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设想孟执芳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实行彻底的分级分税财政体制。1994年全面推行的分税制改革,经过两年多的运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由于受许多因素的限制,目前的分税制财政体制还带有许多旧体制的痕迹,有待于进一步深...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初进行的财政体制“分灶吃饭”改革,开启了中国财政体制的分权式改革之门,而1994年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更是在形式上向着财政分权体制迈出了一大步。那么,应如何评价和看待中国的财政分权呢?  相似文献   

3.
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后,我币各区县按照市对区县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模式,先后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乡镇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从总体上看,我市现行乡镇财政体制基本上体现了“统一政策、分级管理”,“一级政权、一级事权、一级财权”,“在分清事权的基础上划分财政预算收支范围”这些分税制改革总体指导思想和原则。  相似文献   

4.
关于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奚昌颐1994年,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已进入运行阶段,由于采取的是循序渐进、双轨并行的过渡办法,对既得利益没有作大的调整,多数地方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可以说已经实现了顺利转轨,实现财政体制与运行机制的重大转换。双轨并行表明...  相似文献   

5.
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适应管理多级化、利益多元化的要求张耀伦,曹耳东,王志雄[编者按]现行的以分税制为核心的财政管理体制预示着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但从经济与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看,从现实经济情况快速变化的要求来看,现行分税制财政管理...  相似文献   

6.
叶农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1):F0002-F0002
《中国分税制财政体制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41万字)一书,是赵云旗教授继《唐代土地买卖研究》之后又一部研究中国经济史的力作。《中国分税制财政体制研究》的主要特点是抓住了时代经济发展的脉搏。分税制财政体制是世界上市场经济国家通行的一种财政体制,我国从1994年实行以来已有10余年的历史,这是新中国财政发展史上一次带有根本性的改革。目前,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是国家非常重视和关心的问题,也是财政经济学界研究的重点课题。此书从现实经济问题的前沿出发,立足当前分税制财政体制研究的热…  相似文献   

7.
侯艳  张鹏 《辽宁经济》2004,(8):34-35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深化财政、税收、金融和投资体制改革。完善预算决策和管理制度,加强对财政收支的监督,强化税收征管。”这就为我们今后财政体制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是完善财政体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不可缺少的措施。这里我们主要谈一下关于政府间转移支付完善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马明娟 《中国经贸》2012,(2):156-156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是我国财政税收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30余年,我国的税收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如“分税制”体制不健全,财政调节能力较为有限;预算体制覆盖范围小,缺乏有力的监督管理机制;税收体系和财政收入分配体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在分析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李坤 《山东经济》2007,23(5):77-79
从宏观背景分析,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应是:一、理顺地方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关系,推动省以下分税制财政体制建设;二、从制度上破解县乡财政困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围绕着这一目标定位,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要以减少财政层级为突破口,合理划分地方各级政府的收支范围,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理顺上下级财政关系,建立起规范的地方二级财政体制,以此来带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虚化市级政府,从制度上保障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效率。  相似文献   

10.
1994年1月1日起,“分税制”财政体制开始在全国全面实行。作为财税总闸门的国库,面临着如何转变职能适应这一重大改革举措的实际情况。根据一年来的实践与探索,菜者认为,基层国库应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进一步认清国库工作的地位与作用党的十四大确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据这一要求,1994年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和财税体制改革都已全面展开。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实施和中央银行职能的转变,使国库工作的任务与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分税制实施后,随着中央与地方、地方各级之间共享…  相似文献   

11.
中国分税制改革20周年: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4年分税制改革是奠定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石的决定性改革。本文在回顾分税制改革二十年历程的基础上,对现行分税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分税制改革后所出现的“土地财政”现象和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做出澄清,并指出我国分税制改革需着重处理好“四大关系”:即分税制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财政体制改革与主体功能区建设、财政体制改革与城镇化建设、“营改增”与财政体制改革等关系。最后提出了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合理界定两者边界;明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事权和事责;调整政府间收入划分,构建地方税制;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硬化预算约束,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等措施建议,以完善和深化分税制改革。  相似文献   

12.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是我国于1994年财政改革中所建立起来的一种以中央与地方财政分税为特点的财政管理体制.也是我国现行的基本财政管理体制。运行十几年后,分税制日趋完善,但在少数民族地区,行政环境的特殊性,使得分税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有利有弊。本文拟从分析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特殊财政环境入手,探讨分税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尝试讨论有益的方案与对策。  相似文献   

13.
胡永明 《上海改革》1994,(5):20-21,37
目前的分税制仅仅是财政体制改革的第一步。上海对此已经作了积极的努力,但并不意味着目前的财政体制已经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符合上海作为“三个中心,一个头”地位的要求。为些,笔者就如何深化上海财政体制改革,提出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14.
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实施是为了实现中央政府占主导地位并进行宏观调控的目的,同时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支出责任和收入划分。自我国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以来,中央事权下放不断增加,地方政府却没有财权和决策权也体现出来分税制财政体制的一些问题,例如事权和财权的不平衡,使得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巨大;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财政来获取大量的财政收入;地方政府大量举债,却无法偿还;转移支付制度不规范,转移支付资金没有有效利用等问题,文章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在国家决定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方案出台后,1993年各地税收收入超常增长。当时,众多人士曾断言这种高增长不具可持续性。事实上,分税制财政体制促进税收增长的内生性效应已十年不衰。1993年到2003年中国GDP(按照现价计算)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2.9%,  相似文献   

16.
分税制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探讨张丽萍理论界和实践界呼唤巳久的分税制已正式运行,这是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这一举措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一、分税制改革的积极意义1、建立了向市场经济靠近的财政体制。分税制是市场经济下规范化的要求,首先分税制是...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财政体制改革逐渐陷入停滞,地方债务风险快速积聚,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历史遗留问题,也从另一方面凸显了继续深化分税财政体制改革的必要性.该文通过对比中西方分税制改革具体实践,总结了我国分税制改革成效,指出:当前分税制改革的一系列问题实质上是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两种制度之间矛盾的综合体现.后续改革深化要着力于财力与事责匹配、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理顺政府与国有企业关系.更重要的是,要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建立市场型公共财政体制.  相似文献   

18.
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在当前我国分税制体制下,国税机关与地方财政利益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笔者仅从实际工作对其关系进行简要阐述。一、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国税机关与地方政府的关系问题1994年我国实施了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税务机构分设为国税和地税两套机构,国税系统实行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地税系统从省以下实行垂直管理。由于机构分设,国税机关主要负责征收中央级税收以及中央与地方共享税收,有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市)级政府领导还不完全了解国税征收的税大部分再…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之后财政管理体制采取了各种形式的财政包干制,以打破计划体制时期"大一统"的财政管理体制,由此调动地方和微观企业的积极性,但财政包干制由于存在各种弊端,我国开始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分税制体制运行至今,虽然取得了预期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革。以此为题,对分税制的改革动因、改革内容、改革效果、现存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改革发展方向,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基本框架夏晓中1994年,我国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财税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了分税制的财政体制,分税制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中央税收所占比重。目前,随着中央收入的增量累进和地区间不平衡的增大,建立有效的转移支付制度显得越来越紧迫了。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