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协同性的实证分析:温州案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多实证研究表明,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具有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协作的关系.本文把这种关系定义为协同性.本文通过对民间金融发达的温州市的个案研究,证明了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具有显著的协同性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体现在对中小企业资金来源的供给结构上,还表现在利率变化与融资规模上.在此基础上,对这种协同性关系进行了理论归纳,最后是结论:要给非正规金融必要的制度空间;完善这种协同性关键是要发挥民间金融市场化的机制,避免政府直接干预;还须考虑金融生态环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高明  胡聪慧 《金融研究》2022,503(5):189-206
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定位和关系,不仅是重要的学术问题,也是影响间接金融体系改革方向的关键。本文从机制视角建立学理框架,从信息和履约两个基础维度,讨论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相对效率及决定因素,并通过系统梳理相关文献,指出现有实证研究的成果与挑战;进而结合中国特征,讨论如何提高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效率,最后提出未来研究方向。本文认为,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因信息和履约机制不同而各有其独立存在价值,其相对效率取决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社会网络基础和征信、法律体系,现有实证文献对两者作用的分歧主要源于分类、样本局限和内生性处理。本文从机制视角进行分析,体现了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金融属性,为探索相关领域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CHARLS全国调查数据,通过Probit模型检验了金融可得性对农户适度规模经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都能显著提高农户从事适度规模经营的概率,且正规金融的影响效应更大;但另一方面,无论是融资数量还是资金来源,非正规金融都是农户融资的主要渠道,正规金融对农户融资存在着严重的供给约束,金融需求与供给的脱节成为农户转变生产经营模式的重要障碍。因此要持续推进我国农村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就必须创新农村金融市场,提升金融机构服务能力,提高农户的金融可得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整合正规金融的规模优势和非正规金融的信息优势,构建了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演化博弈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分析表明,金融系统的演化方向与博弈双方的支付矩阵相关,并受到系统初始状态的影响。此外,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合作产生的超额利润、双方因合作所投入的初始成本、以及其贴现因子是影响二者合作竞争关系演变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5.
倪迪芸 《时代金融》2012,(27):169-170
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非合作博弈问题存在不公平的纳什均衡解,而二者的合作博弈问题则存在帕累托最优解。在运用博弈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构建正规金融机构与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博弈矩阵,并在深入分析非合作博弈与合作博弈下解的最优性。  相似文献   

6.
倪迪芸 《云南金融》2012,(9X):169-170
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非合作博弈问题存在不公平的纳什均衡解,而二者的合作博弈问题则存在帕累托最优解。在运用博弈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构建正规金融机构与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博弈矩阵,并在深入分析非合作博弈与合作博弈下解的最优性。  相似文献   

7.
信贷排斥会降低农户获得金融服务的机会,影响农民增收。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跟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从收入结构的视角考察了正规金融机构信贷排斥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信贷排斥具有显著的收入效应,正规金融的信贷排斥会使农户人均纯收入和人均农业纯收入下降。  相似文献   

8.
非正规金融问题是近二十年来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与金融发展理论和实践中一个炙手可热的论题,而在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在农村金融体系重建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主要通过论述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在交易机制上的区别,澄清了人们对非正规金融的一些误会,并为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融合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基于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视角,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对2003-2010年中国31个省市农村二元分层金融发展的农民收入效应进行再考察。研究结果显示:农民收入、正规与非正规金融均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正规与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均有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但是正规金融的影响效果不如非正规金融明显;农民收入、正规与非正规金融的空间变量对促进农民增收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殷浩栋  王瑜  汪三贵 《金融研究》2018,455(5):120-136
本文构建了农村金融市场不同部门之间替代或互补关系的理论模型,并基于三年数据,采用PSM-DID模型分析了三部门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贫困村互助资金与农村金融市场的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部门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尤其是替代了非正规金融部门贷款,且这种替代关系在贫困群体以及消费性借贷中表现更突出。上述发现为合理引导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建立与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等方面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1.
农业供应链金融视角的农户信用增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核心企业的横向选择、横向监督和商业激励行为,采用“主体+债项”的评价方法,综合主成分分析法和Logistic回归方法,考量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农户信用增进机制。结果表明:农业供应链金融能显著提高农户的守约概率,实现农户的信用增进。鉴此,应转变农户信用风险评价方式,构建内外部增信机制,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缓解农户信贷约束。  相似文献   

12.
运用倾向分匹配的方法实证研究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户的收入与金融资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工资收入比未参加合作社的农户高3285元;参加专业合作社的农户金融资产余额也比未参加合作社的高35862元。无论是平均处置效应、处置组处置效应,还是未受处置组处置效应都显示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其工资收入和家庭金融资产余额均高于未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国内陆续出现企业家"跑路"现象,最终演变成民间借贷风波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暴露出民间金融暗藏着巨大金融风险。当前,国内专门研究民间金融风险测度与预警的文献还较少,本文旨在弥补这一不足。文章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分析,探索对民间金融风险的测度与预警体系的建立,为防范和化解区域民间金融风险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0-2014年武陵山区66个县域的面板数据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连片特困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连片特困地区农民收入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效应.金融发展有效促进了县域内农民收入增长,但未在县域间产生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基础和投资水平不仅显著促进了县域内农民收入增长,而且在县域间产生了明显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基础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间接作用要大于直接效应,而投资水平正好与之相反;政府干预有效促进了县域农民收入增长并且对邻近县域农民收入增长产生了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产业结构对县域间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负向显著;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全国老年人口健康状况调查研究2008年的截面数据,将影响老年人护理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为四类:自身特质类、健康状况类、社会经济地位类和社区为老服务供给类,针对正规护理和非正规护理两种进行二分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以此来比较老年人护理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本文的结论是:当前中国老年人以接受来自家庭内部或亲朋好友的非正规护理为主;年龄、现居住地、生育儿子数、单独住与否、医药费由谁支付、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自评、收入、职业、社区提供的起居照料服务以及组织社会和娱乐活动对老年人护理方式的选择有显著地影响。本文的建议是:发展老年协会,鼓励老年人进行社会参与;将非正规护理人员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大力培养老年专业护理人员;加快出台《长期护理保险条例》。  相似文献   

16.
从农村金融自身的发展出发,在界定农村金融发展涵义的基础上,设计相应的指标,从规模、效率及结构三个方面来衡量农村金融发展。利用VAR模型对农村金融发展和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长期均衡和短期波动关系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农村金融发展相对规模的扩大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农村金融中介效率的提高和非正规金融规模的扩大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7.
金融、非正式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存在一个能给其成长提供多元化融资的非正式金融。因此,不能仅仅将其视为“非法”活动加以限制,而应在建立相关制度进行规范、严禁非法金融活动、防范金融风险发生的基础上,鼓励发展各种非正式金融机构,建立非正式金融服务体系,有效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缺口。  相似文献   

18.
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发生会引发全社会投资与消费的大幅减少,进而影响宏观经济,对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产生负面影响。当前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主要为:土地储备贷款存在的隐性风险、房地产开发贷款风险、个人住房消费贷款违约风险以及房地产金融的宏观信用风险。为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维护我国宏观经济安全,本文认为中国要借鉴房地产市场成熟国家经验,建立完善的房地产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建立健全房地产金融市场和监管体系,引导金融机构不断提升房地产信贷风险管理能力;完善房地产宏观政策体系,保持房地产市场供需结构平衡,引导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9.
钱水土  陆会 《金融研究》2008,(10):174-186
非正规金融是指非法定的金融机构(即非正规金融部门)所提供的间接融资以及个人之间或个人与企业主之间的直接融资,其存在表明已构建的正规金融体系无法满足现实与潜在需求。本文通过对温州农户借贷行为的调查问卷分析发现,相对于正规金融而言,非正规金融更能满足不同收入等级农户多样化的资金需求。在比较分析了农户在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市场的融资状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非正规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最后分析了影响农户选择资金来源的因素,并对促进农村地区金融业健康发展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