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被誉为"体大思精"的<文心雕龙>中,专文论及文学的批评与鉴赏问题的只有两篇,即<指瑕>和<知音>,其中<指瑕>主要探讨了文章在用词、文义、比拟、语音等方面的毛病,而因其在概念的厘定和指认诸问题上存在较多的偏颇和疏漏之处,在多个方面已被后世的文论家如纪昀、黄侃等质疑.<知音>提出了对作品采取"六观"说的鉴赏(批评)方法和对鉴赏者(读者)"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器而后识器"的修养要求.<知音>因影响深远的"六观"说的提出,并且在理论上又具有比<指瑕>更为圆融的自洽性而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2.
<文心雕龙>中<物色>一篇,在刘勰的创作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物色>从"物、情、辞"三者的联系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文学创作中人和自然的关系,不仅论述了物对心(情)的感发作用,同时也论述了心(情)对物的驾驭与升华功能,并将文学创作的语言表现问题(辞)置于主客体的交融互动中加以探讨,不仅说明了外界景物对于创作的关系,更将创作实践过程中主客体的相互联系阐发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3.
比兴,中国特有的理论概念,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日风,日雅,日颂,日赋,日比,日兴.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之后,<诗大序>指出"故诗有六义;一日风,二日赋,三日比,四日兴,五日雅,六日颂",只解风、雅、颂,没有对比兴进行说明.郑众在<周礼·大师>注日"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郑玄在<周礼注>日"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直至魏晋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专立<比兴>篇,在前人的基础上,阐析了自己对比兴的看法,具有承启的历史作用.本篇重在阐述刘勰比兴说与汉儒比兴说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第一位田园诗人,他在田园诗歌中体现出了独特的自然观。陶渊明的自然观有三个着力点:自然是美和善的;自然有"真",是灵魂的归宿;人面对自然应"委运化迁"。  相似文献   

5.
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居.不仕,即不出名,终身在乡村为农民,或遁迹江湖经商,或居于洞穴砍柴.隐有大隐,中隐和小隐之分,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白居易<中隐>云:"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喧嚣.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以处.正在四者间"[1]该诗中把"三隐"概括的恰道好处.汉代隐于金马大门的东方朔可谓是大隐的典型代表,倡导亦官亦隐之的白乐天为中隐的代表,而归耕的陶渊明为小隐的代表.  相似文献   

6.
林语堂是享誉中外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其国学根底与翻译水准堪称双绝.其翻译生涯中最伟大的贡献, 便是以通俗化的策略,把深奥难懂的中国儒道经典文化,生动地传播到西方世界.1932年初,林氏发表了他最系统、最有名的译论长篇论文《论翻译》,文中提出翻译的三条标准: 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的标准. 这三条标准在他所译的陶渊明名篇《归去来兮辞》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本文通过回顾林语堂的翻译观, 特别以他英译的《归去来兮辞》为例, 从美学视角看待本部译作,认为该译作是译者与原作者情感互通的产物,具有准确传神美、句式变化美及音韵节奏美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1997年<刑法>将交通肇事后"逃逸"和"因逃逸致人死亡"分别规定为交通肇事罪的加重处罚情节,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其含义以及相关的认定问题做出了具体的规定.然而,在理论界和司法实务部门之间仍存在争议和分歧.笔者试着论述一下"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性质.  相似文献   

8.
<说文解字注>在注释<说文>时针对一些释语的构成特点,采取了"三字句"这种独特的训释体例.将所谓的"三字句"与"连篆读"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从"三字句"的概况和类型与评价两个方面进行说明,以进一步加深对<说文解字注>精神内涵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王安石<元日>诗的内涵,引发出对中国不同地域中"年"的民俗文化,为研究中国民间文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黄帝内经>是中国医学的经典文献,在阐述人体疾病的预防、发生、发展和治疗过程中,科学论述了心理与生理的相互关系,形成了"心身统一"的心理卫生观,包括"形神合一'的心身关系观、"心身和谐"的心理健康标准观、 "七情伤形"的心理致病观、"形神同治"的疾病治疗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