对于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地方性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会使流动性创造水平降低,这验证了"金融脆弱-挤压假说"。(2)流动性创造对资本充足率的影响在三类银行中均显著为负,即银行的流动性创造越大,其面临的流动性风险越高,但银行并没有相应地提高资本充足率。文章的结论为我国银行业监管当局制定合理的资本与流动性监管政策以及促进商业银行自身加强资本与流动性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吕颖毅 《时代经贸》2013,(20):63-63,65
资本充足率是以银行资本比上风险加权资产,这一比率用于衡量商业银行稳健经萝的水平,也是保持银行业稳定的监管指标。我国监管层遵循《巴塞尔协议III》要求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本文主要分析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现状,探讨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并提出几点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资本充足率是以银行资本比上风险加权资产,这一比率用于衡量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水平,也是保持银行业稳定的监管指标。我国监管层遵循《巴塞尔协议III》要求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本文主要分析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现状,探讨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并提出几点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我国2005~2013年64家商业银行的微观数据,运用Hansen发展的面板门槛模型,研究了不同资本充足水平下,资本充足率监管对银行稳健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存在资本充足率监管与银行稳健性的单一门槛效应,二者是非线性关系。上市银行样本中,不论资本充足率位于高水平还是低水平,资本充足率监管与银行稳健性均呈现负相关;在非上市银行样本中,资本充足率监管与银行稳健性的关系不仅存在门槛特征,而且在高、低两种资本充足状态下,资本充足率监管对银行稳健性影响的方向不同。因此,相关政策要综合考虑我国商业银行上市与否及其已有的资本充足率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版Basel III"的实施重新确立了普通股在资本监管中的主导地位。本文着眼于银行的权益资本融资,通过我国152家商业银行2001—2012年的年度非平衡面板数据,研究银行核心资本调整行为的特征及股权结构对其产生的影响,寻求未来资本监管机制的对策。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目标核心资本比率,当现实核心资本比率偏离目标水平时,向上调整的速度总是低于向下调整的速度,呈现明显的非对称性。民营控股或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会进一步强化这种非对称性,而中央政府控股或地方政府控股的股权结构则会弱化该特征。最后,本文从政府控制和银行内部治理的视角为监管当局在Basel III的框架下分阶段、分内容、分个体地实施差异化资本监管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苏毅 《资本市场》2003,(12):63-65
<正> 2003年4月29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公布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第三稿,征求各国监管当局的意见。7月31日,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致函巴塞尔委员会主席卡如纳先生,代表中国监管当局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提出了意见和建议。鉴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第三稿的核心是完善资本充足率框架,中国银监会已结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起草了我国新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并于今年下半年正式出台。本文拟从银行管制的历史角度,从分析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入手,通过国际比较,探讨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有效性,并以中国四大国有独资银行及十家股份制银行的历史数据作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4.
自本次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商业银行亲周期性被广泛关注.巴塞尔委员会对商业银行资本金的管理范畴做了进一步的强化和调整,资本充足率的亲周期性分析是目前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修订的重要部分.2010年3月中国银监会发布了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调整.本研究将巴塞尔委员会提供的建议与中国的银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以期为我国的动态资本充足率管理以及相应的监管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运用局部调整模型和三阶最小二乘法(3SLS),分析了金融危机如何影响资本充足率监管与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激励之间的关系,并首次分析了金融危机发生前后我国上市银行在面临资本监管压力下资本水平与风险水平的调整。结果表明,金融危机强化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效果,但也增强了银行的风险承担激励,这与监管当局试图通过资本充足率监管达到维持银行系统稳定性的初衷相违背。此外,金融危机的发生没有显著影响银行资本调整与风险调整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肖莹  孟睿 《时代经贸》2010,(8):190-191
自本次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商业银行亲周期性被广泛关注。巴塞尔委员会对商业银行资本金的管理范畴做了进一步的强化和调整,资本充足率的亲周期性分析是目前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修订的重要部分。2010年3月中国银监会发布了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调整。本研究将巴塞尔委员会提供的建议与中国的银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以期为我国的动态资本充足率管理以及相应的监管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根据巴塞尔国际银行资本监管原则的发展进行跟进式研究,一直是中国银行业监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对巴塞尔协议资本监管的历史演进与巴塞尔协议Ⅲ的资本监管改革进行归纳,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按照巴塞尔协议Ⅲ的扣除项要求,以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对资本充足率进行了重新测算。研究表明:尽管当前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有一半已经达到了巴塞尔协议Ⅲ一级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但是长期内面临资本补充压力。文章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根据巴塞尔国际银行资本监管原则的发展进行跟进式研究,一直是中国银行业监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对巴塞尔协议资本监管的历史演进与巴塞尔协议Ⅲ的资本监管改革进行归纳,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按照巴塞尔协议Ⅲ的扣除项要求,以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对资本充足率进行了重新测算.研究表明:尽管当前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有一半已经达到了巴塞尔协议Ⅲ一级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但是长期内面临资本补充压力.文章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监管成本与监管收益分析法,从资本充足率监管影响商业银行贷款、资本收益两方面入手,实证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有效性。目的是验证《新巴塞尔协议》的指导意义;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资本充足率的效率区间。文章最后就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问题提供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商业银行资本与风险行为的理论阐释,采用市场化指数来刻画我国经济转型的制度变迁过程,文章对中国经济转型期(1991~2005年)商业银行的资本与风险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并讨论了巴塞尔协议在我国的实施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商业银行资本与风险的变动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银行在提高资本金占比的同时会增加高风险资产的占比,资本提高对银行风险行为有明显的逆向激励作用;(2)市场化指数与商业银行资本变动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但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会强化商业银行对风险的追逐行为;(3)在资本充足率监管没有得到严格执行的情况下,巴塞尔协议在我国的实施对商业银行资本的提高没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